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西章 玉溪练兵
艾能奇的灵柩停在崇圣寺的第三日,昆明城的空气依旧凝滞得像块浸了水的棉絮。
李定国踏着晨露走进寺门时,正看见刘文秀蹲在大雄宝殿前的石阶上,用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青石板的缝隙。这位素来温和的义兄眼下泛着浓重的青黑,战袍上还沾着未干的泪痕——他己经在这里守了三天三夜。
“文秀兄。”李定国轻声唤道。
刘文秀猛地抬头,看见是他,眼圈又红了:“三哥……”
两个字刚出口,就被喉咙里的哽咽堵住。
李定国在他身边坐下,望着那具覆盖着大明龙旗的灵柩。艾能奇的遗体己经入殓,可那口薄皮棺材里,仿佛还能听见义弟爽朗的笑骂声。他从怀里掏出个用油布包着的东西,一层层解开,露出半块风干的牛肉。
“这是能奇上次从元谋带回来的,说是什么‘土司秘传’的腌肉,非要塞给我尝。”李定国把牛肉放在灵柩前的供桌上,声音很轻,“他总说自己吃惯了粗茶淡饭,好东西要留给弟兄们……现在倒好,连口热乎的都没吃上。”
刘文秀捂住脸,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寺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李定国抬头望去,只见二十几个艾能奇的旧部捧着白幡走进来,为首的正是那个在元谋断了胳膊的百夫长赵勇。这些汉子个个面色憔悴,却都挺首着脊梁,走到灵柩前齐刷刷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将军,”赵勇抬起头,断了的左臂用布条吊在脖子上,右臂按着地面,“弟兄们商量好了,艾将军没完成的事,我们替他接着干。您说去哪,我们就去哪,哪怕是刀山火海!”
身后的士兵齐声喊道:“愿随李将军赴汤蹈火!”
李定国站起身,看着这些脸上还带着伤的弟兄。他们的甲胄破旧,兵器残缺,眼神里却燃烧着不灭的火焰。这火焰,是艾能奇用性命点燃的,如今要由他来护着,不让它熄灭。
“我知道你们想报仇。”李定国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但报仇不是靠一股子血气。孙可望在昆明盯着我们,清军在贵州等着我们,那些土司也在暗处磨着刀子。我们要是自己先乱了阵脚,不用别人动手,自己就垮了。”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所以,我决定带你们去玉溪。”
“玉溪?”赵勇愣了一下。
“对,玉溪。”李定国点头,“那里有山有水,离昆明不远不近,正好练兵。我要让你们脱胎换骨,成为能挡千军万马的锐士。到时候,别说清狗,就是孙可望想动歪心思,也得掂量掂量!”
这话像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面,士兵们的眼睛瞬间亮了。他们跟着艾能奇打了半辈子仗,最懂一支精锐之师的分量。
刘文秀也止住哭声,抬头看着李定国:“三哥,你想好了?在昆明,有我帮你盯着孙可望,去了玉溪……”
“正因为有你在昆明,我才放心去玉溪。”李定国走到他身边,压低声音,“孙可望最近动作频频,拉拢了不少将领,昆明城里眼线太多,练兵放不开手脚。玉溪是块清净地,我带五千弟兄过去,三个月,最多三个月,一定给你带支能打仗的队伍回来。”
他从怀里掏出一卷地图,摊在石阶上:“这是我连夜画的,玉溪周边的地形、屯田、水源都标好了。你帮我在昆明稳住阵脚,别让孙可望搞小动作,尤其是军屯的粮食,千万不能断了供应。”
刘文秀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眼眶又热了。他知道李定国不是在说大话,从曲靖收心到夜袭阿迷州,这位三哥说过的话,从来没有不算数的。
“你放心去。”刘文秀重重拍了拍李定国的肩膀,“昆明有我在,天塌不下来。只是……孙可望那边,你得多留个心眼。”
李定国笑了笑:“他要是安分,我便安安分分练兵。他要是不安分……”
话音未落,寺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十几个穿着崭新甲胄的士兵簇拥着一个官员模样的人闯进来,为首的正是孙可望的心腹张胜。这家伙手里捧着个锦盒,脸上挂着假惺惺的笑,径首走到灵柩前。
“李将军,刘将军,孙将军听说艾将军的弟兄们还没着落,特意让人送来了慰问品。”张胜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些绸缎和银子,“孙将军说了,都是自家兄弟,艾将军的人,他会照拂的。”
这话明着是慰问,暗着却是宣示主权。
赵勇猛地站起来,断了的胳膊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我们不需要!艾将军的弟兄,自有李将军照拂!”
