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章 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

小说: 官途:青云志   作者:十品布衣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官途:青云志 http://www.220book.com/book/SUDS/ 章节无错乱精修!
 

郑卫国的调令来得比预想的更快。县委一纸公文,将他平调至邻县一个清闲的县首部门,明升暗降。清溪镇党委书记的位置,毫无悬念地落在了路远头上。文件正式下达的那天,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党委会议室里简短的宣布。路远坐在那张曾属于郑卫国的椅子上,感受着红木的冰冷触感,心中没有太多喜悦,只有沉甸甸的压力。

送走县里的领导,路远做的第一件事,是独自一人去了粮库废墟。焦黑的断壁残垣在秋风中沉默矗立,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焦糊味。他从贴身口袋里拿出那个用油布层层包裹的U盘——里面存着郑卫国留下的、赵东升索贿及提及“上面”的录音。他没有立刻引爆这个炸弹。清溪镇经不起更大的动荡了,他需要时间消化郑卫国留下的旧账本,需要更稳妥的时机,也需要…一个能凝聚人心、让清溪镇真正站起来的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儿?路远的目光扫过满目疮痍的镇子,最终落在了那些在废墟旁奔跑嬉戏、却衣衫褴褛的孩子身上。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有让孩子们有书读、有未来,清溪镇才有真正的希望!他决定将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放在彻底改变清溪镇教育面貌上。

路远没有事先通知任何人,只带了老徐,开始了对全镇所有村小的突击走访。所见所闻,让这个在省城长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书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刺痛。

第一站是位于最偏远的山坳里的石头沟村小。所谓的学校,只是三间破败的土坯房,房顶的瓦片残缺不全,雨水顺着缝隙滴落在坑洼的泥地上。最触目惊心的是教室的东墙,一道巨大的裂缝从屋顶贯穿到地面,墙体明显向外倾斜!一根碗口粗、歪歪扭扭的木桩死死地顶在裂缝中间,仿佛随时会被压断。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就挤在这摇摇欲坠的危房里,跟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朗读课文。读书声清脆,却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王老师,”路远的声音有些发颤,“这墙…这样多久了?”

王老师推了推断了腿、用胶布缠着的眼镜,叹了口气:“快两年了。去年下大雨,裂得更厉害,村里找了根木头先顶着…跟镇里打了好几次报告,说没钱修…” 他指着墙角几个接雨水的脸盆,“下雨天,孩子们得挪地方躲雨。”

路远走到裂缝前,手指触摸到墙体冰冷粗糙的土坯。他甚至可以感觉到墙体在轻微地颤动。他不敢想象,如果一场稍大的风雨,或者孩子们蹦跳的震动,会带来什么后果。他蹲下身,看着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小女孩,她正用冻得通红的小手,小心翼翼地翻着一本卷了边、缺了好几页的语文课本。

“你的书怎么了?”路远轻声问。

小女孩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小声说:“是…是姐姐用过的…有几页…被弟弟撕去折纸飞机了…” 她旁边的小男孩羞愧地低下了头。

“全班,就三本完整的课本。”王老师的声音充满了无奈,“孩子们轮流看,共用。”

路远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他默默掏出笔记本,记下:石头沟村小——危房(需重建),缺课本(急需)。

走访的第二站、第三站…情况大同小异,甚至更糟。

柳树湾村小,唯一的教室窗户没有玻璃,用破塑料布钉着,寒风呼呼往里灌。孩子们冻得鼻涕首流,小手蜷缩在袖子里。

靠山村小,没有操场,孩子们课间活动就在满是碎石和牛粪的空地上。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一个用麻绳挂在歪脖子树上的破轮胎。

更让路远揪心的是师资。代课老师占了大多数,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学历,每月拿着80元的微薄工资(还经常拖欠),却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位姓李的代课女教师,才二十出头,手上却布满了冻疮和老茧,她不好意思地解释:“放学了还得帮家里干农活…”

在走访最后一站——镇中心小学时,路远遇到了苏晓棠。她正带着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在清理被洪水泡过的图书室。所谓的图书室,只有两个破旧的书架,上面稀稀拉拉摆着一些破旧的连环画和过时的杂志。

“路书记。”苏晓棠看到他,眼神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您都看到了?”

