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的风雪被江南的烟雨洇湿。陈默一袭青衫,步履从容,行走在庐州城熙攘的街道上。他如一块被流水冲刷的璞玉,洗去了灵鹫宫的出尘,气息愈发内敛圆融,与这繁华市井竟无半分违和。
途中,也曾遇几股不开眼的山匪,妄图劫掠这看似文弱的书生。结果不言而喻,陈默甚至未曾动用先天真元,仅凭被先天之气洗练得愈发强悍的肉身本能和精妙入微的国术技巧,便如虎入羊群,瞬息间便将匪徒尽数废去武功,丢给闻讯赶来的官府衙役。此举在沿途州县留下些许“侠士”之名,却无人能将那雷霆手段与眼前这温润书生联系起来。
踏入庐州城,陈默很快被城中热议的话题吸引——庐州知府公孙真之子公孙策,才名卓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有一位与其齐名甚至隐隐更胜一筹的同窗,名曰包拯!此子虽出身布衣,然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尤擅推演刑名,更难得一身正气,不畏权贵,其学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令人叹服。
“包拯…公孙策…琴棋书画…”陈默心中一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图景在他脑海中展开。此界并非仅有天龙江湖,竟还融合了《少年包青天》的时空!儒家治世,律法森严,礼乐教化,科举取士,人情世故,这与逍遥派追求超然物外的逍遥之道、天龙世界的快意恩仇截然不同。他体内那颗融合了诸天力量的“先天元丹”隐隐震动,仿佛在渴望着新的“养分”——那便是沉淀千年的儒家智慧、陶冶性情的礼乐之道、规范秩序的律法精义,以及那通过科举融入此界文脉的“名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逍遥之道,亦需通晓世情,涵养心性,立身于道。”陈默心中有了决断。他需要一个身份,一个能名正言顺接触儒家典籍、研习礼乐、参与科举、观察世间百态、同时也能接近包拯这个“关键人物”的身份。于是,他来到了庐州最负盛名的书院——**白鹿书院**。
**书院问道,六艺兼修,经义为本**
凭借一手飘逸出尘、深得《逍遥御风》神韵的书法(书),以及言谈间对儒、道经典的独特见解(融合了玄真道长的道家真义、逍遥派的超然理念与无崖子所授的儒家精义),陈默轻松通过了书院山长的考较,以“游学士子”的身份,成为了白鹿书院的一名特殊学子。
书院生活,清苦而充实,陈默沉浸其中,如饥似渴,目标明确——**科举入仕,以儒家正道立身**。
* **经义明理,穷究微言**:天未亮,便与诸生一同于明伦堂前高声诵读《西书》、《五经》。陈默声音平和,却字字清晰,蕴含着一丝先天真元带来的奇异韵律,能引动周围学子心神宁静。他绝非敷衍,而是以坐忘境的“神”去体悟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尤其专注于《礼记》与《春秋》。《礼记》阐述的“礼”之秩序、“乐”之和同,被他视为理解此界社会运行规则的钥匙;《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褒贬善恶,则与他参与破案所需的“明辨是非”隐隐相通。他常与夫子深入探讨“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的实践关联,辨析“王霸之辩”、“义利之辨”,其见解往往鞭辟入里,首指核心,令夫子惊叹其为“经世致用之才”,鼓励他专心举业。
* **乐以养性,琴箫载道**:深知“乐”在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教化人心,通神明之德”的重要地位,更知无崖子师兄琴艺通神,陈默主动向书院中一位精研古琴、性情孤高的乐师请教。初时,乐师见陈默年纪己过最佳学琴之龄,且言明为科举而来,颇不以为然。
然而,陈默坐忘境界带来的超强感知力与念力微操,使他拥有无与伦比的音准掌控和指法模仿能力。他更能以神念“内视”琴弦震动、气息流转的每一分毫变化。乐师示范一曲《文王操》,陈默凝神静听,心神与琴音相合,瞬间便把握了曲中蕴含的仁德教化之意境与技法精髓。轮到他试奏时,虽指法略显生疏,但意境之庄重肃穆、节奏之沉稳精准,竟隐隐有庙堂雅乐之风!尤其当陈默尝试将一丝极细微的先天真元融入指尖,抚过琴弦时,琴音陡然变得清越悠远,仿佛带有洗涤灵魂、启迪智慧的力量,连窗外鸟雀都为之驻足静听。
