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举办的文学沙龙后台,“祛魅” 正翻着一本网络古风小说,眉头皱得很紧;“存真” 手里捧着《红高粱家族》,扉页上还贴着莫言谈民间故事的访谈剪报。
祛魅:(把小说往桌上一放)你看这 “古风” 文,三句话不离 “陌上人如玉”,五段话必插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哪是用典故?分明是把古诗词当贴纸,哪缺就往哪贴。说传统文学滋养现代创作,我看是现代创作在消费传统吧?
存真:(笑着扬了扬手里的书)那你得看看莫言怎么用。《红高粱家族》里的 “野合”“祭酒”,看着是山东民间传说里的情节,其实他把那些粗粝的乡野故事,淬成了 “民族精神的血性”。就像他自己说的,“听老人讲的鬼故事,比书本里的历史更有生命力”—— 这才是滋养,不是搬故事,是挖根脉。
祛魅:可民间故事那套 “善恶有报”“神仙显灵”,太朴素了,哪撑得起现代文学的深度?贾平凹写《秦腔》,塞满了陕西的秦腔唱段,我读着总觉得像在看民俗志,不像小说。
存真:(翻到书中某一页)你看这段,秦腔艺人喊出 “我爷我爸死了都埋在这儿,我死了也得埋在这儿”,这哪是唱段?是把秦腔里的 “故土情结”,变成了人物的骨血。传统戏曲的 “程式” 是死的,但它承载的情感是活的 —— 就像古诗里的 “月亮”,从《诗经》的 “月出皎兮” 到现在的 “月光漫过窗棂”,变的是写法,不变的是 “思念” 的根,作家抓的就是这个根。
(存真打开手机,调出一段某古风小说的片段:“他执剑而立,衣袂翻飞如‘回风舞雪’,眼底盛着半阙‘少年游’”)
存真:你说的这种 “贴纸式用典” 确实不少,但也有好的。比如这个作者写 “江湖”,不用 “快意恩仇” 的老套,而是化用《楚辞》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调子,写侠客在乱世里的迷茫 —— 这就把诗词的意境,变成了现代读者能懂的 “孤独感”。年轻人读着觉得 “酷”,其实不知不觉就接了传统文学的气。
祛魅:可年轻人追捧的 “古风”,很多连基本的典故都用错。比如把 “执子之手” 用在爱情里,其实原句是讲战友的 —— 这种错漏百出的 “滋养”,不是误人子弟吗?
存真:(点头)所以才需要 “祛魅” 啊。传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古董,得先辨辨真假、淬淬火气。就像学诗,先得知道 “执子之手” 的原意,再谈化用。但你不能因为有人用错,就说诗词典故没用 —— 网络文学里那些 “少年听雨客舟中” 的句子,让多少孩子开始翻《宋词三百首》?这种 “兴趣的钩子”,本身就是一种滋养。
(一个年轻作者抱着手稿过来,不好意思地问:“我想写个仙侠故事,能不能把《山海经》里的异兽写进去?总怕写得太像科普。”)
存真:(指着手稿)你看这只 “九尾狐”,别光写它有九条尾巴,想想《山海经》里 “青丘九尾狐,音如婴儿,食者不蛊” 背后的 “灵性”—— 你让它在故事里救了个采药人,不是因为 “神异”,是因为它懂 “山有灵,人需敬”,这不就把古籍里的 “生态观” 写活了?
祛魅:(看着年轻作者眼睛亮起来的样子,嘴角松了些)这么说,关键不是用不用传统,是怎么把传统里的 “精气神”,翻译成现代人能共鸣的话?
存真:(合上《红高粱家族》)对喽。莫言用民间故事写民族创伤,是翻译;古风作者用诗词写青春心事,也是翻译。传统文学就像一口老井,现代创作不是首接舀水喝,是借这口井的泉眼,挖出自己的河 —— 水还是那脉水,河道却是新的。
(沙龙开始的铃声响起,年轻作者攥着手稿跑向会场,后台的书架上,《诗经》《聊斋志异》和一摞网络小说并排立着,阳光透过窗户,在书脊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影子。)
作者“胡周小哈密”推荐阅读《祛魅存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