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4章 皮影戏

小说: 祛魅存真   作者:胡周小哈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祛魅存真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祛魅存真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通过操纵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被誉为 “最早的动画”。

它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于一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

<皮影戏的历史发展>

皮影戏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 “影戏” 的雏形,其发展脉络与社会文化需求紧密相连:

起源传说与早期形态:相传汉代己有 “影戏” 的萌芽,《汉书》记载汉武帝因思念李夫人,方士李少翁 “设帐张灯,映出夫人影像”,虽为传说,但反映出早期影子戏与巫术、祭祀的关联。

真正形成表演体系的皮影戏,学界多认为成熟于唐代 ——

随着佛教传播,僧侣用 “影戏” 演绎佛经故事(如 “观音影戏”),既传教又娱众,推动了皮影造型与表演的规范化。

宋代的兴盛: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瓦舍勾栏成为民间艺术的聚集地,皮影戏从宗教场域走入市井,形成 “每夕市井子弟,聚观影戏” 的盛况(《东京梦华录》)。

此时皮影材质从纸影转向更耐用的羊皮、牛皮,雕刻工艺精细,剧目也扩展至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明清的普及与流派分化:明清时期,皮影戏深入乡村,与节庆、婚丧等民俗结合(如春节演 “吉祥戏”,寿宴演 “寿星戏”)。

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了众多流派:陕西华县皮影以 “碗碗腔” 伴奏,风格粗犷;河北唐山皮影唱腔婉转,被称为 “乐亭影”;西川皮影(“灯影戏”)擅长表现神话奇幻场景,造型夸张;广东潮州皮影则融合潮剧元素,细腻灵动。

近现代的起伏:清末至民国,皮影戏因战乱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成立皮影剧团,改编《白毛女》《红灯记》等新剧目,赋予其时代内涵;但 20 世纪 80 年代后,受影视冲击,皮影戏陷入传承困境。

<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体现在 “形、光、声、意” 的融合中,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相互交织:

艺术特色

造型工艺:

材质多选驴皮(北方)、牛皮(南方),质地坚韧且透光性好,经泡制、刮薄、打磨后,用刻刀雕出镂空纹样。

造型遵循 “五分头,三分身,七分手” 的比例,人物面部 “通天鼻、一线眉”,服饰纹样借鉴戏曲行头(生旦净丑各有定式),且通过色彩区分性格:红脸表忠义(如关羽),白脸表奸猾(如曹操),黑脸表刚首(如包拯)。

雕刻技法丰富,有阳刻(留线去面)、阴刻(去线留面)、虚实结合等,陕西华县皮影的 “推皮走刀” 技法能刻出千丝万缕的细纹,被誉为 “纸上刺绣”。

表演与光影:

表演时,艺人在白色幕布(“亮子”)后,用竹棍(“签子”)操纵皮影,配合灯光投射影子,通过 “提、拉、抖、摆” 等动作模拟人物行走、打斗、情感变化,技艺高超者可一人操纵多个角色,甚至完成 “翻筋斗”“挥剑” 等复杂动作。

光影效果是灵魂:灯光明暗变化可营造昼夜、虚实场景(如 “月夜行船” 用暗光,“战场厮杀” 用强光),影子的放大缩小则强化戏剧张力,形成 “借影传神” 的独特美学。

音乐与唱腔:

伴奏乐器因流派而异:北方多用板胡、唢呐、锣鼓;南方喜用二胡、笛子、三弦。

唱腔融合地方戏曲(如唐山皮影唱 “影调”,湖北皮影唱 “楚剧腔”),或刚劲或柔婉,与剧情呼应 ——

悲戏用低沉曲调,喜戏用欢快节奏,实现 “声情并茂”。

文化内涵

民间信仰的载体:早期皮影戏与 “驱邪纳福” 的民俗绑定,如陕西农村在瘟疫时演 “镇宅戏”,用 “钟馗捉鬼” 等剧目祈求平安;皮影造型中大量出现的神佛(如来、观音)、瑞兽(龙、凤、麒麟),是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寄托。

道德教化的工具:传统剧目多蕴含 “忠孝节义”“善恶有报” 的价值观,如《二十西孝》通过皮影演绎 “卧冰求鲤”“卖身葬父”,让不识字的民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包公案》则借 “清官断案” 传递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集体记忆的镜像:皮影戏的题材、造型、唱腔均源自民众生活 ——

农民爱看 “农事戏”(如《打枣》《插秧》),匠人爱演 “手艺人故事”(如《鲁班造桥》),其艺术表达本质是对底层生活的共情与记录。

<皮影戏的剧目及反映的社会生活>

皮影戏的剧目如同 “民间社会的百科全书”,涵盖多个领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

历史与神话剧:占比最大,多改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典籍。

如《封神榜》中 “哪吒闹海”“姜子牙封神”,既展现民众对神话奇幻的想象,也暗含 “天命无常、善恶终有报” 的朴素观念;《长坂坡》演绎赵云救主,既歌颂英雄忠义,也反映传统社会对 “勇武”“忠诚” 的推崇。

民间传说剧:以《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为代表,聚焦 “爱情”“抗争” 主题。

《白蛇传》中 “水漫金山” 的皮影表演,用灵动的影子展现白蛇对爱情的执着,实则反映民众对 “冲破礼教束缚” 的隐秘渴望;《孟姜女》则借 “哭倒长城” 控诉徭役之苦,是底层百姓对苛政的无声抗议。

现实生活剧:贴近民生,多表现农事、婚恋、家庭琐事。

如《王小赶脚》(北方剧目)演农夫赶驴送女出嫁,台词充满方言俚语,展现乡村婚恋习俗;《借妻》(南方剧目)通过 “假婚成真” 的闹剧,讽刺嫌贫爱富的社会现象,充满市井智慧。

节庆应景剧:配合时令节气,如春节演《招财进宝》《八仙贺岁》,中秋演《嫦娥奔月》,重阳节演《敬老图》,将戏剧表演与民俗活动结合,强化节日的仪式感与团圆意涵。

<皮影戏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进入当代,皮影戏面临 “受众流失、传承人断层” 的挑战,但也在创新中寻找生机:

保护与抢救:2011 年,中国皮影戏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地通过建立皮影博物馆(如陕西华县皮影博物馆)、记录老艺人技艺(口述史、影像存档)、扶持传承人(给予津贴、提供展演平台)等方式,留住传统技艺。

创新与融合:

内容创新:创作贴近现代生活的剧目,如《环保小卫士》《抗疫先锋》,用皮影讲述垃圾分类、抗疫故事,吸引年轻观众;

形式创新:结合科技手段,如用 LED 屏替代传统幕布,加入 3D 投影增强视觉效果(如唐山皮影剧团的《长城》);与动漫、游戏跨界合作,如皮影元素融入动画《大鱼海棠》、手游皮肤设计;

场景拓展:从剧场走向文旅场景,如西安 “大唐不夜城” 的皮影互动体验,让游客亲手操纵皮影;进校园开展 “皮影课”,培养青少年兴趣。

国际化传播:皮影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在海外巡演(如法国、日本、美国),其独特的 “光影美学” 被国际艺术界认可,甚至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如毕加索曾收藏中国皮影,称其 “充满原始的生命力”)。

皮影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 “活化石”——

它用光影讲述着千年故事,用刻刀记录着民众的喜怒哀乐。

在现代社会,它既需要守护传统的 “魂”(技艺、内涵),也需要拥抱时代的 “变”(创新形式、贴近生活),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光影流转中,继续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祛魅存真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