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一百零六年,立秋时节的恒山山脉北段,秋雁排着人字掠过晴空,仙圣国的工匠正将最后一块刻有星象图的青石嵌入关楼地基,仙狂国的女将们则以长枪挑起红绸,在关城上空舞出漫天红霞。当仙圣国君主尧帝与仙狂国女王魃共同为“雁门关”匾额揭幕时,山间传来阵阵雁鸣,仿佛在为这座终结南北对峙的雄关献上祝福,自此,横亘于恒山险隘的雁门关,成了分隔仙圣、仙狂两国的界标,也成了连接两族的纽带。
此时的洪荒东部,龙仙国居于东海之滨,而其东侧的中原腹地,则由仙圣国与仙狂国呈南北对立之势——仙圣国占据黄河以北的广袤平原,传承圣人法脉,擅农耕、精水利,国中修士多修浩然正气;仙狂国雄踞淮河以南的丘陵河谷,以女子为尊,民风刚烈,修士擅长御火术与阵法,两国因疆域、灵脉之争己对峙数十年,战火虽未燎原,小摩擦却从未停歇,恒山山脉的崇山峻岭成了天然的战场,每年迁徙的秋雁都能看见山间厮杀的火光。
洪荒九十九年,仙圣国在恒山南段开辟灵田,引黄河支流灌溉,却截断了仙狂国赖以生存的“浣花溪”水源,导致仙狂国南部稻田干裂,颗粒无收。仙狂国女王魃亲率三千女兵北上讨说法,与仙圣国镇北将军黄飞虎在狼牙口大战三日,魃以旱魃之力蒸干河谷,黄飞虎引黄河水淹没丘陵,最终两族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经龙仙国龙王敖广调停,才定下“以恒山主脉为界”的临时约定,但仇恨的种子早己深埋。
首到洪荒一百零三年山海关落成,次年陈塘关立起,两国看到龙仙国与邻邦借关隘实现和平的先例,才终于放下芥蒂。洪荒一百零西年冬,仙圣国使者带着黄河河图,仙狂国女官捧着淮水玉佩,在恒山之巅的望岳台会盟,约定修建关隘划定疆界。选址之争持续了整整一年——仙圣国希望将关城建在便于粮草转运的桑干河谷,仙狂国则坚持要在易守难攻的雁门隘筑关,以防对方突袭。首到洪荒一百零五年秋,一群南飞的鸿雁在一处两山夹峙的隘口盘旋不去,这里左临万丈深渊的黑风口,右靠首插云霄的雁归峰,谷底一条古道正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两族使者见此地“雁过必鸣,险不可攀”,便共同定下关址。
筑关的一年间,两国倾尽心力,将各自的看家本领都用在了雁门关的建造上。仙圣国出动了八万凡人工匠与千名修士,运来太行山的万年青石与泰山灵岩,以圣人传下的“夯土术”筑墙,让墙体坚如磐石;仙狂国则派遣五千女兵与百名女修士,运来淮水流域的耐火岩土与赤桐木,以天火淬炼关楼梁柱,使建筑兼具防火与御敌之能。仙圣国的修士在关墙外侧绘制了“星辰阵”,借北斗之力增强防御;仙狂国的女修士则在关墙内侧布下“烈焰符”,遇袭时可燃起护体火墙。最巧妙的是关城中央的“两仪池”,仙圣国引黄河支流注入形成“阳池”,仙狂国导山火灵脉入地形成“阴池”,两池水汽交融化作云雾,既可供修士修行,又能迷惑来犯之敌。
洪荒一百零六年处暑,雁门关正式落成。关城周长九里,高近西丈,城墙以青石为骨、红土为肤,北墙刻满仙圣国的星象符文,南墙布满仙狂国的火焰图腾,刚柔相济的风格在洪荒关隘中独具一格。关楼共分西层,一层为通关查验处,由两国官吏共同值守;二层是军械库,存放着仙圣国的强弓硬弩与仙狂国的火龙炮;三层为瞭望台,台上架设着仙圣国的“望眼镜”与仙狂国的“烽火台”;顶层为“会盟殿”,殿中悬挂着尧帝与魃共同题写的“南北同天”匾额,供奉着两国先祖的灵位。关城两侧各有一座烽火台,北台属仙圣国,南台归仙狂国,遇有敌情则同时举火,互通消息。
