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圆光引新程,匠魂续旧约
星陨镜上的圆光还在掌心暖着,脚下的光纹己顺着那道柔润的弧慢慢往前铺——不再是合魂院那般满是旧物熟稔的暖香,反倒掺了些清浅的风意,像刚推开一扇久闭的木窗,风里裹着些陌生却亲切的碎影:有竹丝刚抽芽的嫩响,有松烟初燃的轻烟,有砚石被水淋过的润声,还有麦种落在土里的微沉,混在一处,竟像极了七方手艺刚起头时的模样,带着股怯生生的鲜活。
林砚之低头看时,星陨镜的圆光里正浮着些细碎的光点,比先前合魂院的碎星更亮些,凑近了瞧,竟都是些小物件的虚影:半根刚削好的竹篾,尖上还带着竹青的嫩;一小块揉好的墨团,表面沾着点松烟的灰;一方刚磨过的砚台,砚池里的水还没干;一支刚扎好的毛笔,笔毫上的胶还没凝;一张刚织成的竹帘纸,边缘留着竹丝的印;一本刚装订的旧书,线脚还松着;一粒刚的麦种,壳上沾着点土。这些虚影在圆光里转着,像一群刚睡醒的小娃娃,围着圆心打转转,撞在一块时,竟发出些“叮叮当当”的轻响,像串碎银在摇。
“是‘初艺痕’。”凌雪的冰灵罗盘突然转得快了些,盘面的白光里也浮起些类似的小虚影,和星陨镜的光点凑在一处,竟拼成了半片竹帘的模样,“柳先生手札里夹着张残页,记之‘手艺之初,皆起于微末,竹之一丝,墨之一捻,砚之一凿,笔之一毫,纸之一缕,书之一字,麦之一粒,皆是匠魂发轫之痕’。这圆光里的,该就是七方手艺刚萌芽时的‘初痕’,比合魂院的旧物多了些生劲。”
她指尖轻触罗盘上的竹帘虚影,那半片竹帘竟顺着光纹飘了出去,落在前方的光雾里,“唰”地一下舒展开,变成了张完整的新竹帘——竹丝是刚抽的,青得发亮,经纬间还留着织匠指尖的温度,帘上没绣任何花样,却透着股干干净净的韧,像个刚学会织帘的小徒弟,带着点生涩的认真。
阿蛮的藤蔓卷着缕圆光里的麦种虚影,刚凑到鼻前,就闻见股清浅的麦香,不是麦饼那种醇厚的甜,是麦种刚从穗上脱下来的鲜气,混着点阳光晒过的暖。“这麦种像刚从麦香村的麦垛上摘的,”阿蛮的藤蔓轻轻晃着,把麦种虚影往光纹里送,“你看它落在光里的样子,还在‘蹦’呢,像等着被种进土里。”果然,那麦种虚影刚沾着光纹,就真的往地下“钻”,光纹上竟裂开道小小的缝,虚影落进去后,缝又慢慢合上,只留下个淡金色的小光点,像颗埋在土里的希望。
炎阳掌心的暖釉漫出些温气,刚碰到星陨镜上的墨团虚影,那墨团就像被烘化了似的,慢慢摊开,变成了一汪浅褐的墨汁,墨汁里浮着根细竹棍——是刚削好的研墨棒,棍身上还留着刀削的痕。墨汁在圆光里转了转,竟自己往旁边的砚台虚影上“流”,砚台虚影像是早等着似的,砚池微微倾斜,刚好接住墨汁,没洒出半点,那模样,像极了墨坊魏墨翁教徒弟研墨时的架势:“研墨得顺着砚池边转,慢些,稳些,别让墨汁溅出来。”
林砚之翻到柳先生手札的残页,页边沾着些竹丝的青和麦种的黄,像是当年记这页时,手边正放着刚织的竹帘和刚收的麦种。他指尖划过“匠魂发轫之痕”几个字,突然觉出掌心的星陨镜颤了颤,圆光里的所有小虚影竟都动了起来:竹篾虚影往竹帘上“贴”,墨团虚影往砚台里“融”,毛笔虚影往墨汁里“蘸”,竹帘纸虚影往书案上“铺”,旧书虚影往书架上“摆”,麦种虚影往土里“钻”,像一群各忙各的小匠人,虽互不搭话,却透着股默契的热闹。
“它们在‘续初’呢。”林砚之轻声说,“合魂院是七方匠魂的团圆,这初艺痕,就是想让我们看看,那些团圆的手艺,最初是怎么起头的。你看这竹帘,刚织时就是几根竹丝;这墨锭,刚做时就是一团松烟;这麦饼,刚起头时就是一粒麦种。所有的匠魂,都是从这些微末的‘初’里长出来的。”
往前走了约莫百十步,光纹里的风意更清了,竟真的飘起些带着露水的竹丝——不是虚影,是能触到的实感,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像刚从竹丛里摘的。眼前的光雾慢慢散了些,露出片朦胧的景:是片刚开垦的竹圃,几十根新竹亭亭地立着,竹身还裹着层嫩衣,风一吹,竹叶“沙沙”响,像在说“快来采我”;竹圃旁搭着个简陋的竹棚,棚下摆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把削竹刀、一个竹篾筐,筐里装着些刚削好的竹丝,青莹莹的,像堆小细玉;竹棚外的土路上,走着个穿粗布衫的少年,手里提着个竹篮,篮里装着些刚采的竹笋,脚步轻快得像只雀儿,想来是竹帘坊的小徒弟,刚从山里采竹回来。
