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站的出站口,念桂死死攥着蓝布包袱,小脸绷得紧紧的。周围全是乌泱泱的人脑袋,吵得她耳朵嗡嗡响。
"就这还神医呢?"接站的工作人员撇撇嘴,"整个一乡下土妞。"
念桂耳朵尖,一听这话,手里的银针袋"不小心"掉在地上。那人弯腰去捡,突然"哎哟"一声——手指头被针扎了个正着!
"这针..."他盯着瞬间止血的伤口,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张桂枝金针,专治狗眼看人低。"念桂一甩小辫子,学着太爷爷的语气说道。
国医堂的少年班宿舍比张家堂屋还大。念桂把太姥姥的照片摆在床头,刚点上香,同屋的城里姑娘就捂着鼻子嚷嚷:"熏死人了!能不能别搞这些封建迷信?"
念桂没吭声,把银针往枕头下一塞。半夜里,那姑娘突然痛经痛得打滚,念桂摸出针"嗖嗖"两下,疼劲儿立马就过去了。
"神、神了..."姑娘脸色煞白,"你这针..."
"不是封建迷信吗?"念桂翻个身,故意打起了小呼噜。
第二天上课,教授讲《黄帝内经》,念桂在底下用铅笔头画小人。教授火了:"张念桂!说说你对'上工治未病'的理解!"
小丫头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个艾草团:"我太姥姥说,冬天艾灸足三里,来年开春不感冒——算不算治未病?"
全班哄堂大笑。教授却愣住了:"这...这是民间验方啊!"
下课后,校长亲自来找念桂:"孩子,听说你会'望气'?"
"不会。"念桂摇头,"但我能看见谁有病。"她指着远处扫地的校工,"那个伯伯肺里有个黑点点。"
校工下午去体检,果然查出了早期肺癌!
这事儿一传开,少年班的同学都躲着念桂走,背地里叫她"小神婆"。只有个戴眼镜的男孩主动凑过来:"你、你真能看见病灶?"
男孩叫李文,爷爷是中医泰斗,自己却先天弱视。念桂盯着他眼睛看了会儿,突然说:"你眼底有根血管打结了。"
她掏出金针,在李文耳后轻轻一扎。男孩"啊"地叫出声:"眼前...眼前亮了!"
第二天,李老爷子亲自登门,拎着两盒百年老山参:"小神医,救救我孙子..."
念桂却把人参推回去:"太姥姥说,医者不贪财。"她掏出个小布包,"用这个蒸鸡蛋吃,三个月能好。"
布包里是晒干的野菊花,跟张家院子里长的一模一样。
转眼到了寒假。同学们都出去玩,念桂却蹲在宿舍摆弄药材。校长看不过去:"念桂啊,不去天安门看看?"
"不去。"小丫头头也不抬,"我要攒钱买药材,回家给乡亲们治病。"
校长鼻子一酸,转身打了个报告。三天后,念桂被请到国医堂特需门诊——坐诊!挂号费全归她!
第一个病人是个坐轮椅的老将军。念桂一搭脉就皱眉:"腰上有个弹片,压着神经了。"
老将军惊得烟都掉了:"这你都能摸出来?"
念桂掏出金针,顺着老爷子脊椎往下探。针到某处突然自己弯了,像被什么东西吸住似的!
"就是这儿!"小丫头手腕一抖,针尖"叮"地碰上弹片。老将军"嗷"一嗓子,竟然从轮椅上站起来了!
"神技!这是神技啊!"老将军老泪纵横,"小大夫,你要什么奖励?"
念桂眨巴着眼睛:"能...能给村里修条路不?"
春节前,张家沟真的来了施工队。念桂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望着村口翘首以盼的太爷爷,撒丫子就跑:"我回来啦!"
老爷子搂着重孙女,发现她书包里装着厚厚一叠奖状,最上面那张写着:"国医传承特殊贡献奖"。
(http://www.220book.com/book/SRF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