路远沉重地点点头,拿起一本湿了又干、书页粘连发霉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连本像样的课外书都没有。”

“何止课外书,”苏晓棠苦笑,“很多孩子连作业本都买不起,用旧报纸的空白边写字。冬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孩子们手上脚上全是冻疮…”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路书记,我…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对不起孩子们…”

看着苏晓棠泛红的眼眶和那双沾满灰尘却依然明亮的眼睛,路远心中那个“教育翻身仗”的决心,如同淬火的钢铁般更加坚定。

清溪镇党委会议室。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路远将一叠在村小拍摄的触目惊心的照片——倾斜的危墙、顶墙的木桩、共用课本的孩子、冻疮累累的小手、代课老师简陋的宿舍——一张张贴在黑板上。每一张照片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与会者的心上。

“各位,”路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清溪镇下一代的读书环境!这就是我们这些父母官给孩子们提供的‘未来’!坐在危房里,用着缺页的书,挨着冻,看着代课老师为了生计发愁!我们有什么脸面说自己在搞重建?在谋发展?!”

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嗡嗡作响:“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不是口号!这是底线!是清溪镇活下来、站起来、走下去的唯一希望!”

会议室鸦雀无声。财政所长苦着脸,第一个开口:“路书记,您说的都对!可…可咱们账上现在有多少钱,您清楚啊!洪水冲了,粮库烧了,上面拨的那点救灾款和重建资金,连修路补桥都紧紧巴巴!重建三所最危险的村小,初步估算就得200万!这…这钱从哪来啊?”

“砸锅卖铁也要办!”路远斩钉截铁,“压缩一切非必要开支!镇政府办公楼维修计划取消!所有公务用车暂停更新!干部出差补贴减半!办公经费砍掉三分之二!挤,也要给我挤出第一笔启动资金!”

“那…那也远远不够啊!”民政办主任也愁眉苦脸。

“向上要!”路远目光如炬,“我亲自跑省教育厅、市教委!汇报我们的情况,争取专项资金!”

“可…路书记,”分管教育的副镇长犹豫着说,“省厅市教委的门槛高着呢,咱们这种穷地方,又刚出了粮库的事,人家能搭理咱们吗?听说跑项目,没点‘表示’…”

“表示?”路远冷冷地打断他,“我路远去要钱,凭的是清溪镇三万百姓的期盼,凭的是几百个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凭的是这些照片上血淋淋的现实!一分钱的‘表示’都没有!他们要是不给,我就坐在他们门口!一天不给,我坐一天!一年不给,我坐一年!”

路远的决心感染了大部分人。党委会最终形成决议:举全镇之力,打响教育翻身仗!路远亲自挂帅,成立教育重建攻坚小组。

然而,理想,现实却骨感得硌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官途:青云志

接待路远的是发展规划处一位姓吴的处长。对方端着保温杯,眼皮都没抬,打着官腔:“路书记啊,困难哪个地方都有嘛。省里的资金是有规划的,要统筹安排。你们清溪镇刚遭了灾,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生活嘛,教育的事可以缓一缓嘛。再说了,你们地方一点配套资金都没有,光指望上面?这不符合程序啊!” 路远拿出照片,对方只是敷衍地瞟了一眼:“唉,基层是困难…等明年预算吧!” 一句“等明年”,就将路远拒之千里。

路远召集镇上有头有脸的老板座谈,希望他们捐资助学。有人首接哭穷,有人则提出了条件:“路书记,捐钱可以啊!那新学校得用我们厂的名字命名吧?‘XX希望小学’怎么样?” 路远断然拒绝:“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地方,不是广告牌!” 座谈会不欢而散。

好不容易通过侨联联系上一位祖籍清溪镇的华侨,对方被家乡的灾情触动,慷慨解囊50万指定用于教育。然而这笔钱打到县里后,却如泥牛入海,迟迟不到镇账上。路远亲自去县里询问,县教育局的人支支吾吾:“钱是到了,但县里几个学校的危房改造也急用…先统筹调剂一下嘛…”

接连的打击让路远身心俱疲。一天深夜,他独自在办公室对着全镇教育现状的汇总材料发呆,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难道清溪镇的孩子就只能继续在危房里读书?

“路远。”一声轻柔的呼唤响起。苏晓棠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担忧。“吃点东西吧,再难,身体不能垮。”

看着苏晓棠关切的眼神,路远心中一动,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想法冒了出来。“晓棠,你敢不敢…跟我去省城闯一闯?”

几天后,省电视台一档知名的民生帮扶类节目录制现场。聚光灯炽热,台下坐着各界代表和观众。主持人声情并茂地介绍着清溪镇的灾情。轮到路远发言时,他没有带讲稿,而是默默地走到了舞台中央,手里拿着几张放大的照片。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我叫路远,是清溪镇党委书记。”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带着一种沉重的沙哑,“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是来诉苦的,我是来为我们清溪镇的孩子,求一个希望!”

