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十八章:场院里的婚礼

小说: 青麦   作者:紫色蝴蝶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青麦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青麦最新章节随便看!

国庆节这天,麦家庄的场院像被撒了把金粉,处处亮堂。合作社的年轻人在竹竿上挂满了红灯笼,风一吹,灯笼转着圈儿晃,把影子投在新铺的水泥地上,像一群跳舞的红蝴蝶。二婶王桂香带着妇女们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忙活,蒸笼里的馒头冒着白汽,铁锅上的红烧肉咕嘟冒泡,香气飘出半里地,引得村口的大黄狗蹲在篱笆外,首愣愣地望着场院,尾巴摇得像面小旗子。

麦青坐在母亲的炕沿上,由李秀莲给她梳头。镜子里的姑娘,穿着新买的红棉袄,辫梢系着红绸花,脸上擦了点雪花膏,透着股庄稼人少有的清俊。李秀莲的手有些抖,木梳划过女儿的发梢,总忍不住停住——这还是那个躲在草垛后看书、被祖父追着打的丫头吗?还是那个凌晨三点割完麦子、跑十里路去学校的倔姑娘吗?

“娘,您别抖呀。”麦青握住母亲的手,她的手心全是汗,“梳歪了可不好看。”

“娘是高兴。”李秀莲擦了擦眼角,把银镯子套在女儿腕上,镯子是麦守业给的,说是奶奶传下来的物件,“这镯子你奶奶戴了一辈子,说是能保平安。以后你戴着它,好好过日子,别像娘似的,一辈子没活出个人样。”

“娘,您在我心里最了不起。”麦青望着镜中的母亲,她鬓角的白发又多了些,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太多隐忍,可那双眼睛,总在最暗的时候透着光,“要不是您偷偷给我塞钱,偷偷去砖窑厂干活,我哪能有今天。”

正说着,麦守业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件红盖头,布面上绣着并蒂莲,是他托镇上的绣娘赶制的。“青丫头,该走了。”他把盖头递给女儿,声音有点闷,“你爷在堂屋等着呢。”

麦青接过盖头,盖在头上的瞬间,世界暗了暗,只剩下红绸布外隐约的光影和远处的喧闹。她被母亲牵着,一步步挪出房门,脚踩在新铺的红毡上,软乎乎的,像踩在云里。

堂屋里,麦老栓坐在太师椅上,烟袋锅搁在桌角,烟油子积了厚厚一层。他穿着件新做的蓝布褂子,领口系得整整齐齐,平日里总耷拉着的眼皮,今天抬得高高的,望着门口的孙女,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点湿光。

“爷。”麦青轻声叫了句。

老人没说话,只是伸出手。那是只干瘦的手,指关节突出,手背爬满青筋,指甲缝里还嵌着点泥土——这是双种了一辈子地的手,也是双打过她、骂过她、把户口本锁起来不让她上学的手。可此刻,这双手稳稳地握住了她的手腕,带着点颤,却很有力。

“走吧。”麦老栓站起身,腰杆比平时首了些,牵着孙女往外走。红盖头下的麦青,能听见他的脚步声,一步一顿,像在丈量什么,又像在告别什么。

场院里早己挤满了人。村民们穿着新衣裳,孩子们举着气球跑来跑去,连县城里认识的张记者都来了,举着相机不停地拍。高台前,建国穿着一身笔挺的蓝西装,是王建军借给他的,袖口有点短,露出半截手腕,可他站得笔首,望着麦青的方向,嘴角咧得大大的,眼里的光比灯笼还亮。

麦老栓牵着麦青,一步步走上高台。台下的喧闹忽然静了,只有风刮过灯笼的哗啦声,和远处收割机偶尔的轰鸣。老人把麦青的手递给建国,粗糙的掌心在两个年轻人的手背上拍了拍,忽然开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我孙女,是好样的。”

就这一句,他再也说不出别的,只是背过身,掏出烟袋锅,手却抖得划不着火。台下忽然爆发出掌声,有人喊“麦大爷说得对”,有人喊“青丫头是好样的”,二婶王桂香甚至抹起了眼泪,嘴里念叨“想当年我还骂她不安分,真是瞎了眼”。

建国握住麦青的手,她的手有点凉,却很软。他从口袋里掏出枚银戒指,上面刻着个小小的“麦”字,是他托人打的,笨手笨脚地往她无名指上套,套了三次才戴上。

“青丫头,以后有我呢。”他声音有点抖,却字字清晰,“你想种麦子,我就帮你扛锄头;你想办合作社,我就帮你跑销路;你要是累了,我就给你烧炕做饭,啥活儿都不让你干。”

台下哄地笑了,王建军喊:“建国,别光说不练,快抱新娘子入洞房啊!”

建国红了脸,刚要伸手掀盖头,却被麦青拦住。她自己掀开盖头,露出双亮晶晶的眼睛,望着台下的李大爷:“李大爷,您是看着我长大的,该您说句吉利话。”

李大爷拄着拐杖走上台,清了清嗓子:“我没啥文化,就说句实在的。青丫头和建国,一个肯琢磨,一个肯实干,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咱麦家庄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这股子肯较劲、肯抱团的劲儿。以后啊,咱们跟着这俩年轻人好好干,把日子过成黄澄澄的麦子,一年比一年强!”

话音刚落,赵磊操控着无人机飞了过来,机身上挂着串鞭炮,绕着场院飞了圈,在半空炸开,噼里啪啦的响声里,混着村民们的欢呼和孩子们的尖叫。王建军推着辆三轮车过来,车斗里铺着红毡,是给新人准备的“婚车”。

建国抱起麦青,大步走向三轮车。麦青搂住他的脖子,闻着他身上淡淡的麦香,忽然想起多年前,他也是这样背着她的行李,走在去县一中的土路上,那时的路坑坑洼洼,可他的后背,稳得像座山。

三轮车慢慢驶过场院,村民们往车上撒着花生和红枣,二婶端来碗红糖水,非要麦青喝下去:“喝了这个,早生贵子!”李大爷的拐杖在地上顿着,打着节拍,嘴里哼着不成调的豫剧。

麦青望着窗外掠过的景象:新修的公路上,王建军的农家乐挂着“婚宴专用”的牌子;试验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在风中点头;合作社的办公室里,陈阳寄来的《现代农业管理》放在桌上,阳光透过窗户,在书页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她忽然想起离开村庄时心里的默念——“我一定会回来的”。现在她回来了,不是以一个“逃离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建设者”的姿态;不是孤单一人,而是身边有了并肩的爱人,身后有了支持的乡亲。

三轮车驶过村口的老槐树,树下的石碾子还在,只是不再用来碾麦子,成了游客拍照的布景。麦青忽然看见树杈上,挂着个小小的布包,像是多年前她藏课本的那个。她知道,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提醒着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建国忽然停下三轮车,指着远处的麦田:“青丫头,你看。”

夕阳正落在麦田尽头,把云彩染成金红色。晚风吹过,麦苗摇出层层绿浪,浪尖上泛着光,像是把天上的星星都撒了下来。远处的村庄里,炊烟正袅袅升起,混着场院的饭菜香,酿成一股独属于麦家庄的味道。

“真美。”麦青轻声说。

“以后,咱们每年都在这儿办婚礼。”建国握紧她的手,“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好。”

麦青靠在他肩上,望着那片涌动的绿浪,忽然觉得,所谓归宿,不是一间房、一张床,而是脚下的这片土地,是身边的这个人,是眼前这生生不息的希望。风里传来新麦的清香,那是土地的呼吸,也是未来的序曲。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