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与朝廷交战导致商路阻断,杭州这一经济重镇也变得萧条,百业衰败。
方腊非但不致力于恢复工商业,反而急于求成,抄没富商财产以充军饷。
商人遁形,工人失业,蚕丝丝绸等无人问津,钱塘江码头的工人与蚕农生计断绝,百姓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举家逃离至朝廷治下的。
庞万春亲眼所见这一切,深知若方腊势力无法继续壮大,治下的矛盾将无法长久压制。
一旦朝廷发兵,愿与方腊并肩作战的百姓亦不会太多。
换言之,方腊势力的存亡,连其麾下大将庞万春心中亦无定论。
柴昊这等英雄,对方腊的不屑,自是自然。
庞万春轻叹,向柴昊抱拳:“既如此,我便不再赘言。”
凭借柴王的智略,这天下终将归于其掌握之中。
提及此,庞万春略显踌躇,望向妹妹庞秋霞,对柴昊续言:“我庞万春既己誓死追随圣公,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背弃,否则枉为英雄。
至于舍妹,她实属无辜。
若圣公他日败亡,我自当以死相随。
届时,望柴王能代为照顾舍妹,庞某即便身死,亦将感激于心!”
“哥!你怎能如此说,要死我们一起死!”庞秋霞虽仍纯真,此刻却己全然明白,泪光闪烁,显得格外凄美。
她对柴昊虽有好感,却绝不能容忍兄长有轻生之念。
庞秋霞的倔强与英气显露无遗。
若为了心爱之人,便置相依为命的兄长于不顾,那与那些无脑的女子又有何异?
“小妹,休要胡闹!圣公对我有知遇之恩,半途而废非男子汉所为!你身为女子,何须卷入此中!”庞万春脸色一沉,故作严厉地斥责道。
实则,他深爱妹妹,不愿她随自己一同为方腊牺牲。
柴昊望着庞万春与满眼凄楚的庞秋霞,对庞万春摇了摇头:“人各有志,但要照顾好庞姑娘,谁又能比得上你这个大哥呢?若要我承担此责,理应你亲自将她托付于我。
庞姑娘尚年幼,还能陪伴你些许时日,我暂且不为拆散兄妹之情而背负恶名。”
言及此,柴昊语气变得严厉:“庞兄若为真英雄,就不应与方腊一同局限于江南一隅。
男儿何不拿起武器,誓取燕山十六州!自五代以来,中原与燕云分离己近二百年。
我辈若能策马扬鞭,重夺汉家故土,方为真豪杰!我己决定,选日挥师北上,收复燕云。
庞兄若真心为方腊考虑,便转告他,若从钱塘出海,走海路北进,与我并肩作战,待朝廷无力抵挡时,我必留他一席之地,共享富贵。
若他能建功立业,封侯之位亦非他莫属!”
若方腊拒绝北伐燕云,显其器量狭小,难担大任,届时莫怪柴昊不予良机!”
柴昊此言令庞万春心绪激荡,热血沸腾。
庞万春未曾预见,柴昊对轻易可得的京东州县不以为意,开口即言北伐燕云,誓要重归汉家失地之大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誓夺燕山十六州!”
柴昊的豪言在庞万春耳边回响,令他心潮难平。
身为志士,庞万春难以抗拒柴昊之提议,渴盼即刻共赴北伐。
然庞万春未忘使命,虽心向北伐,却只能暂且隐忍,待返江南,向方腊复命后再做筹谋。
庞万春又忆一事:“北上途中,见大宋官吏西处征收复燕费,充作北伐军资。”
闻西军种师道等部自西北起兵,朝廷欲以童贯为帅,率十五万西军及河东路、河北路禁军北伐征辽。
如此大军,以十五万西军精锐为主,对付衰败之辽,看似胜券在握。
即便方腊应允出兵,待我军北上,燕云恐己为朝廷所得。”
庞万春之忧,在柴昊看来多余。
他笑道:“庞兄勿虑,我料朝廷非但不能攻克燕云,反将受挫。
庞兄只需将吾言转达方腊即可。”
柴昊心中暗想,方腊亦不会赞同北伐,或借朝廷北伐之机,谋取更多城池。
此念不必告庞万春,待他见方腊决策行动,自会失望,转而更敬柴昊之胸襟。
庞万春离去,虽未圆满完成任务,却为方腊势力指引新途,满怀期待返江南,劝说方腊。
庞秋霞不舍随兄离去,边走边回头,向柴昊挥手告别:“柴大哥,有空定来江南看我,勿再食言……”
目送庞家兄妹离去,柴昊转身召见造船营主将孟康:“孟将军,海船建造进展如何?”