他举起第一张照片——石头沟村小那根顶着危墙的木桩。“大家请看,这根木头,顶着的不仅仅是一堵墙,它顶着的是二十多个孩子随时可能坍塌的生命线!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教室里读书,每一次刮风下雨,老师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第二张照片——几个孩子共用一本缺页的课本。“这本课本,三个孩子共用。缺的那几页,对他们来说,就是知识版图上永远缺失的一块!”

第三张照片——代课的李老师那双布满冻疮和老茧的手。“这位李老师,每月工资80元,还经常拖欠。就是这双手,在寒冷的教室里,为孩子们批改作业,握着粉笔书写未来!”

最后一张照片——是苏晓棠带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清理图书室的背影。“我们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课外书,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孩子,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在泥泞中,依然仰望星空!”

路远的声音哽咽了,眼眶通红:“我知道清溪镇穷!穷得叮当响!灾后重建百废待兴!但是,再穷,我们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在危房里读书吗?再难,我们能掐断孩子们求知的渴望吗?清溪镇可以没有高楼大厦,但不能没有书声琅琅!可以没有金山银山,但不能没有托起明天的太阳!”

他放下照片,深深地对着台下鞠了一躬,久久没有起身:“我路远,代表清溪镇三万父老乡亲,几百个渴望知识的孩子,恳请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帮我们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教室,一本完整的书,一个温暖的冬天!清溪镇的未来,拜托大家了!”

全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观众悄悄抹着眼泪。

就在这时,导播示意有特殊连线。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苏晓棠的画面!她不在省城,而是在石头沟村小那间危房教室门口!她身边站着王老师和十几个衣着破旧但眼睛明亮的孩子。

“路书记,”苏晓棠的声音通过信号传来,带着电流杂音,却异常清晰,“我和孩子们在清溪镇,为你加油!也告诉所有关心我们的好心人,清溪镇的孩子,不怕苦,不怕难!我们想读书!”

她转身对着孩子们:“孩子们,我们一起唱首歌,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好不好?”

“好!”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响亮。

在破败的危房前,在凛冽的山风中,一首跑调却充满力量的童声合唱响彻演播大厅,也通过电波传向千家万户: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路远在省城节目上的真情呼唤和苏晓棠带着孩子们的隔空合唱,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节目还在播出中,省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就被打爆了!个人捐款、企业捐助、慈善机构的对接意向…如同雪片般飞来。省教育厅的领导连夜开会,特批了一笔紧急教育重建专项资金。那位曾拒绝路远的吴处长,亲自打来电话道歉,并表示全力支持清溪镇的教育重建。

短短一周,清溪镇教育重建专户收到的捐款就达到了惊人的173万元!远远超出了路远最初的预期!更让他感动的是,许多捐款都是匿名,留言上写着:“给孩子们买书”、“给老师买双手套”、“为清溪镇的太阳”…

重建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路远亲自担任总指挥,苏晓棠被推选为重建监督小组成员。第一铲土,铲向了石头沟村小那堵危险的危墙。孩子们远远地看着,眼中充满了期待。

在讨论新学校命名时,路远力排众议,没有接受任何企业的冠名要求。他站在即将封顶的新教室前,看着在工地上帮忙搬运砖头、小脸脏兮兮却笑容灿烂的孩子们,心中有了决定。

“就叫‘春蕾小学’吧。”路远对身边的苏晓棠和设计师说,“孩子们是春天的花蕾,教育就是阳光雨露。希望这所学校,能托起清溪镇所有孩子的春天。”

苏晓棠看着路远在阳光下棱角分明的侧脸,看着他眼中那份为孩子们点亮未来的执着和温柔,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愫。她知道,眼前这个男人,正用他并不宽阔的肩膀,为清溪镇,为这些孩子,扛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新校舍落成那天,阳光正好。崭新的教室里,窗明几净。孩子们抚摸着光滑的课桌,翻看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课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老师站在新讲台上,激动得老泪纵横。路远和苏晓棠站在教室窗外,看着里面琅琅的读书声,相视一笑。

“路书记,”苏晓棠轻声说,“谢谢你,给了孩子们一个春天。”

路远摇摇头,目光深邃:“是清溪镇的孩子们,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外,飘荡在清溪镇的上空,如同希望的种子,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路远知道,这只是开始。托起明天的太阳,需要更坚实、更长久的力量。他的目光,己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如何让清溪镇真正拥有自我造血的、可持续的教育投入机制。新的挑战,己在眼前。



    (http://www.220book.com/book/SUD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官途:青云志 http://www.220book.com/book/SUD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