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六点,天还没完全亮,林秀兰就起了床。屋外的鸡叫此起彼伏,炊烟尚未起,整个村子还沉浸在朦胧的寂静中。
她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一边烧水一边翻出昨晚提前准备好的早餐——米饭团、腌黄瓜和煮鸡蛋,简单却耐饱。她用油纸将它们一一包好,塞进帆布包,又悄悄在果果房门口站了片刻,确认他还睡得香,才推门出门。
今天,是老屋改建动工的第一天。
她约了镇上的一个熟识泥瓦匠领队来帮忙,是她前几天来回跑市场、拉材料时认识的,姓赵,人称“赵师傅”。做工细、口碑好,价也不便宜,但林秀兰知道,现在拼的是质量不是面子。
到了老屋地基前,她看到赵师傅己经带着三个人站在那,穿着旧工装,手里拿着工具袋,地上放着一小摞铁锹和木尺。
“赵师傅,早!”她快步走上前,递上一瓶水,“这么早就到了,辛苦。”
“早。今儿第一天,先把地皮整出来,再看地基能不能挖稳。”赵师傅接过水,脸色沉稳,“不过你这片地,有点老问题。”
林秀兰一愣:“什么问题?”
“靠北那块地势低,之前你们老房子挨着渠边,地基潮,土质松,如果再往下挖,怕得做桩,不然年年渗水。”
林秀兰眉头一皱:“做桩……那成本?”
“起码加三千。”
三千块,看似不多,但在她这本预算账上,每一笔都己经紧巴得像拉到极限的皮筋,再动一点就要断。
她沉默几秒,低头翻开本子,仔细计算着每一项支出。她省去了村里的酬劳,用的是协助帮工制;水电部分只预留了基本布线;材料部分用的中等品质;而这三千,就相当于她所有材料费的10%。
“赵师傅,”她抬头,“如果不打桩,有没有替代办法?”
“也有,抬高地基,整块垫上三十公分的碎石加渣土,夯实,再砌墙。效果差点,但成本便宜一半。”
“那就这个方案。”林秀兰拍板。
她不是抠,而是心里清楚:能省一块是块,这钱还要往后花——室内装修、布艺制作台、展示柜、甚至哪怕是日后宣传印刷,都得一笔一笔挤。
“你这人做事倒干脆。”赵师傅看了她一眼,挑起嘴角,“女人里少见。”
“我也是逼出来的。”她笑笑,不遮掩。
几个工人开始清理杂草,推平地面,铁锹铲进泥土的声音混着早晨风声,显得格外扎实。
她没有闲着,脱了外套,戴上帽子,也拿起工具跟着干。她不是客人,也不是发号施令的老板,她是这片土地最有责任感的人。
快中午时,村里有人过来看热闹。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站在田埂边抽烟,眯着眼盯了好一会儿,然后朝村另一头走去。
不一会儿,王会计就急匆匆赶来了。
“秀兰,你建这东西……可真是动真格的?”他皱着眉。
“当然,我不是说说。”她擦了擦脸上的汗,抬眼看他。
“那你预算怎么搞定的?政府批了款?”
“没政府的钱,是合作社筹集的,村里同意了,财务也入了账,账面公开透明。”
王会计看她脸色平静,一时间也说不出什么。
“怎么了?”林秀兰首接问。
“有人说你这工程搞不好是自己谋私利,说你合作社名义不清不楚,还拉村民帮工不给报酬。”
林秀兰脸一沉:“我没强求任何人,来帮忙的都是自愿,有清单签字。你要看,我可以立刻带你去看。”
王会计摆摆手:“我不是怀疑你,是村里有人话多。你也知道,咱这村……人心复杂。”
她笑了笑:“我知道。可人心这东西,干得好自然服,干不好,任你怎么解释都没用。”
那天下午,林秀兰回到屋里时,整个人像被掏空了力气,瘫在老藤椅上一动不动。
但她没休息多久,起来就把今天的施工进度拍了照片,一张张整理好,准备上传合作社的进度群里。
她知道,透明是最好的回应,哪怕再多的闲言碎语,只要有证据、有实物、有结果,别人也只能服气。
夜里,她坐在灯下,手里翻着施工预算表,视线不自觉落到那行“预备金:¥4232.00”。
她长出一口气。她不知道这西千多块能撑多久,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不会再出什么意料之外的问题,但她知道:自己的脚己经踏在这条路上,后退一步,等于放弃全部。
窗外传来猫叫,风从窗缝吹进来,带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她抬起头,看着夜色沉沉的天幕,心里却是一点点沉稳起来。
不浮夸,不动摇,哪怕是以一砖一瓦慢慢垒出希望,她也愿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