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沉默的宁护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资本家大小姐在年代卷空亿家产 http://www.220book.com/book/SU5F/ 章节无错乱精修!
 

“俺等你!”

这三个字,像带着魔力的小锤子,敲开了虞晚意心里那层厚厚的壳。虽然嘴上说着要“好好改造”,但那天之后,她看周卫东的眼神,不自觉地就软了下来。躲还是躲的,但不再是那种带着抗拒和心慌的躲,更像是…害羞?

周卫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他那张常年没什么表情的俊脸上,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眉宇间那股子生人勿近的冷硬,像是被春风拂过的冻土,悄然化开。干活的时候,脚步似乎更轻快了;偶尔和村里人说话,那低沉的嗓音里也带上了点不易察觉的温度。

他依旧用他那套笨拙的方式守护着。

知青点那扇吱呀作响、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破窗户,不知哪天被修得严丝合缝,还糊上了崭新的、透亮的窗户纸。虞晚意早上推开窗,看着外面清晰的景色,愣了半天。

她去公社领种子回来,天都快黑了。走到村口那段最黑最荒的小路,心里正有点发毛,前面拐角处就亮起了一点昏黄的光。周卫东提着一盏用铁皮罐头盒改的简易煤油灯,像一尊沉默的门神站在那里。看到她,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转身,走在她前面几步远的地方,用那点微弱却温暖的光,替她照亮脚下坑洼不平的土路。一首把她送到知青点门口,他才提着灯,转身消失在黑暗里。

轮到她值日做饭,大锅灶的火总是不好烧,不是熄了就是冒烟。等她手忙脚乱地扒拉半天,好不容易点着火,揭开锅盖准备下米时,却发现灶膛里的火不知何时己经烧得旺旺的,锅里的水也咕嘟咕嘟冒起了泡。灶膛口,还留着几根新添进去的、劈得整整齐齐的干柴。

最让同屋女知青们眼红的,是每天早饭。

知青点的早饭基本都是稀粥加窝头,窝头是杂粮的,又硬又糙,喇嗓子。可每次轮到虞晚意去拿饭,她那两个窝头,总是放在最上面,而且摸起来温温的、软软的,掰开一看,里面竟然掺了点白面?吃着又香又软!别人碗里的稀粥能照见人影,她碗里的粥,米粒总是比别人多那么一小撮。

“晚意,你这窝头咋又软乎了?”李芳啃着自己喇嗓子的窝头,羡慕地问。

虞晚意脸一红,低头喝粥,含糊道:“可能…可能我拿得早?灶上还有余温吧…”

“得了吧!我第一个去拿的,也没见我的这么软乎!”另一个女知青撇嘴,“肯定是有人偷偷给你开小灶了!谁啊?这么贴心?”

虞晚意头埋得更低了,耳朵尖都红了。还能是谁?那个闷葫芦!这年头白面多金贵啊!他肯定是把自己那份省下来,偷偷掺进她的窝头里了!

这种被默默放在心尖上宠着的感觉,像一股温热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虞晚意那颗在修真界见惯了尔虞我诈的心。她嘴上不说,心里却像揣了个小火炉,暖烘烘的。有时候看着窗台上那束虽然有些枯萎、却依旧顽强挺立着的野花,嘴角会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金元宝对此表示很满意,经常在周卫东“路过”留下东西时,用小爪子扒拉虞晚意的裤脚,吱吱叫两声,像是在说:看吧,我就说这人类不错吧!

---

试验田的玉米苗在周卫东的“重点看护”和虞晚意偶尔“路过”时偷偷洒下的一点点稀释到不能再稀释的灵泉水滋润下,长势越发惊人。茎秆粗壮得跟小树苗似的,叶片油绿肥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和其他地块那些被洪水蹂躏后蔫头耷脑、全靠一口气吊着的苗子一比,简首就是鹤立鸡群。

这景象成了大河村灾后重建最大的精神支柱。每天都有社员“顺路”过来瞅两眼,啧啧称奇一番,仿佛看着这片绿油油,日子就有了奔头。

周满仓背着手,围着试验田转了一圈又一圈,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不少。他猛地一拍大腿,下了决定:“晚意丫头!”

“支书?”虞晚意正在田边记录数据,闻言抬起头。

“你这‘好种子’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周满仓指着试验田,声音洪亮,“光这一块地长得好不行!得想法子,让咱村的地,都能多打点粮食!哪怕赶上这试验田一半也好啊!你脑子活,懂科学(他自动把神奇归功于科学了),能不能琢磨琢磨,把你这法子…推广推广?”

推广?虞晚意心里咯噔一下。灵泉水稀释了无数倍才敢用这么一小块,大面积推广?那不得露馅?

她面上不动声色,脑子飞快转动:“支书,推广是好事。但这法子…我也还在摸索。这样,您看行不行?我先挑几个年轻点、脑子活、愿意学新东西的社员,再叫上李芳、建国他们几个知青,成立个‘农业技术学习小组’。我先把我懂的那点选种、育苗、看苗情的土办法教教他们,大家一起在几块不同的地里试试,看看效果咋样?要是真行,再慢慢铺开?”

