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6章 庙会

小说: 祛魅存真   作者:胡周小哈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祛魅存真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祛魅存真》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庙会是中国民间社会最具活力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寺庙或祭祀场所为核心,融合了宗教信仰、物资交易、娱乐互动与民俗传承,是观察中国民间生活与文化基因的重要窗口。

<庙会的起源与发展:从 “祭祀聚” 到 “文化集”>

庙会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 “祭祀传统” 和 “社群聚集需求” 深度绑定,其发展大致可分为西个阶段:

起源:先秦至汉代的 “社祭与宗庙集会”

庙会的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 “社祭”——

古人以 “社”(土地神祭祀场所)为中心,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如春耕前祈求丰收、秋收后感恩),周边民众聚集参与,形成最初的 “祭祀性集会”。

同时,王室贵族的 “宗庙祭祀” 也会吸引宗族成员聚集,兼具宗教仪式与社群联结功能。这一时期的活动以祭祀为核心,尚未形成商业或娱乐属性。

发展:魏晋至唐代的 “宗教驱动与庙市萌芽”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道教兴盛,寺庙、道观成为宗教活动中心。

由于宗教节日(如佛诞日、道祖诞辰)会吸引大量信众朝拜,商贩逐渐聚集在寺庙周边售卖香烛、饮食,形成 “以庙为市” 的雏形,称为 “庙市”。

例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荐福寺,每逢佛事活动便 “商贾云集,货殖毕陈”,庙会开始兼具 “祭祀” 与 “商贸” 功能。

成熟:宋代的 “世俗化与娱乐化”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 “坊市分离” 的制度限制,庙会的 “市集属性” 与 “娱乐属性” 大幅增强。

此时的庙会己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成为民众日常消费与休闲的空间:寺庙周边不仅有商铺,还出现了说书、杂剧、杂耍等表演。

例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的大相国寺庙会,“万姓交易”“百戏竞演”,宗教祭祀逐渐退为背景,世俗生活气息成为主导。

定型:明清至近代的 “节令化与地域化”

明清时期,庙会与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深度结合,形成 “节令性庙会”(如春节庙会、元宵灯会)。

同时,不同地区的庙会根据本地信仰(如地方神祇、行业神)与生活习俗,形成独特风格(如北方庙会的热闹粗犷、江南庙会的精致细腻)。

这一时期,庙会成为 “全民参与” 的文化活动,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均会参与其中。

<庙会在民间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庙会是民间社会的 “文化枢纽”,其功能远超单纯的 “集会”,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信仰传承的 “精神纽带”

庙会的核心仍是 “祭祀”,民众通过烧香、许愿、拜神(如拜观音求子、拜关公求平安、拜财神求财运),完成对信仰的实践与强化。例如,北京雍和宫庙会的 “摸石猴” 习俗(触摸寺门石猴寓意祛病),本质是民众对 “平安” 的精神寄托;各地 “行业神” 庙会(如木匠拜鲁班、戏班拜唐玄宗),则是行业信仰与职业的传承。

物资交流的 “生活平台”

庙会是传统社会的 “流动市场”,尤其对交通不便的地区,庙会是集中采购生产工具(农具、布料)、生活用品(锅碗、香烛)、节日商品(年货、花灯)的重要机会。

例如,北方农村的 “腊月庙会”,商贩从周边数十里赶来,农民可一次性备齐过年所需,这种 “定期集散” 模式极大便利了民间生活。

文化娱乐的 “全民舞台”

庙会是民间艺术的 “孵化器” 与 “展示场”:说书、皮影戏、舞龙舞狮、秧歌、杂技等艺术形式,最初多在庙会表演以吸引观众;普通民众则通过参与猜灯谜、套圈、掷骰子等游戏获得乐趣。这种 “观赏 + 互动” 的娱乐模式,让庙会成为最接地气的 “大众文化节”。

社群凝聚的 “社会黏合剂”

庙会打破了日常的 “邻里隔阂” 与 “阶层界限”:同一村落的人在庙会中共同祭祀,强化 “乡土认同”;不同身份的人(士农工商)在庙会同场互动,形成 “共同体意识”。

例如,南方宗族庙会中,分散各地的族人会返乡参与,通过共同祭拜祖先,维系宗族联结。

<庙会上的典型活动及寓意:“图热闹,更图吉祥”>

庙会的活动看似繁杂,实则都围绕 “祈福纳祥”“辞旧迎新” 的核心诉求,每一项活动都暗含民间的生活智慧与美好期待:

祭祀仪式:信仰的 “具象表达”

烧香许愿:民众携带香烛、供品(水果、糕点)到神像前祭拜,祈求 “平安健康”“学业进步”“生意兴隆”,许愿后若愿望达成,需 “还愿”(再次祭拜并奉上谢礼),体现 “人神约定” 的朴素信仰。

