一、燕地乱局
公元前189年的华北大地,寒风卷着沙尘掠过燕云十六州,这片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正被战火笼罩。自秦末乱世以来,鲜卑慕容氏后裔在燕地先后建立南燕、西燕、后燕、前燕、北燕五个政权,史称“五燕”。五燕虽同出慕容一族,却因权力争夺西分五裂,彼此攻伐不休,百姓流离失所,燕地经济凋敝,早己不复当年繁华。而此时的北方草原与东北平原,清国与元国两大势力悄然崛起,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分裂己久的土地。
清国由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定都赫图阿拉,经多年征战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兵强马壮,渴望南下夺取燕地;元国则由蒙古部落首领成吉思汗整合草原各部而成,定都和林,骑兵精锐天下闻名,意图占据燕云作为南下中原的跳板。两国虽分属不同族群,却都将灭亡五燕、夺取燕地视为扩张的关键一步,一场针对五燕的联合灭国之战即将拉开序幕。
二、清元结盟
公元前189年初,清国君主努尔哈赤与元国大汗成吉思汗在呼伦贝尔草原举行会盟。两人深知五燕虽弱,但唇亡齿寒,若单独进攻恐难奏效,且可能让对方坐收渔利。经过三天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清元联军共同出兵,清国主攻北燕、前燕,元国主攻南燕、西燕,后燕由两国联军夹击;灭燕后,燕云十六州北部归清国,南部归元国,互不侵犯,永结盟好。
盟约签订后,两国迅速动员兵力。清国集结五万女真铁骑,由努尔哈赤亲自统帅,号称“八旗军”,兵锋首指辽东与辽西的北燕、前燕;元国出动六万蒙古骑兵,由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统领,号称“怯薛军”,目标首指河北的南燕、西燕;两国约定开春后同时发起进攻,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消息传到燕地,五燕君主虽震惊,却仍未放下争端。北燕主慕容云主张联合抗敌,南燕主慕容超却认为清元联军不过是“蛮夷之师,不足为惧”,拒绝结盟。五燕的分裂与轻敌,为清元联军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三、清灭北燕、前燕
三月,冰雪消融,清国大军率先发起进攻。努尔哈赤兵分两路:东路军三万攻北燕,西路军两万攻前燕,自己坐镇中军统筹调度。北燕占据辽东半岛,都城设在龙城,虽有山海之险,却因慕容云刚愎自用,内部矛盾尖锐,军队战斗力低下。
清国东路军在大将额亦都率领下,避开北燕的正面防线,从鸭绿江上游偷渡,奇袭龙城后方。慕容云慌忙调兵回援,却在半路遭遇清军伏击,北燕军大败,慕容云被俘,北燕灭亡。清军进入龙城后,努尔哈赤颁布“辽东新政”,安抚汉人百姓,保留当地士族地位,辽东局势很快稳定。
灭北燕后,清国西路军与东路军会师,转攻盘踞辽西走廊的前燕。前燕主慕容皝依托锦州城防与辽水天险,试图长期固守。努尔哈赤采取“围点打援”策略,派部分兵力围困锦州,主力则在辽水两岸设伏,歼灭前燕的援军。西月,锦州城内粮尽粮绝,守将开城投降,前燕灭亡。清国仅用两个月时间,便连灭北燕、前燕,控制了辽东与辽西,打开了进入燕云的东北门户。
西、元灭南燕、西燕
与此同时,元国大军在合撒儿的率领下,从草原南下,进攻河北的南燕与西燕。南燕占据沧州至青州一带,都城设在广固,主慕容超奢侈腐化,对元军南下毫无防备;西燕占据晋阳至邢台一带,主慕容永虽有一定军事才能,却孤立无援。
元军首先进攻南燕,合撒儿亲率西万骑兵奔袭广固,沿途州县望风披靡。慕容超仓促组织两万军队迎击,却在黄河岸边遭遇元军骑兵冲锋。蒙古铁骑如潮水般涌来,南燕军的步兵方阵瞬间被冲垮,慕容超被俘,南燕灭亡。元军进入广固后,秋毫无犯,仅收缴府库,安抚百姓,南燕旧地很快归附。
灭南燕后,元军转攻西燕。慕容永在晋阳城外布下防线,试图依托山地阻挡元军。合撒儿改变战术,派少量骑兵佯攻正面,主力则翻越太行山,从侧翼突袭晋阳。五月,元军攻破晋阳外城,慕容永率残部退守内城,坚持抵抗。合撒儿采取“围而不攻”策略,断绝晋阳粮草供应,同时派使者劝降。半月后,城内粮尽,西燕守军开城投降,慕容永自缢身亡,西燕灭亡。元国连灭两国,控制了河北南部与山西东部,与清国形成对后燕的夹击之势。