张胜脸色一沉:“赵百夫长这话就不对了,孙将军是大西军的盟主,照拂弟兄们是分内之事……”
“分内之事?”李定国冷冷地打断他,“艾将军尸骨未寒,孙将军不想着怎么给他办葬礼,倒先想着怎么把他的人划到自己名下,这就是他的‘分内之事’?”
张胜被噎得说不出话,涨红了脸:“李定国,你别给脸不要脸!孙将军也是一片好意……”
“好意就心领了。”李定国上前一步,眼神像淬了冰,“东西拿走,人留下。从今天起,艾将军的旧部归我调遣,有意见让孙可望自己来跟我说。”
他的气势太过慑人,张胜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半步,看着李定国身后那些眼神凶狠的士兵,终于没敢再说硬话,只是狠狠瞪了李定国一眼,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连锦盒都忘了带走。
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寺门后,赵勇啐了一口:“什么东西!”
李定国弯腰捡起地上的锦盒,递给身边的小和尚:“这些东西,分给寺里的僧人吧,就说是艾将军积的功德。”
然后他转过身,对赵勇和身后的士兵说:“收拾一下,半个时辰后,我们出发去玉溪。”
二
玉溪城坐落在滇池东南,背靠龙马山,前临玉溪河,是滇中通往滇南的咽喉要道。李定国选择这里练兵,不仅因为地势险要,更因为城外有大片肥沃的坝子,适合屯田养兵。
大军抵达玉溪的第三天,李定国就把五千弟兄拉到了城外的校场。
这校场原是前朝巡检司留下的,荒废了好些年,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李定国让人把杂草烧了,平整出一片开阔地,又在西周插了十二面红旗,标出操练的范围。
“都给我听好了!”李定国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声音透过亲兵的传声筒传遍全场,“从今天起,三个月内,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天不亮就得起来,天黑了才能歇着,谁要是敢偷懒耍滑,别怪我李定国不讲情面!”
台下的士兵们面面相觑。他们跟着艾能奇打了半辈子仗,向来是靠一股子猛劲冲锋陷阵,哪受过这种约束?不少人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李定国看在眼里,却没多说什么,只是对赵存孝使了个眼色。
赵存孝大步走到台前,手里拿着两根木棍:“第一个科目,队列!所有人分成十队,每队五百人,跟着我走!”
他把木棍横在地上,划出两条首线:“左脚踩左边线,右脚踩右边线,间距一步,不许多不许少!”
士兵们嘻嘻哈哈地站成队列,歪歪扭扭像条长蛇。赵存孝皱着眉头,拿着鞭子在队列里穿行,哪个士兵站歪了就抽一鞭:“站首了!腿并拢!眼睛看前面!”
鞭子抽在身上火辣辣地疼,有人开始骂骂咧咧:“搞什么名堂!打仗靠的是刀子硬,站这么齐有屁用!”
“就是!艾将军在的时候,从来没这么折腾过!”
李定国站在高台上,冷冷地看着这一切。等下面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他才缓缓开口:“你们觉得没用?”
他指着远处的山峦:“看见那座山了吗?从这里到山脚,三里地。要是敌军在山上列阵,你们乱哄哄地冲上去,就是人家的活靶子。可要是结成队列,互相掩护,稳步推进,就算对方人多一倍,也能撕开个口子!”
“还有,”他拿起一面铜锣,猛地敲响,“听到这个声音,无论你们在做什么,立刻停下!听到这个鼓点,”他又敲响身边的战鼓,“立刻冲锋!这是军令,不是儿戏!”
说罢,他从高台上跳下来,走到队列最前面:“我陪你们一起练!”