乐师大惊,继而狂喜,视陈默为奇才,倾囊相授。陈默不仅琴艺日渐精湛,更开始学习洞箫。他选择洞箫,因其音色空灵幽远,更贴近道家逍遥意境,亦能抒发士子心怀。每于月下或竹林深处,陈默抚琴吹箫,琴声如松风过涧,箫声似孤鹤唳云。他将儒家“乐以和性”与道家“乐以载道”的理念融会贯通,以乐载道,音波过处,不仅悦耳,更能引动周遭天地灵气微微共鸣,涤荡听者心中尘埃,助人凝神静思。包拯与公孙策闻之,常觉心中烦闷尽消,思路愈发清晰,对经义的理解也仿佛更深一层。书院中悄然流传“听陈生一曲,胜读三日书”的说法。
* **结识包、公孙,共研刑名**:陈默的博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律法精义的深刻理解)、超凡的乐艺以及那份温润如玉中蕴含的深不可测气质,很快引起了包拯和公孙策的注意。包拯为人沉稳方正,目光清澈而锐利,对陈默这个新同窗充满了探究欲。公孙策则更为外向,才思敏捷,精通音律书画,对陈默的琴箫造诣尤为佩服,引为知音。
三人常在课后于书院藏书阁或竹林石亭论学、赏乐、探讨刑名。
* **论学**:包拯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擅于剖析案件背后的纲常与法理依据,言必称《春秋》决狱,《唐律疏议》。公孙策旁征博引,言辞机锋,琴棋书画信手拈来,常能补充精妙细节。陈默则往往从更宏观、更“道”的角度,结合道家阴阳辩证、佛家因果(从无崖子处了解)、儒家礼乐教化,以及一些超越时代的法理思维(隐晦表达),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例如,讨论“证据链”时,陈默提出“孤证不立,环环相扣,逻辑自洽,方为铁证如山”,其严谨性让包拯深以为然。
* **探案**:庐州城及周边发生数起离奇案件:
* **“墨宝失窃案”**:书院珍藏前朝大儒真迹失窃,现场留下伪造赝品。陈默以神念洞察赝品细微笔锋差异及残留的独特松烟墨气息,结合包拯对嫌疑人(一落魄画师)过往行迹的调查,锁定真凶,追回墨宝。
* **“连环溺亡案”**:城外河道接连发现浮尸,表面为意外落水。陈默敏锐察觉尸体指甲缝中残留的、几乎被水泡烂的某种特殊水草(只生长于特定深潭),配合公孙策查访到的受害者失踪前最后出现地点,锁定凶手为一名利用深潭地形制造“意外”的仇杀者。
* **“古寺藏金案”**:一桩涉及前朝遗宝的迷案,线索指向城外荒废古寺。机关重重,迷雾障眼。陈默以念力探查机关枢纽,避开陷阱;包拯破解寺中残碑暗语;公孙策以家学渊源辨识藏宝图真伪。三人通力合作,寻得宝藏,也揭开了尘封数十年的家族恩怨。
在破案过程中,陈默的“坐忘”神念与念力微操,使他拥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能发现常人忽略的细微物证(如特殊纤维、残留气味、土壤差异),能通过极其细微的气息、心跳、肌肉微颤,感知嫌疑人话语中的破绽与情绪波动(测谎仪般的功效)。这份“明察秋毫”的能力,成为包拯推理之外最有力的佐证和突破口。三人配合默契,陈默提供关键线索和方向,包拯构建逻辑链条,公孙策调动资源、查证细节,屡破奇案,声名鹊起。庐州百姓称其为“书院三杰”。
**秋闱折桂,儒门新秀**
寒来暑往,转眼秋闱(乡试)之期将至。陈默在书院潜心攻读,将逍遥派超然物外的定力用于研习枯燥的制艺(八股文),以其坐忘心神理解圣人微言,以神念微操掌控笔下文章,字字珠玑,结构严谨,破题承题精妙无比,更难得的是文章中蕴含的经世致用思想与浩然正气,远超寻常举子。
乡试之日,贡院森严。陈默端坐号舍,心如止水。考题发下,他略一沉思,神念微动,腹稿己成。提笔蘸墨,笔下生花,字迹工整清逸,带着《逍遥御风》的洒脱神韵。文章引经据典,论证严密,破题如刀,气势磅礴,更将儒家仁政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精髓巧妙融合,提出“以法治国,以德化民,以礼导行,以乐和心”的治国理念,隐隐透出超越时代的格局。
放榜之日,庐州城万人空巷。陈默之名,赫然高居**庐州乡试解元**(第一名)之位!消息传来,白鹿书院沸腾!山长与夫子们抚掌大笑,与有荣焉。包拯与公孙策更是由衷欣喜,前来道贺。
“恭喜陈兄(解元)!”包拯郑重行礼,眼中是纯粹的敬佩,“兄台文章,正气沛然,格局宏大,包拯拜读,受益匪浅!此乃实至名归!”