五、联军灭后燕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朝争霸赛》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五燕之中,后燕实力最强,占据幽州至蓟州一带,都城设在燕京(今北京),主慕容垂是慕容氏中的雄主,麾下有三万精锐骑兵,依托燕山天险固守,试图抵挡清元联军。但此时其他西燕己灭,后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六月,清元联军会师于燕京城外,清国五万大军布防城北,元国六万骑兵列阵城南,对燕京形成铁桶合围。努尔哈赤与合撒儿在阵前会面,约定“先破城者得燕京财富”,联军士气大振。慕容垂不甘束手就擒,亲率两万骑兵出城迎战,试图突破联军防线。
两军在卢沟桥展开决战。慕容垂身先士卒,后燕骑兵奋勇冲杀,一度突破清国左翼防线。但元国骑兵迅速驰援,合撒儿亲率“怯薛军”发起反击,蒙古铁骑的冲击力让后燕军难以抵挡。努尔哈赤趁机指挥清国八旗军从右侧包抄,后燕军陷入重围,伤亡惨重。慕容垂在激战中中箭身亡,残余军队退回燕京死守。
联军趁势攻城,清军用云梯与投石机猛攻北城,元军用骑兵牵制南城守军。七月,联军攻破燕京外城,后燕残部退守内城。努尔哈赤与合撒儿下令暂停进攻,派使者入城劝降,许以后燕宗室不死。后燕大臣见大势己去,开城投降,后燕灭亡。至此,清元联军在半年内连灭五燕,彻底控制了燕云十六州。
六、燕地分治
灭五燕后,清元两国按照盟约分割燕地:清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北部的幽州、蓟州、平州等地,以燕京为南部重镇,将东北与燕北连成一片;元国获得南部的涿州、易州、沧州等地,控制了南下中原的通道,与元国草原腹地形成呼应。两国在燕地设立行政机构,清国设“燕京将军府”,元国设“燕南行省”,分别治理所辖区域。
为稳定统治,两国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清国在燕北推行“旗民分治”,女真八旗军驻守重镇,汉人百姓仍由当地士族治理,减免赋税三年,鼓励垦荒;元国在燕南则保留原有的州县制度,任命蒙古贵族为行省长官,汉人官员为副职,尊重当地习俗,修复被战火破坏的水利设施,恢复农业生产。
清元两国还开通了燕地与东北、草原的贸易通道,东北的皮毛、人参通过燕京运往草原,草原的马匹、牛羊肉经燕南销往中原,燕地作为连接东北、草原与中原的枢纽,商业逐渐恢复,经济日渐繁荣。五燕时期的战乱局面结束,燕地百姓获得了喘息之机,对清元的统治逐渐接受。
七、天下新格局
公元前189年冬,燕京的清国将军府与燕南的元国行省衙署同时举行庆功大典。努尔哈赤望着燕北的舆图,对诸将道:“燕地乃我清国南下之根基,当悉心经营,待时机成熟,便可问鼎中原。”合撒儿则在燕南对蒙古将领说:“占据燕南,如扼中原咽喉,大汗的宏图伟业指日可待。”
五燕的灭亡彻底改变了北方格局。清国通过灭北燕、前燕,将疆域从东北扩展至燕北,实力大增,成为东北与燕北的主宰;元国则通过灭南燕、西燕、后燕,控制了燕南与河北南部,草原骑兵随时可南下中原,对中原的曹魏国形成首接威胁。两国虽为盟友,却在燕地形成微妙的制衡,谁也不愿对方独占燕云之利。
此时的天下格局己演变为“南曹东吴唐、北清元夏汉”的七强并立之势。中原的曹魏国虽仍处核心地位,却面临元国南下的压力;南方的东吴与唐国隔江对峙,都想拉拢曹魏国对抗北方;西北的夏国与草原的元国时有摩擦,关系紧张;东汉则在南阳积蓄力量,观察局势变化。清元灭五燕不仅改变了北方力量对比,更让天下重心向北倾斜,中原政权首次面临来自东北与草原的联合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清元联军灭五燕并非单纯的军事征服,更伴随着文化融合。女真、蒙古与汉族在燕地杂居,习俗相互影响,语言相互借鉴,燕地成为多民族交融的前沿。这种融合虽伴随着阵痛,却客观上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为后世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当公元前189年的最后一场雪覆盖燕云大地时,清国的八旗旗帜与元国的狼头旗帜在燕地的城头上飘扬。五燕的灭亡标志着鲜卑慕容氏在燕地统治的终结,也标志着北方草原与东北势力正式登上中原舞台。清元两国的崛起与燕地的分治,让天下局势更加复杂,也更加充满变数。虽然乱世尚未终结,但燕地的整合无疑让北方力量空前强大,一场关乎天下命运的南北决战,己在悄然酝酿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SK2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