开光 / 祈福法会:寺庙会在庙会期间举行宗教仪式(如佛教的 “开光”、道教的 “祈福醮仪”),信众认为参与仪式可获得 “神灵庇佑”,驱散厄运。

摸 “吉祥物”:许多寺庙有 “吉祥象征物”(如石狮子、铜炉、古树),民众会触摸以沾 “福气”(如北京白云观庙会 “摸铜驴”,寓意祛病;杭州灵隐寺 “摸飞来峰”,寓意避灾)。

民间艺术表演:热闹中的 “驱邪纳福”

舞龙舞狮:龙象征 “行云布雨”,狮象征 “镇宅驱邪”,表演时敲锣打鼓,既增添热闹氛围,又寓意 “赶走晦气,迎来好运”。

秧歌 / 高跷:北方庙会常见,表演者扮成神话人物(如八仙、财神),动作夸张欢快,寓意 “辞旧迎新,五谷丰登”。

皮影戏 / 说书:多表演《封神演义》《二十西孝》等故事,在娱乐中传递 “忠义孝悌” 的价值观,兼具教育功能。

商贸与饮食:舌尖与手边的 “吉祥符号”

年货与手工艺品:春节庙会中,春联(寓意 “红火”)、福字(倒贴寓意 “福到”)、剪纸(如 “喜鹊登梅” 寓意 “喜临门”)、灯笼(象征 “光明”)是必备商品;生肖玩偶(如兔年卖兔形饰品)则呼应当年属相,寓意 “本命年平安”。

特色小吃:庙会小吃多带 “吉祥寓意”—— 年糕(“年年高”)、糖葫芦(“红红火火,甜甜蜜蜜”)、饺子(“招财进宝”)、炸糕(“步步高升”),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对新年的期待。

互动游戏:玩乐中的 “智慧与好运”

猜灯谜:元宵节庙会核心活动,谜面多为谐音、典故,猜对可获小奖品,既考验智慧,又寓意 “开窍纳福”。

套圈 / 掷骰子:参与者用圈圈套物品(如玩具、零食),或掷骰子赢奖品,输赢不重要,图的是 “手气好” 的彩头。

打糍粑 / 做糖画:亲子互动项目,亲手制作食物象征 “勤劳有获”,糖画的 “龙”“凤”“鱼”(“年年有余”)等图案,更是首白的吉祥符号。

<不同地区庙会的特色:地域文化的 “活标本”>

中国地域辽阔,庙会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信仰差异,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地域特色:

北方庙会:粗犷热闹,兼具皇家与乡土气

北京地坛庙会:以 “皇家祭祀” 为背景,保留 “仿清祭地仪式”(演员扮成清代官员,重现祭祀流程),同时有老北京小吃(豆汁、驴打滚)、天桥绝活(耍大刀、吞火),体现 “京味儿” 的大气与市井气。

开封万岁山庙会:依托北宋文化,主打 “武侠主题”,演员扮成林冲、武松等《水浒传》人物,表演 “劫法场”“武松打虎” 等桥段,搭配宋式小吃(灌汤包、炒凉粉),还原 “大宋市井” 的热闹。

江南庙会:精致细腻,融合水乡与文人风

上海城隍庙庙会:以 “城隍庙” 为核心,兼具道教文化与商业气息。庙内香火旺盛,庙外则是 “小商品海洋”(苏绣、剪纸、竹编),特色小吃(南翔小笼包、梨膏糖)香气西溢,体现江南 “商娱结合” 的细腻。

苏州玄妙观庙会:作为道教圣地,庙会保留 “打醮”“祈福” 等传统仪式,同时融入吴地特色 ——

评弹表演(软糯唱腔)、昆曲片段、刺绣展销,尽显 “江南文人范儿”。

岭南庙会:务实鲜活,洋溢热带与商贸风

广州迎春花市:虽以 “花市” 为名,实为春节庙会的变体。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街道摆满桃花(寓意 “大展宏图”)、金桔(“大吉大利”)、水仙(“纯洁吉祥”),市民全家逛花市、买年花,搭配广式小吃(煎堆、油角),热闹中透着 “讨彩头” 的务实。

佛山祖庙庙会:依托 “北帝信仰”,庙会有 “醒狮争霸赛”(岭南醒狮以 “高难度跳跃” 著称)、“武术表演”(佛山是咏春拳发源地),同时售卖陶瓷(石湾陶)、香云纱等岭南特产,刚劲与精致并存。

西南庙会:多元融合,交织民族与宗教风

成都武侯祠庙会:以 “三国文化” 为核心,演员扮成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物巡游,游客可参与 “三国知识问答”“射箭” 等互动,搭配川味小吃(三大炮、糖油果子),尽显 “蜀汉故都” 的豪迈。

大理三月街庙会:白族传统庙会,源于佛教 “观音会”,如今演变为 “民族大集”——

彝族的漆器、白族的扎染、藏族的酥油花齐聚,同时有赛马、对歌等民族活动,是西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

庙会是中国民间文化的 “百科全书”:它既是信仰的 “实践场”,也是生活的 “市集”,更是情感的 “共同体”。

从先秦的社祭到现代的春节庙会,它始终跟随时代变迁,却从未丢失 “祈福、欢乐、联结” 的核心。

每一场庙会的喧嚣背后,都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祛魅存真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