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仅被当作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而在古代某些地区的民俗中,蝗虫曾被赋予图腾意义或与祭祀相关。】
"快撒农药!这灾星要把麦子啃光了!"
胡周举着喷雾器往麦田里冲,绿油油的麦浪里。
黑压压的蝗虫正疯狂啃食麦穗,有只蝗虫蹦到他的草帽上,甲壳在阳光下泛着青铜色的光。
孙子小哈密举着手机首播:"家人们快看,这就是传说中的蝗灾!害虫中的战斗机,必须灭绝!"
屏幕里的蝗虫爬满麦秆。
"天灾降临,颗粒无收"。
可太奶奶却拄着拐杖往麦田边挪,裹脚布沾满泥点。
"别撒!这是 ' 蝗神 ' 显灵 ——
你爷爷小时候闹蝗灾,村里给蝗神烧香,第二天蝗虫就飞走了。"
她突然凑近麦田,声音发颤,"民国时有个说法,蝗虫是 ' 谷神 ' 变的,它们来啃麦子,是提醒咱该祭祀土地了。
咱村的李大户,那年头每到麦收,都要给蝗虫供些新麦,人家的地从来没遭过大灾。"
祛魅举着放大镜照蝗虫的甲壳:"你看这纹路,像不像甲骨文里的 ' 蝗' 字?"
他翻出本《古代民俗考》,"北方人说 ' 蝗来有因 ',传说商汤时期闹蝗灾,汤王亲自祈祷,说要是自己有罪就惩罚自己,别祸害百姓,结果蝗虫真的飞走了。
所以古代有 ' 祭蝗神 ' 的习俗,不是怕它,是敬它能沟通天地。"
胡周的儿子却一脚踩死只蝗虫:"妈,你忘了 2003 年的蝗灾?咱家的玉米全被啃成光杆,那年差点喝西北风!"
这时太奶奶从樟木箱里翻出个布包,里面是块绣着蝗虫的红布:"1947 年大旱,地里的麦子全蔫了,后来飞来一群蝗虫,它们飞过的地方,麦子竟然慢慢活了。
老人们说,这是蝗虫带来了湿气,是来救庄稼的。"
她指着红布,"这叫 ' 蝗保丰收 ',你太奶奶绣的时候,特意在蝗虫翅膀上绣了金线,说这样能引来 ' 丰收期 '。"
存真突然指着麦田的角落:"那片被蝗虫啃过的麦子,长势比别处还好。"
她掏出本《农政全书》,"明代的农书里说,蝗虫啃过的庄稼,剩下的会更壮实。
有个传说:以前有个农夫,因为赶走了田里的蝗虫,剩下的麦子长得又瘦又小,后来才知道,是蝗虫吃掉了弱苗,留下了壮苗 —— 哪只是害虫?"
蝗虫突然从麦田里飞起,在赵老农头顶盘旋两圈,又落回麦田。
他这才发现,蝗虫啃食的都是发黄的麦穗,绿油油的好麦穗却完好无损。
南北蝗虫一半是灾一半是神
存真在山东的孔庙里见到个奇怪的泥塑:蝗虫趴在谷穗上,旁边站着个祭祀的官员。
守庙人说:"这是 ' 祭蝗图 ',咱山东人信 ' 蝗神护谷 '。
有个故事:以前有户人家,麦收时见蝗虫来啃麦,就骂它们,结果蝗虫越聚越多,把麦子全啃了;而隔壁人家给蝗虫供了些新麦,蝗虫只啃了些次麦就飞走了。
" 他抚摸着泥塑,语气虔诚"。
这些小生灵,是有灵性的,你敬它,它就护着你;你骂它,它就祸害你。"
可在南方的稻田边,祛魅却见到更激烈的场景 ——
农民们敲着锣鼓赶蝗虫,田埂上还插着驱蝗幡,上面写着 "蝗灾远离,五谷丰登"。
老农挥着竹竿喊:"南方人说 ' 蝗来即灾 ',民国时有个村子,因为蝗虫过境,稻田全被啃光,村民们只好背井离乡去讨饭。"
"这是地域不同造成的认知差异"。
存真翻着《民俗通义》,"唐代的《岁时记》里,蝗虫和谷神画在一起,叫 ' 蝗谷共生 '。古代的官员遇到蝗灾,会举行祭祀仪式,不是屈服,是想弄明白灾害的原因,好对症下药。"
他们在北方的民俗博物馆见到 "蝗神牌位",牌位上写着 "蝗神之位",旁边还有祭祀用的谷物;在南方的农科院,却见科学家们在研究灭蝗的方法 ——
两种态度的碰撞,像蝗虫的翅膀,一面承载着古老的信仰,一面面临着现代的防治。
去云南的彝族村寨采风,存真见到个惊人的景象:村民们在田边摆上祭品,对着蝗虫祈祷。
老毕摩说:"蝗虫是 ' 土地的信使 ',它们来啃庄稼,是告诉咱土地累了,该休耕了。
有年我们不听劝,接着种庄稼,结果第二年地里长出的庄稼全是苦的。"
在山西的古镇,木雕的蝗虫嘴里叼着谷穗。
镇长说:"这叫 ' 蝗衔谷 '。
传说有年大饥荒,是蝗虫把别处的谷种带到了这里,才让古镇的人活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们就把蝗虫当 ' 谷种使者 ',每年春耕都要祭拜。"
胡周后来在麦田里设了个观察点,发现蝗虫真的只啃弱苗,好的麦穗完好无损。
"我们总用自己的片面认知,定义自然界的生灵。"
"啃食不是恶意,是自然的筛选;成灾不是本意,是生态的失衡。它们是土地的信使,是自然的调节器,用独特的方式,维系着生态的平衡。"
如今胡周的麦田成了生态示范点,太奶奶给游客讲:"古代祭祀蝗虫,不是迷信,是对自然的敬畏。这些小生灵,身上藏着自然的智慧,懂得如何让庄稼长得更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啊。"
阳光洒在麦田里,蝗虫在麦穗间跳跃。
它们的甲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在诉说着那些被误解的古老故事。
它们啃食庄稼,或许是在提醒 “该祭土地”;它们聚集迁徙,可能是在暗示 “生态失衡”。
所谓 “灾害”,或许是自然对人类 “贪念” 的提醒;所谓 “祭祀”,不过是古人对 “人地和谐” 的朴素追求。
“顺记南思”:真正的丰收,是懂它的 “提醒”,也守得住自己的 “分寸”。
“同一只蝗虫,在敬畏时是神,在恐惧时是灾。”
它的成灾从不是本意,是人类忘了给土地 “喘息”。
作者“胡周小哈密”推荐阅读《祛魅存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