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的成绩,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揭晓。公告栏前人头攒动,低语和惊叹交织。林溪的名字,高悬在榜首,总分:685。数学一栏,那个灼目的150如同冰冷的勋章,无声地宣告着她在核心战场无可置疑的统治力。然而,语文成绩栏那刺眼的128,却像一道无法忽视的裂痕,横亘在完美的总分之下。
“哇!溪溪!数学满分!太强了!”苏晓晓的欢呼在看到语文分数时卡了一下,随即压低声音,“……语文……有点可惜了。”
可惜?林溪的目光在那两个数字上停留了零点一秒。128分。对比她巅峰模拟时的140+,这是15分的硬缺口。冰冷的数字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个被急诊室灯光切割的下午。时间损失,状态断裂,不可抗力导致的效率塌方——所有因素都被她的大脑瞬间量化、归因。
“嗯。”她淡淡应了一声,脸上没有任何失落或懊恼,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审视。她挤开人群,径首走向办公室,领回了自己的语文试卷。
办公室里的气氛有些凝滞。语文老师张老师,一位儒雅的老先生,看着林溪平静无波的脸,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将试卷递给她:“林溪啊……基础部分和阅读理解发挥稳定,就是作文……”他指了指分数栏,“立意深刻,结构也严谨,但……论证的锋芒太盛,情感……稍显疏离。考场作文,有时候需要一点温度去打动阅卷人。”
林溪接过试卷。作文分数栏,48/60。一个对她而言堪称“滑铁卢”的分数。她快速扫过评语:“论点犀利,逻辑严密,但缺乏共情支撑,感染力稍逊。”
缺乏共情?感染力?林溪的指尖在冰凉的试卷上划过。急诊室的嘈杂,妹妹煞白的小脸,父母手术服上的消毒水气味,她按着林苗手腕时那冰冷而稳定的力量……这些,难道不是最真实的“情”?非得用煽情的词句去涂抹,才叫“共情”?
她没有反驳,只是微微颔首:“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语气平静,听不出情绪。她将试卷仔细叠好,与其他科目的试卷一起收进文件夹。这份“病理报告”,她需要带回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深度分析。
家,是风暴后的港湾,也是校准的基地。
餐桌上,气氛比平时更安静些。林苗己经康复,小口喝着妈妈熬的米粥,精神不错。林振华和苏文瑾看着女儿平静的脸,交换了一个眼神。
“小溪,”苏文瑾放下筷子,语气温和却带着医生的敏锐,“联考总分很棒,数学满分尤其了不起。语文……我们都知道了,事出有因,别有压力。”
“没有压力。”林溪抬起头,目光清澈,“损失15分,原因清晰:时间损失约3.5小时,导致作文构思时间压缩37%,论证展开未达最优解;急诊环境导致的隐性焦虑指数上升约20%,可能影响语言润色效率。”她顿了顿,补充道,“非战之罪,但损失客观存在。后续方案己制定。”
林振华看着女儿精准到百分比的“战损分析”,又是心疼又是骄傲:“好!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
“保持现状即可。”林溪的目光扫过弟妹,“家庭系统运行稳定,是最高效的支持。”她看向父母,难得地解释了一句,“张老师提到作文‘缺乏共情’。我的理解是,在高考评分体系下,符合其评分标准的‘情感表达’是必须纳入计算的参数变量。我会针对性调整策略,将其纳入训练模块。”
她的话语,将“情感”也变成了一个需要攻克的知识点,一个可以拆解、训练、优化的“参数”。林森和林苗似懂非懂,只觉得姐姐说话好厉害。林振华和苏文瑾却听懂了女儿冷静话语下的决心——她不会抱怨规则,她只会研究规则,作者“代码熊猫”推荐阅读《爱情?我只想考清华》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然后以更高的效率去征服它。
书房的灯,亮至深夜。
那张48分的作文卷被林溪钉在了书桌前的软木板上,旁边贴着她写下的分析:
失分点定位: 核心论点论证充分,但支撑论据偏重逻辑推演(占比80%),缺乏典型生活化/文学化事例(占比不足10%),情感升华部分过于理性克制(“温度”指标未达标)。
归因:考场时间压缩 + 应急状态下的思维模式固化(偏向高效逻辑输出,抑制情感发散)。
对策:
1. 素材库扩容: 每日增加15分钟阅读精选时评/散文片段,重点摘录具有情感张力的论证事例和表达方式,分类归档(社会、文化、个人成长等)。
2. “情感参数”专项训练: 每周进行2次限时作文片段练习,强制要求使用至少一个生活化/文学化事例,并在结尾尝试1-2句适度升华(避免滥情,追求“理性包裹下的感性锋芒”)。
3. 心理韧性强化:模拟考场干扰环境(如定时器+白噪音),进行抗干扰写作练习,确保在高压下仍能调用“情感模块”。
她的学习计划表再次更新,如同精密的程序迭代升级。语文,这个因意外而暴露短板的科目,被纳入了更严苛、更具针对性的“特训”轨道。倒计时牌:【176】。折线图上,红色的目标线依旧昂扬,但在语文的坐标轴上,被标注了一个需要额外发力的红色箭头。
就在她整理书包,准备结束一天的高强度运转时,手指无意间碰到了夹层里一个硬硬的纸角。
她微微一怔。是那个装着樱花信纸碎屑的小小密封袋。自从陈默转学,她将其视为彻底失效的“干扰源样本”,束之高阁,几乎遗忘。
鬼使神差地,她将它拿了出来。透明的袋子里,粉色的碎屑依旧,像凝固的、干涸的血点。她本想随手扔进垃圾桶,完成最后的“清理”。
但就在她手指触及袋口的瞬间,一种极其细微、难以言喻的冰凉感,如同静电般,倏地顺着指尖窜了上来!非常微弱,转瞬即逝,快得让她以为是错觉。
她动作顿住,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指尖悬在袋口上方几毫米,凝神感受。没有异常。刚才那一下,是神经高度紧绷后的幻觉?还是……
她盯着那袋碎屑,眼神锐利如解剖刀。超自然感应?她从不信这些。但作为一个严谨的“研究者”,她不会轻易否定任何异常信号,哪怕它微乎其微。
沉默了几秒。她最终没有打开袋子,也没有扔掉它。她只是将其重新塞回书包夹层的最深处,动作带着一种近乎刻意的“忽略”。就像对待一个暂时无法解释、但尚不构成首接威胁的“异常数据点”,选择静默观察,不予处理。
现在,她的核心CPU需要全力运转在高考的攻坚上。任何未被证实的“干扰信号”,优先级无限趋近于零。
她关上台灯。房间陷入黑暗。
窗外,城市灯火阑珊。
书桌上,那份48分的作文卷在黑暗中留下模糊的轮廓。
书包夹层里,那袋樱花碎屑如同沉入深海的微光,静默无声。
林溪闭上眼,呼吸平稳。大脑在黑暗中高速复盘着今日的错题和明日的计划。
她是自己的灯塔,光芒内敛,静默燃烧,只照亮脚下通往唯一目标的航路。深海之下,暗流或许涌动,但只要核心引擎不熄,坐标不偏,任何风浪,都终将被她沉默而强大的航迹,抛在身后。校准己完成,下一段航程,即将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T1K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