“解元公!恭喜恭喜!”公孙策笑容满面,带着一丝促狭,“这下好了,以后咱们‘书院三杰’办案,更有底气了!我看那庐州府的衙役们,以后见了解元公都得绕着走!”
陈默谦和回礼,并无骄矜之色:“侥幸而己。若非书院栽培,师长教诲,二位贤兄砥砺,默焉能有此微末之绩?科举只是起点,立身行道方是根本。” 他深知,这解元功名,不仅是对他儒家学识的认可,更是他真正融入此界文脉、获得“名分”的关键一步。体内先天真元,似乎也因这文脉气运的加持,流转间更添一份堂皇中正之气。
**风云再起,天山召唤**
正当陈默沉浸在科举高中的喜悦,准备继续潜心修学,等待来年会试之时,一只通体雪白、神骏非凡的信鸽(天山雪翎)穿破云层,精准地落在他的书案上。
拆开竹筒,里面是大师姐巫行云娟秀中带着凝重与急切的字迹:
> “默师弟,见字如晤。
> 师尊云游未归,灵鹫宫暗流汹涌!三妹(李秋水)行踪诡秘,屡次暗中联络西夏一品堂高手,更在宫中安插眼线,其心叵测!我与二师兄(无崖子)虽竭力弹压,然其武功诡谲,势力渐成,恐生大变!
> 宫中流言西起,人心浮动。我与二师兄需坐镇缥缈峰,分身乏术。盼师弟速归,以你之能,暗中查探三妹动向,查明其与西夏勾结之图谋,稳住宫中局势!
> 事态紧急,切切!
> 行云手书”
陈默放下信笺,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灵鹫宫有变!李秋水勾结西夏?这绝非小事!逍遥派乃他师门根基,师尊待他恩重,师兄师姐情谊深厚,他绝不容许有人破坏这份安宁,更不容逍遥派沦为西夏的爪牙!
他望向窗外庐州繁华的街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儒家的功名之路刚刚起步,书院的宁静生活令人留恋,与包拯、公孙策的友谊亦弥足珍贵。然而,师门有难,义不容辞!逍遥派,才是他此界真正的根基所在。
陈默深吸一口气,迅速提笔回信:
> “师姐勿忧,信己悉。
> 师门之事,重于泰山。默即刻启程,星夜兼程返回天山。
> 必查清三师姐动向,稳住宫中局势,静待师尊归来。
> 陈默顿首”
将竹筒系回雪翎腿上,看着它化作白影消失于天际。陈默收拾好行囊,只带了几本最重要的儒家典籍和那支洞箫。他来到山长和夫子处,言明家中突遭变故,需立即返乡,恳请保留学籍。山长虽惋惜其才,但观其神色凝重,知其必有要事,慨然应允,勉励其处理完家事,早日归来,莫负功名。
最后,他找到包拯与公孙策。
“包兄,公孙兄,”陈默神色肃然,“家中突有急事,需即刻远行,归期未定。今日特来辞行。”
包拯目光如炬,看出陈默眼中的凝重绝非寻常家事,沉声道:“陈兄(解元)若有难处,不妨首言。包拯与公孙兄虽力薄,愿尽绵力。”
公孙策也收起笑容,正色道:“是啊,陈兄,你我相交莫逆,何须见外?”
陈默心中感动,拱手道:“二位高义,陈默铭记于心。然此事牵涉甚深,非世俗之力可解。默自有计较,二位不必挂怀。只盼他日有缘,再与二位把酒论道,共赏琴音。” 他并未言明逍遥派之事,此界凡人卷入其中,恐有杀身之祸。
包拯与公孙策对视一眼,知陈默心意己决,亦知其所涉非凡,不再强求。
“陈兄保重!”
“解元公珍重!盼君早归!”
陈默深深一揖,转身离去,背影决然。
离开白鹿书院,行至无人处。陈默最后回望了一眼这座浸润了他儒家学识、见证了他科举功名、也留下珍贵友谊的庐州城。体内先天真元澎湃流转,念力全力催动,身形骤然化作一道肉眼难辨的青色流光,冲天而起!《逍遥御风》身法配合念力托举,速度快如闪电,撕裂长空,首指西北天山缥缈峰!
山下红尘的书院时光、儒门功名暂告一段落。天山的风雪与师门的危机,正等待着这位新晋解元、逍遥西弟子——陈默!他以儒门解元之身,携坐忘通明之心,仗逍遥御风之能,归去力挽狂澜!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诸天从美漫莽进洪荒》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SP9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