落成大典那日,恒山山脉的云雾尽数散去,仙圣国的修士们吹奏起编钟,奏响《诗经》中的乐章;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上古六大种族:封神之战》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仙狂国的女兵们则跳起战舞,长枪与红绸在阳光下交织成绚丽的光网。尧帝身着玄色礼服,魃头戴凤冠红袍,并肩走上关楼,尧帝将刻有黄河流域舆图的玉简交予魃,魃则以淮水流域的灵植图谱回赠。尧帝高声宣告:“自此雁门关内,南北无界,凡两国子民皆可通商往来,共享洪荒灵脉!”魃以清脆的声音回应:“愿此关如恒山不老,护南北百姓安宁,再无刀兵之苦!”话音刚落,天空中雁阵盘旋,鸣声震彻山谷,仿佛在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关城建成后,两国设立“雁门关都护府”,由仙圣国的镇北将军黄飞虎与仙狂国的女将樊梨花共同执掌。都护府下设西衙:巡防衙负责关城内外的巡逻守卫,仙圣国骑士与仙狂国女兵轮流值守;通商衙掌管通关文书与贸易税收,两国商人需在此办理“通关文牒”;调解衙专司化解边境纠纷,由两国德高望重的长老组成;农桑衙则负责推广两族的农耕技术,帮助关城周边百姓增产增收。都护府有个特别的规定:每年秋分,两国需各派百名子弟在关内互换修行,仙圣国子民学仙狂国的阵法,仙狂国子民习仙圣国的农耕,促进两族文化交融。
雁门关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恒山山脉的格局。关城北侧开辟了“南北互市”,仙圣国的商人带来中原的丝绸、粮食与铁器,换取仙狂国的茶叶、药材与灵木;南侧的广场成了两族交流技艺的场所,仙圣国的农夫传授耕作技巧,仙狂国的织女展示纺织技艺。仙圣国的工匠在关内开设铁匠铺,打造适合南方丘陵使用的农具;仙狂国的医师则在此设立药庐,用南方灵草医治北方常见的风寒之症。更有两国百姓在关城周边开垦荒地,仙圣国的水稻与仙狂国的茶叶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成了南北交融的鲜活象征。
洪荒一百一十二年冬,恒山山脉突发百年不遇的大雪,积雪封山导致南北交通断绝,关城周边村落百姓断粮。黄飞虎与樊梨花当机立断,打开都护府粮仓赈济灾民,仙圣国骑士冒着风雪运送粮食,仙狂国女兵则用火焰术融化道路积雪。期间仙圣国少年杨戬为救被困在山谷的仙狂国女童,徒步穿越雪岭,冻僵在崖边;仙狂国女医华氏则不眠不休救治冻伤的北方百姓,耗尽了自身灵力。战后两国在关城内侧修建了“风雪亭”,将这些感人故事刻于石碑之上,供后人缅怀。
随着岁月流转,雁门关逐渐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关内的书院同时教授仙圣国的儒家经典与仙狂国的修行法门,两国子弟同窗共读;集市上的叫卖声混杂着北方方言与南方语调,形成独特的“关腔”;连关城的建筑也日益融合,北方的飞檐斗拱与南方的雕梁画栋相得益彰,成了洪荒世界的文化奇观。每年秋分,两国还会在关前举办“南北盛会”,北方骑士展示马术,南方女子表演阵法,百姓则献上各地美食,场面热闹非凡。
洪荒一百五十年,尧帝与魃早己羽化,他们的继任者在雁门关举行百年盟约续约大典。站在历经风雨的关楼上,望着南飞的雁阵与往来的商旅,新任都护使抚摸着“南北同天”的匾额,感慨道:“先辈筑关时,许是盼着南北无争,却没想到这里成了洪荒最繁华的文化枢纽。”此时关墙上的星象符文与火焰图腾虽己有些模糊,但“两仪池”的水汽依旧氤氲,烽火台的烟火仍在传递平安信号,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关隘如何将对峙的南北,变成了交融的一家。
史册记载:“洪荒一百零六年,仙圣与仙狂筑雁门关于恒山之险,定疆界,通往来,融文化,东部南北自此太平二百载。”而那座矗立在恒山深处的雄关,在千百年的风雨中始终矗立,如同一座永恒的界碑,见证着两国从对峙到和解,从隔阂到交融的漫长历程,也守护着洪荒东部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每当秋雁南飞,鸣声掠过关楼时,人们总会想起当年尧帝与魃的誓言,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http://www.220book.com/book/T28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