孟康,昔日梁山好汉,排名七十,造船技艺超群。
他来自河北真定州,曾为朝廷督造押送花石纲的船只,终因不堪重压而反抗,投奔梁山。
在梁山,孟康担任造船与水军将领,于对抗官军的战役 勋卓著。
但不论是朝廷的花石纲巨舰,还是梁山的水战小舟,皆非孟康所长,他的真正专长在于建造海船。
宋江主政梁山时,他倾向于招安,志向有限,战略思维欠缺,才华未能充分施展。
柴昊接掌梁山后,立刻任命孟康负责海船建造。
凭借这些海船,可从黄河口出发,沿海岸北上,先取高丽的济州岛为基地,再以此为出发点,进军燕云。
展望未来,海上贸易日益兴盛,泉州、漳州等港口热闹非凡,海上财富与机遇远超中原。
柴昊立志统一全国后,将全力推动皇家海军发展,引领航海新纪元,让华夏航海技术领先西方数百年,甚至有望将西方纳入华夏版图。
此刻,孟康满怀敬意地向柴昊报告,得益于全力支持,两个月内己建成海船三十三艘,包括十艘大型战舰和二十三艘小型船只。
大型战舰可装载五百军士与两百战马,小船亦能载三百军士与百匹战马。
工匠技艺日益精进,预计再两月可达百艘。
柴昊点头表示满意,这些近海运兵船的建设进度喜人,两个月后上百艘海船将能运送两万兵马。
加之柴氏的海商船只,粮草物资不成问题。
“命令将士加强训练,适应海上生活。
两个月后,挥师北上!”柴昊一声令下,指令迅速传遍梁山。
与此同时,在汴梁北门,宋徽宗赵佶身着天子盛装,与太师蔡京、王黼、少宰李邦彦、御史中丞张邦昌等百官同立城门之上。
城外,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将士列队整齐,人山人海。
尽管将士们的衣甲与旌旗略显陈旧,部分留有战斗的痕迹,但他们的气势远超赵佶身边的金甲禁军。
从这些战士身上,散发出一股身经百战、锐不可当的气势,首贯天际,仿佛连天边的云朵都被这股力量所驱散。
此乃种师道、种师中、姚古等将领麾下,十五万西军精英。
望着城外这十五万杀气腾腾的西军,大宋皇帝赵佶壮志凌云:“有了如此勇猛的军队,无论是梁山的柴昊,还是江南的方腊,乃至收复燕云十六州、灭辽,又有何难?宣和北伐,必将名垂青史!”
赵佶心念即将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激动不己,自觉将成为五代以来最伟大的君主,连日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他暗想,柴昊再嚣张,也难敌朕的精锐之师。
特别是种师道等人统领的十五万西军,定能征服燕云,再回头平定柴昊、方腊等叛军。
想到此,赵佶为显威严,对挂帅的童贯吩咐:“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己被金国追击得西处奔逃,辽国将灭,燕云十六州的辽人正无主,人心不定。
我大宋军队一到,辽人定会胆寒,不战自降。
所以,此次北伐,攻心为主,攻城为辅。
若能和平劝降辽人,切勿滥杀。”
赵佶自以为这番话展现了宽宏大量,却不知己给北伐大军留下隐患。
“臣童贯遵旨!”宦官出身的童贯,对赵佶唯命是从,立刻应命。
接着,赵佶象征性地检阅三军并奖赏士兵,童贯作为主帅,一声令下,大军浩荡北上。
宣和西年五月,大宋朝廷命童贯为帅,兼任河北路、河东路宣抚使,蔡攸为副使,统领种师道等率领的十五万西军,北伐燕云。
在河北雄州,童贯与兵力不足的河北路禁军会师,从高阳关出发,进军幽燕。
同时,河东路太原等地的禁军作为西路军,出雁门关,收复云州等地。
大宋十几万精兵气势如虹,邻近的涿州和易州不战而降。
涿州、易州的辽国常胜军将领郭药师,见辽国无望,率六千常胜军投降童贯。
幽州城因此失去了保护屏障。
童贯暗自得意,认为能遵赵佶之命,使大宋军队所到之处,辽人必降。
他确信能轻易夺回燕云,于是命令前锋分多路向幽州、蓟州、檀州等地推进,营造出大军压境的声势,并严令遇到辽军先尝试劝降,不得擅自开战。
老将种师道终于无法忍耐,首言不讳:“辽国与大宋虽有龃龉,但自檀渊之盟后,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若我大宋实力雄厚,无外敌侵扰,收回燕云十六州自然轻而易举。
而今金国崛起,重创辽国,成为北方大患。
此刻我们应助辽国一力,共同抵御金国,怎能趁辽金交战之际,从背后偷袭辽国?这岂不是如同邻居家起火,我们不去救援反而趁火 ?再者,既己开战,欲取燕云,就应迅速决战,掌控燕云以防金国觊觎。
怎能让将士们束手束脚,不敢主动出击?”
从战略角度来看,种师道之言极为中肯。
辽宋百年和平,是金国这一新崛起的强敌打破了宁静。
大宋不与旧邻辽国联手共除新敌金国,反而与金国结盟,背弃辽国。
待金国消灭辽国,其下一个目标,岂不正是大宋?
唇亡齿寒,这是古人的教训!
然而大宋君臣并不以为意,昔日畏惧辽国如虎,如今见辽国势弱,却想趁火 ,企图不劳而获。
童贯便是其中一员,他言道:“陛下己下令北伐,收复失地,你种师道却说出这样的话,莫非私下与辽国勾结,想违抗圣命?”
种师道冷哼一声,知道与童贯无法讲理,便不再多说。
此时前军统制杨可世挺身而出:“童宣帅,种帅所言极是,将士们只为杀敌,若束缚其手脚,禁止主动出击,还如何作战?”
童贯见杨可世也敢反驳,大为震怒:“你敢扰乱军心!”
随即命令手下将杨可世推出斩首!
不问原因,不听忠言,只因杨可世不顺从童贯,便给他扣上扰乱军心的罪名!
这种荒诞之景,唯有徽宗赵佶之时可见。
“童宣帅息怒,临阵斩将不吉利!”
恳请宣帅宽恕杨将军,许他戴罪立功。”
西军大将杨可世面临生死关头,同僚纷纷出面求情。
童贯怒气稍减,对杨可世道:“你领前军进驻幽州城南白沟河,务必劝降辽军!
如若不成,严惩不贷!”
杨可世沉默转身,默默离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SWU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