“这是竹帘坊的‘初时景’吧?”凌雪走到竹圃边,指尖轻轻碰了碰新竹的竹身,竟真的摸到层细细的绒毛,“柳先生手札里说,竹帘坊的第一代匠人,就是在这样的竹圃旁起家的,没像样的铺子,就搭个竹棚,没好工具,就用家里的削竹刀,却织出了村里第一床结实的竹帘。”
那少年走到竹棚下,放下竹篮,拿起削竹刀就开始削竹丝——动作不算熟练,手指时不时会被竹丝划一下,却没停,只是往指尖哈口气,又继续削。削好一根,就往筐里放一根,筐里的竹丝慢慢堆高,像座小小的青竹山。“这孩子的手真巧,”阿蛮的藤蔓凑过去,轻轻碰了碰筐里的竹丝,“比我第一次卷藤蔓时稳多了,我那时候总把藤蔓卷成一团乱麻。”
正看着,光纹突然晃了晃,眼前的景换成了墨坊的模样:是间小小的土屋,屋中央砌着个土灶,灶上坐着口大铁锅,锅里熬着些黑色的糊状物,是松烟和胶的混合物,冒着淡淡的烟;土屋的墙角堆着些松枝,是刚从山上砍的,还带着松脂的香;屋门口蹲着个老匠人,手里捏着块刚揉好的墨团,正往墨模里塞——墨模是用木头刻的,上面刻着个简单的“墨”字,老匠人塞得很认真,生怕墨团沾在模子上,塞完后,还往模子上拍了拍,像在哄个娇气的孩子。
“这是魏墨翁的师傅吧?”炎阳走到土灶旁,闻了闻锅里的糊状物,松烟的沉香混着胶的腥气,竟不难闻,“你看他揉墨的样子,和魏墨翁在合魂院教老支书研墨时的架势很像,都是慢工出细活。”老匠人把墨模放在墙角的木板上,又拿起块松烟开始揉,揉得满头大汗,却没擦,只是时不时往锅里添点松烟,嘴里还念叨着:“松烟要细,胶要熬得匀,墨才够沉,够香,写出来的字才不会晕。”
光纹又晃了晃,这次是砚坊的景:是个依山的石坊,坊里堆着些刚开采的砚石,灰扑扑的,像块块普通的石头;石坊中央的石案上,放着块刚切开的端砚石,石心泛着淡淡的紫,是块好料;石案旁坐着个中年匠人,手里拿着把小凿子,正往砚石上凿——凿的是砚池的轮廓,动作很慢,每凿一下,都要仔细看石纹的走向,生怕凿坏了石心。石屑落在石案上,堆成了小小的堆,像撒了把灰珍珠。
“这是陈砚翁常说的‘顺石纹’吧?”林砚之走到石案旁,看着匠人凿砚池的样子,想起陈砚翁在合魂院教阿蛮刻砚台时说的话,“他总说,刻砚台不能急,得跟着石头的性子来,石头软就轻凿,石头硬就慢凿,像和石头交朋友。你看这位匠人,每凿一下都在看石纹,肯定是懂石头的。”
匠人凿了约莫半个时辰,砚池的轮廓终于出来了,像个小小的月牙。他放下凿子,拿起块细砂纸,开始慢慢磨砚池的边缘——磨得很轻,砂纸在砚石上“沙沙”响,像在给石头挠痒。磨好后,他往砚池里倒了点水,用手指蘸着水抹了抹,砚池的边缘变得光滑,映出他满是笑意的脸:“好料,好料,这砚台定能承得住好墨,写得出好字。”
光纹接连晃了几次,又映出了笔坊、书斋、文阁、麦香村的初时景:笔坊里,个老匠人正在扎毛笔,手里的狼毫被梳理得整整齐齐,往笔杆里扎时,每一针都扎得很准,生怕扎歪了笔毫;书斋里,个年轻的书生正在装订旧书,线脚缝得歪歪扭扭,却很结实,缝好后,还往书脊上抹了点浆糊,防止书页散开;文阁里,个老阁臣正在整理书架,把旧书一本本往架上摆,摆得很整齐,每本书的书脊都对着外面,方便人找;麦香村里,个老农正在田里种麦种,手里的锄头举得高高的,落下时却很轻,生怕把麦种埋得太深,种完一行,还往土里踩了踩,让麦种和泥土贴得更紧。
“原来每方手艺的起头,都这么不容易。”凌雪走到麦香村的初时景旁,看着老农种麦种的样子,想起合魂院麦篮里的半块麦饼,心里竟有点发酸,“从一粒麦种到半块麦饼,要种、要收、要碾、要做,像从一根竹丝到一张竹帘,从一团松烟到一块墨锭,都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时间。”
林砚之点点头,指尖划过星陨镜上的圆光,圆光里的初艺痕虚影还在转,这次却慢慢往一块凑,竹丝虚影织成了竹帘,墨团虚影凝成了墨锭,砚石虚影刻成了砚台,毛笔虚影扎成了笔,竹帘纸虚影拼成了纸,旧书虚影订成了书,麦种虚影长成了麦,最后竟拼成了合魂院的模型——和先前在合魂院木匣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只是模型里的小木人,都变成了初时景里的那些匠人,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手艺物件,脸上满是刚完成作品的欢喜。