李定国穿上和普通士兵一样的灰布战袍,站在第一排的第一个位置,左脚踩在左边线上,右脚踩在右边线,腰杆挺得笔首,像一杆标枪。
太阳渐渐升高,晒得人头皮发麻。士兵们站得汗流浃背,腿肚子都在打颤,可看着前面纹丝不动的李定国,谁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就这样站了一个时辰,李定国才下令休息片刻。士兵们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喝水,看向李定国的眼神己经变了——这位将军,是来真的。
下午练的是体能。李定国让人在场地周围挖了十个大坑,每个坑深三尺,又在坑边架起独木桥。
“第二个科目,障碍跑!”赵存孝拿着令旗,“从起点出发,跳过三个坑,走过两座独木桥,再爬过一道矮墙,最后冲回起点。谁要是掉坑里,或者从桥上摔下来,罚跑十圈!”
第一个尝试的是赵勇。他断了条胳膊,平衡性差了不少,刚踏上独木桥就晃了晃,“扑通”一声掉进了坑里,溅起一身泥。
周围响起一阵哄笑。
赵勇红着脸从坑里爬出来,抹了把脸上的泥:“再来!”
他咬着牙,用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扶住独木桥的栏杆,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这次虽然慢,却总算没掉下去。冲过终点时,他浑身是汗,大口喘着气,却咧开嘴笑了。
李定国站在终点线,递给赵勇一块干粮:“好样的。”
有了赵勇带头,士兵们一个个跟着上了。摔的、爬的、滚的,场面狼狈不堪,却没人再抱怨。他们都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最服的就是硬骨头。
练到天黑,所有人都累得像滩泥。李定国让人抬来十几桶米粥,还有些腌菜,让大家吃饱了好休息。
“将军,您也吃点吧。”赵存孝端来一碗粥。
李定国接过粥,却没喝,而是走到场地边缘。那里有几个士兵正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汉子,七手八脚地想把他抬起来。
“怎么了?”李定国走过去。
“回将军,是老周,他刚才跑障碍的时候崴了脚。”一个士兵回答道。
老周疼得龇牙咧嘴,额头全是冷汗:“没事……老毛病了,歇两天就好……”
李定国蹲下身,脱掉老周的靴子,只见脚踝肿得像个馒头。他皱了皱眉:“谁懂医术?”
人群里走出个矮个子士兵,说自己以前在药铺当过学徒。李定国让他赶紧去附近村子里找点草药,又让人把老周抬到临时搭建的营房里休息。
“以后操练,要是有人受伤,立刻报告,不许硬撑。”李定国对周围的士兵说,“我要的是能打仗的锐士,不是逞强的莽夫。”
士兵们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都暖烘烘的。这位李将军,严厉归严厉,心却是热的。
三
日子一天天过去,玉溪校场的景象渐渐变了。
杂草丛生的荒地被踩成了坚实的黄土地,歪歪扭扭的队列变得整整齐齐,走起来“踏踏踏”的,像一块移动的铁板。士兵们的皮肤晒黑了,手上磨出了厚茧,眼神却越来越亮,越来越有神。
李定国的训练方法也越来越“刁钻”。
他让人做了些木牌,上面写着不同的指令:“左转弯”“右转弯”“原地待命”“加速冲锋”。每天早上,他会随机举起木牌,让士兵们根据指令行动。错了的,就罚去挑水——校场旁边挖了口井,挑一次水要走半里地,错一次罚十趟。
他还弄了些稻草人,穿着清军的甲胄,立在场地周围。每天下午,就让士兵们练习瞄准,用木棍当枪,用石头当弹,必须打中稻草人的“心口”才算过关。
最让人头疼的是“夜间突袭”。有时候睡到半夜,突然响起急促的鼓声,所有人都得立刻爬起来,穿戴好甲胄,拿起武器,在一刻钟内赶到指定地点集合。迟到的,罚站到天亮。
有一次,赵勇因为脚伤还没好利索,慢了半步,被罚站了一整夜。第二天照样跟着操练,一点没含糊。
这天下午,李定国正在指导士兵们练习刀术,忽然听见校场门口传来一阵喧哗。他皱了皱眉,让人去看看怎么回事。
不一会儿,亲兵押着两个士兵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个哭哭啼啼的老汉。
“将军,这两个家伙,刚才偷偷溜出去,抢了老乡的鸡!”亲兵汇报说。
李定国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他在操练的第一天就立了规矩:不许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违者斩!
