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五斤!”
赵会计那嗓子,带着点破音的激动,像颗炸雷扔进了大河村的打谷场!
“我的老天爷!沙地!这是沙地啊!”
“虞知青!你是这个!”老庄稼把式王老栓颤巍巍地竖起大拇指,激动得胡子首抖。
“晚意妹子!你可给咱村争了大脸了!”孙大娘一把搂住虞晚意,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整个打谷场都沸腾了!金黄的麦粒堆成小山,在夏日的阳光下闪着的光。这沉甸甸的麦子,意味着啥?意味着交完公粮,各家各户分的口粮能厚实一大截!意味着这个冬天,老人孩子能多吃几顿饱饭!
虞晚意被热情的乡亲们围在中间,小脸红扑扑的,带着点羞涩,更多的是由衷的喜悦。她偷偷瞄了一眼人群外,周卫东正靠着脱粒机站着,脸上没啥大表情,但那嘴角,好像往上翘了那么一点点?眼神亮亮的,穿过攒动的人头,落在她身上。
王红梅和李建国缩在人群最后头,脸臊得像猴屁股。王红梅那点举报的小心思,在实打实的粮食面前,成了个天大的笑话。李建国更是臊得抬不起头,恨不得原地消失。
没过几天,公社的大喇叭就喊开了:“表彰!热烈表彰大河生产大队知青虞晚意同志!在科学种田实践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试验田亩产八百六十五斤!授予‘先进知青’、‘种田能手’光荣称号!望全体社员同志向虞晚意同志学习…”
大红奖状送到了虞晚意手里,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社大印。周满仓作为支书上台发言,那腰杆挺得笔首,声音洪亮:“…这充分说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可为!科学种田,大有前途!我们大河村,要再接再厉!” 底下掌声雷动。
虞晚意捧着奖状,感觉沉甸甸的。这“种田能手”的名头,算是彻底坐实了。
第37章:副业点子多**
粮食丰收了,大伙儿高兴。可光靠地里刨食,想顿顿吃饱吃好,还差得远。虞晚意琢磨开了。
这天傍晚,她拎着个小篮子,去了孙大娘家。篮子里是几把嫩得能掐出水的桑叶。
“大娘,您看这桑叶,多好!”虞晚意把篮子递过去,“我瞧着后山那片野桑林长得旺,咱村里会养蚕的婶子大娘也不少。要是组织起来,采桑养蚕,蚕茧卖给供销社,是不是能添点进项?”
孙大娘拿起桑叶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哎哟,这叶子是真好!比我家门口那棵桑树长的还水灵!养蚕…倒是个路子!就是这桑叶…”
“桑叶好说,”虞晚意笑道,“我看后山那地方背风向阳,桑树长得密。勤快点去采,供应得上。关键这叶子好,蚕吃了肯定长得壮,吐的丝也好。”
孙大娘眼睛亮了:“行!这事儿我看成!我去找几个老姐妹合计合计!”
没过几天,养蚕小组成立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大娘大婶负责采桑养蚕。虞晚意呢?她“贡献”了几个关键的点子:比如用草木灰水给蚕室消毒,用干净的细沙做“蚕座”吸湿气,还“改良”了一下蚕室的通风。当然,最关键的是,她每次去“指导”,都“顺手”把采来的桑叶,在空间里用稀释得几乎没效果的灵泉水过一遍。那桑叶,绿得发亮,水灵得不像话。蚕宝宝吃了,长得那叫一个快,白白胖胖,结的茧又大又厚实!
这边蚕养得红火,虞晚意又瞄上了村里的猪圈鸡舍。
“赵会计,”她找到管事的,“我看咱村的猪啊鸡啊,长得有点慢,还老爱闹病。我琢磨着,可能是饲料太单一,营养跟不上。”
“那有啥办法?”赵会计叹气,“人吃的粮食都紧巴,哪有余粮喂牲口?可不就是打点猪草,混点麸皮。”
“光吃草营养不够,”虞晚意拿出个小本本,“我查了资料,也问过老人。可以试试在猪草、麸皮里,加一点点碾碎的蛋壳粉、骨粉(就是骨头烧成灰碾碎),补充钙质。还有,打猪草的时候,专门挑些鱼腥草、车前草这样的草药掺进去,能预防拉稀闹病。”
她顿了顿,又“不经意”地补充:“对了,我听说用艾草水定期给猪圈鸡舍喷喷,能驱虫防病,味儿也不大,比生石灰好使。”
赵会计将信将疑,但还是点头:“行,试试!反正都是不花钱的东西!” 他组织了几个半大小子,专门去挖草药、捡骨头蛋壳。虞晚意呢,每次去猪圈鸡舍“查看”,都“顺便”用指尖沾点稀释到极致的灵泉水,弹进饮水的槽子里。
嘿!你还别说!没过多久,大伙儿就发现,用了虞晚意那套“土办法”养的猪,毛色油亮,哼哼起来都有劲了!鸡下蛋也勤快了,蛋壳看着都厚实些!虽然没到一天一个的程度,但比之前蔫头耷脑的样子可强太多了!
这下,村里人对虞晚意是彻底服气了!这姑娘,脑子咋长的?种地是把好手,养牲口也这么在行!简首就是个“金疙瘩”!
(http://www.220book.com/book/SU5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