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6章 傩戏

小说: 祛魅存真   作者:胡周小哈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祛魅存真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章节无错乱精修!
 

——面具之下的千年巫傩与人间悲欢。

当贵州山村的锣鼓声穿透暮色,戴着青面獠牙面具的 “方相氏” 手持桃木剑踏碎月光;当安徽祠堂的烛火映红 “钟馗” 的脸谱,驱邪的咒语与婉转的唱腔交织 ——

这便是傩戏,一场戴着面具的古老仪式,一曲穿越千年的信仰之歌。

它藏在深山的祠堂里,躲在岁末的祈福中,用狰狞的面具守护平安,用肃穆的舞步沟通鬼神,在 “驱邪” 与 “娱神” 之间,演尽了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现世安稳的期盼。

<从 “驱邪巫术” 到 “假面戏剧”:傩戏的起源与演变>

傩戏的根,扎在原始社会的 “巫傩文化” 里。

上古时期,人们相信疾病、灾祸是 “邪祟作祟”,便由 “巫” 戴着面具,跳着模仿野兽的舞蹈,念诵咒语驱赶邪灵,这便是 “傩仪”。

《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有 “大傩” 仪式:“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可见当时傩仪己成为国家层面的驱邪典礼,由方相氏(掌驱疫的官)率百隶,戴 “黄金西目” 面具,执戈扬盾,驱 “疫鬼” 于宫门之外。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傩仪逐渐融入叙事元素,出现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如 “钟馗捉鬼”),面具从单一的 “方相氏” 扩展到 “门神”“判官” 等角色,巫术色彩中开始掺杂娱乐性。

宋代是傩戏的转型期,随着市民文化兴起,傩仪走出宫廷,流入民间,与戏曲结合,形成 “傩戏”——

既有驱邪的庄严,又有看戏的热闹,《东京梦华录》中 “除夕,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 的记载,便是早期傩戏的写照。

明清时期,傩戏与地方民俗深度绑定,成为岁末、节庆的固定仪式。

不同地区的傩戏吸收了当地戏曲、民歌的养分,比如贵州傩戏融入苗族芦笙舞,安徽傩戏借鉴徽调唱腔,从 “驱邪仪式” 彻底演变为 “戴着面具的戏剧”,但始终保留着 “祈福禳灾” 的核心。

<面具为魂:傩戏面具的造型与象征>

傩戏的灵魂是面具。这一张张用木头、竹子或纸糊成的假面,不是装饰,而是 “神灵的化身”——

戴上它,表演者便不再是凡人,而是能与鬼神对话的 “通灵者”。

造型与色彩:看得见的 “神鬼世界”。

傩戏面具造型夸张,色彩浓烈,不同形象有严格的 “身份编码”:

神灵面具:多为正面形象,如 “开山神”(驱邪主神)面色赤红,额生独角,代表威严;“土地神” 面容慈祥,留长须,象征庇佑一方。

鬼怪面具:以青、蓝、黑为主,如 “小鬼” 面具獠牙外露,眼如铜铃,嘴角下撇,透着狰狞,寓意 “邪祟的丑陋”。

凡人面具:贴近生活,如 “书生” 面白无须,“老妇” 满脸皱纹,色彩淡雅,与神鬼面具形成对比。

贵州德江傩戏的 “唐氏太婆” 面具最具特色:满脸皱纹,嘴角微扬,既有老妪的慈祥,又透着几分神秘,传说她是傩戏的 “守护神”,能沟通人神。

面具的 “神性”:从雕刻到开光。

傩戏面具的制作是神圣的过程:雕刻前要 “请神”(选吉日,焚香祷告),雕刻时需 “避讳”(不首呼神灵名讳),完成后要 “开光”(用朱砂点眼、鼻、口,赋予面具 “灵性”)。

老艺人说,开过光的面具不能随意摆放,需供奉在神龛上,因为 “里面住着神灵”。

这种对工具的敬畏,让傩戏始终带着原始信仰的温度。

<戏里戏外:傩戏的表演与民俗意义>

傩戏的表演,是 “神圣与世俗” 的交织。

一场完整的傩戏,往往从 “请神” 开始,到 “送神” 结束,中间穿插驱邪、祈福的情节,既有庄严肃穆的仪式,也有插科打诨的笑料。

表演内容:驱邪与祈福的双重叙事。

傩戏剧目多围绕 “驱邪纳福” 展开,经典如《钟馗捉鬼》(钟馗奉玉帝命捉恶鬼,护佑人间)、《傩公傩母》(傩戏始祖教人农耕,祈求丰收)、《孟姜女》(虽为悲情故事,但融入 “哭倒长城驱瘟” 的情节,暗含祈福意涵)。

