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听从父母的安排选专业?】
<场景>
饭桌上,父亲把 “师范类专业排名” 拍在桌上:“女孩子当老师多稳定!” 周琳小声说:“我想学设计。” 母亲立刻反驳:“那是瞎混!”
<辨惑>
“顺亲其意,思己本心”—— 给在亲情与自我间纠结的你:
亲爱的周琳同学,你好!
夹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一定很难受吧?
很多同学在选专业时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别太焦虑。
父母希望你选稳定的专业,是出于爱和关心,他们怕你未来吃苦,这份心意要懂得珍惜。
但专业的选择关乎你未来几年甚至更久的学习和生活,自己的感受也同样重要。
首先,试着理解父母为什么坚持让你选师范类专业,是担心就业,还是有其他考量?
其次,也让父母了解你为什么想学设计,你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最后,寻找一个既能让父母放心,又能尊重自己意愿的平衡点。
梁思成当年想学建筑,父亲梁启超却希望他学政治。
最终梁启超妥协,写信说:“你们兄妹俩都要自己打主意,别太听我的话。”
亲子关系研究显示:强制服从父母选择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比自主选择的低 40%。
记住 “理解父母的爱”,思考 “自己的内心所向”。
"顺记南思" :亲子间的选择,从来不是 "谁赢谁输",而是 "如何让爱与自我共生"。
<徐行>
做 “利弊可视化”:在纸上分两栏,左边写父母建议的师范类专业的理由(如稳定、假期多、社会认可度高等),右边写自己想学设计的想法(如兴趣所在、有创作热情、未来想从事相关行业等),再补充一些客观数据(如两类专业的就业率、发展前景等),用事实帮助双方更清晰地看待问题。
找 “第三方仲裁”:如高中班主任、目标专业的老师,让他们客观分析。班主任了解你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专业老师能介绍两类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他们的建议可能会让父母和你都更信服。
提出 “折中方案”:比如 “先按你们的建议选师范类专业,同时辅修设计相关课程,若一年后确实不适应师范专业,就申请转专业”;或者 “选一所既有师范专业又有设计专业的学校,入学后根据学习情况再做调整”。
要不要听父母的话,我的建议是不完全听。
判断源于成长过程中你是否感受到父母的思想是对的,以及10多年来对你的教育理念。
如果父母伴随着高的观念水平,那为何不听呢?
听话前提在于听话,不是对错的分别,讲的是心态上的准备和思想上的准备。
如果父母站在自己角度,没有放眼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那么听了之后会走弯路。
别人不能替你走人生路。
那你听别人建议是为了更好的走好人生路,本质上没有冲突。
没有不能沟通的,要充分地表达内心想法很重要。
父母也应该理解孩子有自己地路要走。健康平安是基础的爱护。
内心不要封闭,不开放的思想是不会成事的。
要做水一样,什么东西都能容纳,还能净化。
说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那就从选择开始,选择不听那伴随着牺牲——
你需要自己规划人生,但是父母毕竟经历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绝招的。
要学会理解父母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能够做成事的素质,不是一味地反抗。
听安排和听建议是不同的,需要你综合辨析。
以下是一些和父母谈专业选择的建议。
和父母进行一次深度沟通:选一个双方都平静的时间,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对设计专业的热爱和规划,也认真倾听他们的担忧,让他们感受到你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过思考的。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决心:如果父母担心学设计不好就业,可以搜集一些设计行业的成功案例、就业数据给他们看;也可以利用假期尝试做一些和设计相关的小事(如学一点设计软件、画一些作品),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和潜力。
给父母一点时间:改变他们的固有想法可能需要过程,别急于求成,用耐心和坚持慢慢影响他们。
开放式讨论!!!
在父母的期盼与自己的向往中找到平衡……
没有绝对的听从或反抗,只有 “顺父母之爱” 与 “思自我之心” 的和谐共生。
顺父母之爱,不是盲从;思自我之心,不是叛逆。
爱不是让谁服从谁,而是一起找到 "你开心,我放心" 的路口。
(http://www.220book.com/book/SK6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