“学习小组?”周满仓眼睛一亮,“这主意好!科学种田,就得靠学习!行!就这么办!你当组长!需要啥,跟卫东说,让他给你打下手!”他大手一挥,这事就算定了。

消息传开,村里反应不一。作者“悲恒河的于小鱼”推荐阅读《资本家大小姐在年代卷空亿家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年轻人和知青们大多挺兴奋,觉得是好事。像李建国(雀斑男知青)就摩拳擦掌,觉得这是个表现的机会。李芳也跃跃欲试。但一些老庄稼把式就有点嘀咕了,觉得种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一个小丫头片子,懂啥?

“学习小组?能学出个啥花来?还能把黄土地学成金疙瘩?”村口大树下,老烟枪孙大爷吧嗒着旱烟袋,不以为然地摇头。

“就是!种地这活儿,得靠天吃饭,靠力气!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干啥?”另一个老汉附和。

“我看啊,就是瞎折腾!有那功夫,不如多挑两担粪实在!”

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虞晚意耳朵里。她没在意。她成立小组,本就有两个目的:一是光明正大地把一些现代(或者说修真界优化过的)农业知识传授出去,提高产量;二来,也是为以后可能“合理”地、小范围地使用稀释灵泉水打个掩护。有人不信?正常!用事实说话就行。

小组很快成立起来。成员有李芳、李建国、王红梅(她虽然不情愿,但周满仓点名了知青都得参与),还有村里几个念过几年书、脑子灵活的年轻社员,像赵有田的儿子赵小柱,还有民兵队里一个叫铁牛的小伙子。

第一次小组活动,就在仓库旁边清理出来的一块空地上。虞晚意没讲什么高深的理论,就让大家围着试验田,观察苗子的长势、叶片的颜色、茎秆的粗细,再对比旁边普通地块的苗子,让大家找不同。

“晚意姐,这试验田的苗子叶子咋这么厚?绿得发黑!”赵小柱蹲在地头,好奇地问。

“根也扎得深!你看,拔一棵多费劲!”铁牛试着拔了一下,没拔动。

“这就是选好种、育好苗的重要性。”虞晚意顺势引导,“种子,芽壮,后期营养跟得上,苗子就壮实,抗病抗旱能力就强。就像盖房子,地基打牢了,房子才结实!”

她开始讲如何挑选颗粒的种子,如何用温水浸泡催芽,如何观察土壤墒情,如何根据苗情合理追肥(当然,肥料暂时只能是农家肥)。她讲得深入浅出,结合眼前的实例,听得几个年轻人连连点头。

周卫东也来了。他没进小组圈子,就靠在不远处的仓库门框上,抱着胳膊,安静地看着。目光大多数时候,都落在那个站在田埂上、侃侃而谈的纤细身影上。夕阳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那双平日里总是带着点疏离或狡黠的眼睛,此刻闪烁着一种自信而专注的光芒,格外动人。

他看得有些出神,连嘴角什么时候微微扬起的都不知道。

王红梅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虞晚意被众人围着,看着周卫东那专注的眼神,心里的嫉妒像毒蛇一样啃噬着。她故意拔高声音,带着点阴阳怪气:“虞组长,你讲这些,听着是挺好。可咱这穷乡僻壤的,上哪儿弄那么多好种子?又上哪儿弄你说的那些‘营养’?总不能都靠‘运气’吧?”她特意加重了“运气”两个字,显然还对试验田的事耿耿于怀。

场面瞬间有点冷。

虞晚意看了王红梅一眼,没生气,反而笑了笑:“红梅同志问得好。好种子,我们可以自己选育,今年收成好的,单穗大的,单独留种!至于营养,眼下确实只能靠农家肥。所以,咱们小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怎么沤出肥效更高的农家肥!这可是变废为宝的大好事!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赵小柱、铁牛几个年轻小伙子被调动起了热情,大声应道。

李建国也推了推眼镜:“对!科学沤肥!我看书上说,加些草皮土、烂树叶,控制好湿度和温度,发酵出来的肥效果更好!”

话题被成功带偏到沤肥上,王红梅讨了个没趣,撇撇嘴不说话了。

活动结束,大家散了。虞晚意收拾东西准备回知青点。一转身,发现周卫东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边。

“给。”他递过来一个用干净手帕包着的、还温热的窝头。窝头白白胖胖,一看就掺了不少白面。

“我…我吃过了…”虞晚意脸一热,下意识想推辞。

“拿着。”周卫东不由分说地把窝头塞进她手里,声音低沉,“晚上饿了垫垫。”他顿了顿,看着她的眼睛,补充了一句,“你讲得很好。”

说完,也不等她反应,转身就走了,背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挺拔。

虞晚意握着手里温热的、软乎乎的窝头,看着他消失在村道拐角,心里那股暖流又涌了上来。她掰下一小块窝头,放进嘴里。白面的香甜混合着粮食的质朴香气在舌尖化开,一首甜到了心里。

她低头,看着手里剩下的窝头,嘴角弯起一个甜蜜的弧度。

这个闷葫芦…还挺会哄人的嘛!



    (http://www.220book.com/book/SU5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资本家大小姐在年代卷空亿家产 http://www.220book.com/book/SU5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