表演时,“神” 与 “鬼” 的打斗激烈(如 “开山神” 挥剑斩 “小鬼”),“凡人” 的唱段婉转(如村民向土地神许愿),既让观众感受到 “邪不压正” 的力量,又满足了看戏的娱乐需求。

民俗功能:生活的 “护身符”。

傩戏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岁末驱邪:腊月三十演 “傩戏”,村民认为能 “赶走一年的晦气”,来年平安;

新房奠基:盖房时请傩戏班 “跳傩”,戴 “镇宅神” 面具绕屋三圈,寓意 “避灾免祸”;

病愈还愿:家人患病痊愈后,演一场 “谢神戏”,感谢神灵庇佑,如贵州傩戏中的 “打保福” 仪式。

对百姓而言,傩戏不是 “表演”,而是 “与神灵的约定”——

只要认真演戏,神灵就会兑现承诺,护佑生活顺遂。

<地域风骨:不同地区傩戏的特色>

傩戏的风格,如同各地的山川,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面具后的故事,唱的是不同的乡音。

贵州傩戏:“活化石” 的原始张力。

贵州是傩戏的 “宝库”,尤以德江、思南的 “傩堂戏” 最著名。

这里的傩戏保留了大量原始元素:面具多为木质,雕刻粗犷(开山神的独角长达半尺),表演动作夸张(“踩八卦”“跳刀桥” 等绝技,模拟与邪祟搏斗),伴奏用锣、鼓、钹,无丝竹之音,透着山地民族的勇猛。

剧目多为 “驱邪” 主题,如《搬开山》《搬土地》,演员边跳边念 “咒语式唱词”,仿佛穿越千年的巫傩仪式。

安徽傩戏:“徽风” 里的婉转与庄严。

安徽池州的 “傩戏”(又称 “池州傩”)是 “徽文化” 与傩戏的融合体。

面具造型精美,如 “关公” 面具红脸美髯,“包拯” 面具黑脸额月,线条流畅,色彩明快。表演注重故事情节,吸收了徽剧的唱腔,既有《打銮驾》(包公与权贵的斗争)的严肃,也有《夫妻观灯》的诙谐。

最具特色的是 “跳五猖”:五位 “猖神” 戴五色面具,持兵器列阵,舞步整齐,象征 “五行相生,驱邪纳吉”,透着江南的秩序与雅致。

江西傩戏:武术与傩戏的刚猛碰撞。

江西南丰的 “傩舞戏” 以 “武” 见长,因当地自古尚武,傩戏融入了武术动作。

演员多为青壮年,戴 “将军”“武士” 面具,表演时 “挥拳踢腿”“腾挪跳跃”,如 “翻筋斗”“劈叉”,气势恢宏,仿佛古代战场的再现。面具多为 “凶神” 造型(如 “魁星” 面具,青面獠牙,手持毛笔,寓意 “文治武功”),伴奏用大锣大鼓,节奏急促,展现出赣地的刚劲。

其他地区的傩戏。

湖南湘西傩戏(“辰州傩”)融入苗族巫术,有 “上刀梯”“下火海” 等惊险表演;陕西汉中傩戏则与秦腔结合,唱腔高亢,面具多 “兽面”(如虎、豹),保留了关中平原的雄浑。

傩戏是中国民间最 “神秘” 的艺术 ——

它用狰狞的面具守护温柔的祈愿,用肃穆的仪式消解生活的恐惧,用古老的舞步连接过去与现在。

当现代灯光照亮祠堂里的面具,当年轻演员学着 “踩八卦”,傩戏早己不是简单的 “复古”,而是用千年的信仰告诉我们:那些对平安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永远值得被认真对待。

面具之下,是凡人的脸;面具之上,是神性的光。

傩戏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

让我们在与 “神鬼” 的对话中,更懂得珍惜人间的烟火。

祛魅存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祛魅存真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祛魅存真 http://www.220book.com/book/SMQ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