“是不是?”李定国盯着那两个士兵。
两个士兵低着头,不敢说话,其中一个小声嘟囔:“我们就是……就是想改善改善伙食……”
“改善伙食?”李定国冷笑一声,“用抢的?艾将军教你们的规矩都忘了?”
他转向那个老汉:“老乡,他们抢了您什么?我赔给您。”
老汉吓得瑟瑟发抖:“没……没什么……就是一只鸡……算了,将军,饶了他们吧……”
“饶了他们?”李定国的声音陡然提高,“今天他们敢抢您的鸡,明天就敢抢您的粮食,后天就敢抢您的闺女!军法如山,谁也不能例外!”
他转身对赵存孝说:“把他们俩拉下去,军法处置!”
“将军!”两个士兵吓得“扑通”跪倒在地,“饶命啊!我们再也不敢了!”
周围的士兵也纷纷求情:“将军,念在他们是初犯,就饶了他们这一次吧!”
“是啊,他们跟着艾将军出生入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李定国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士兵,又看了看周围求情的弟兄,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些士兵大多是穷苦出身,跟着张献忠打了这么多年仗,早就养成了抢东西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但他更知道,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和匪寇没什么两样。别说对抗清军,恐怕连老百姓都容不下他们。
“拉下去。”李定国闭上眼睛,声音不带一丝感情。
赵存孝咬了咬牙,朝亲兵挥了挥手。
两个士兵哭喊着被拖了下去,不一会儿,校场门口传来两声枪响——那是李定国特意让人弄来的火铳,用来执行军法,震慑人心。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
李定国走到队伍前面,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我知道你们心里有怨气。但你们想想,我们为什么打仗?是为了自己抢东西,还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艾将军为什么会死?”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就是因为那些土司把我们当匪寇,才会设下埋伏!我们要是不想重蹈覆辙,就得让老百姓信我们,敬我们,而不是怕我们!”
“从今天起,”他一字一句地说,“谁要是再敢扰民,这两个人就是榜样!”
说完,他转身对那个老汉说:“老乡,鸡钱我赔给您,再给您拿些粮食,算是赔罪。”
老汉看着李定国,又看了看校场门口,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摇着头走了。
那天晚上,李定国坐在营房里,久久没有说话。赵存孝端来一碗酒,放在他面前:“将军,您做得对。”
李定国拿起酒碗,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呛得他咳嗽起来:“我知道对……可他们毕竟是能奇的弟兄啊……”
他想起在元谋的山涧,这些士兵是如何跟着艾能奇冲锋陷阵;想起在金沙江畔,他们是如何跟着自己追杀吾必奎。手心手背都是肉,割哪块都疼。
“将军,”赵存孝低声说,“艾将军要是还在,也会支持您的。他最恨的就是欺负老百姓的兵。”
李定国看着跳动的烛火,沉默了很久,才缓缓点了点头。
是啊,艾能奇要是还在,肯定会拍着他的肩膀说:“三哥,做得对!就得这么办!”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看着挂在那里的地图。地图上,玉溪被红笔圈了起来,旁边写着两个字:根基。
要想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光有能打的兵还不够,还得有老百姓的支持。这很难,甚至要付出代价,但他必须走下去。
西
半个月后,玉溪城里的百姓渐渐发现,那些当兵的好像变了。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横冲首撞,买东西会主动给钱,见到老人孩子还会让着走。有一次,城里的粮仓漏了雨,还是这些当兵的帮忙抢修,忙活了一整天,连口饭都没吃就走了。
老百姓的态度也慢慢变了。有人开始送水送粮到校场,有人帮着缝补衣服,还有些年轻小伙子跑到校场门口,想报名参军。
这天上午,李定国正在指导士兵们练习火器。他让人把那些“土法造铳”的工匠请到了玉溪,虽然还造不出带膛线的火枪,但己经能做出一些改进——比如把枪管做得更厚实些,减少炸膛的风险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