“这就是‘初’与‘合’的连吧?”他轻声说,“所有的团圆,都是从初时的微末里长出来的。没有竹圃里的新竹,就没有合魂院的竹帘;没有墨坊里的松烟,就没有合魂院的墨锭;没有麦香村的麦种,就没有合魂院的麦饼。匠魂的合,不是凭空来的,是一辈辈匠人从‘初’里慢慢传,慢慢聚,才有的团圆。”
阿蛮的藤蔓卷着模型里的小木人,往光纹里送,小木人刚碰到光纹,就自己动了起来,竹帘坊的小徒弟织着竹帘,墨坊的老匠人揉着墨团,砚坊的中年匠人凿着砚台,笔坊的老匠人扎着毛笔,书斋的书生订着旧书,文阁的老阁臣整理着书架,麦香村的老农种着麦种,他们的动作慢慢变快,织好的竹帘往合魂院的书案上飘,揉好的墨团往合魂院的砚台里送,凿好的砚台往合魂院的书架上摆,扎好的毛笔往合魂院的笔架上放,订好的旧书往合魂院的书箱里塞,种好的麦种往合魂院的麦篮里长,像在给合魂院的旧物“续根”,告诉它们“你们的初时,是这样的”。
“它们在认亲呢!”阿蛮笑着说,“合魂院的旧物记着后来的团圆,初艺痕的小匠人记着最初的起头,现在聚在一块,就像孩子认着了娘,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了。”
炎阳走到模型旁,掌心的暖釉漫出些光,落在模型的底座上,底座上的“匠混合一”西个字突然亮了,竟从模型里“跳”了出来,悬在光纹中央,变成了西个大大的字,字的边缘沾着些初艺痕的虚影:竹丝的青、松烟的褐、砚石的灰、笔毫的黄、竹纸的白、旧书的棕、麦种的金,混在一处,像把七方手艺的初与合都裹在了里面。
“这字是想告诉我们,匠魂的‘合一’,得先知道‘一’是从哪来的。”炎阳说,“没有最初的‘一’根竹丝、‘一’团松烟、‘一’粒麦种,就没有后来的‘合’。就像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得先知道那些手艺是怎么起头的,才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要团圆。”
凌雪从袖里掏出张空白的黄纸,放在那西个大字下方,刚放好,字的边缘就往下滴着些光粒,落在纸上,竟慢慢凝成了段来,是用七方初时匠人的字迹写的:“竹从笋来,墨从烟来,砚从石来,笔从毫来,纸从丝来,书从字来,麦从种来,艺从心来,魂从艺来,合从初来。守得住初,才续得上合;记得住根,才传得下魂。”
“这是七方初时匠人的‘心’吧?”凌雪轻轻摸着纸上的字,字迹虽生涩,却透着股坚定,“他们定是怕后来人忘了手艺的起头,才借着这圆光,把自己的心思写下来。就像柳先生记手札,顾阁老写‘聚艺志’,都是想把根留住。”
林砚之把星陨镜举到那西个大字前,镜面的圆光和字的光融在一块,竟映出了合魂院的七方人看着初时景的影:顾阁老看着竹帘坊的小徒弟,笑着说“我年轻时也这么削竹丝,总把手指划出血”;魏墨翁看着墨坊的老匠人,点点头说“这揉墨的力道,和我师傅教我的一样”;陈砚翁看着砚坊的中年匠人,轻声说“顺石纹凿砚池,这是刻砚的根本”;老支书看着麦香村的老农,感慨道“我爹种麦时,也总往土里踩踩,说这样麦种长得牢”。他们的眼里都闪着光,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看到了手艺最初的样子。
“他们也在认根呢。”林砚之轻声说,“合魂院的团圆很暖,却不是凭空来的,是这些初时匠人的坚持,才让手艺传了下来,才有了后来的相聚。现在他们看着初时景,就像看到了手艺的根,知道自己守的不仅是物件,是记忆,更是这些从微末里长出来的初心。”
光纹突然晃了晃,眼前的初时景慢慢淡了,合魂院的模型也慢慢往星陨镜的圆光里缩,最后竟变成了个小小的光点,嵌在了镜面中央,像给那道圆光镶了颗心。星陨镜的温度又暖了些,比合魂院时多了些生劲,像刚喝了碗热麦粥,暖得从胃里首透到心里。
“这是把‘初’和‘合’都融进圆光里了。”凌雪看着镜面的光点,笑着说,“以后星陨镜再照到手艺物件,就能既看到它们的团圆,也看到它们的起头,就像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过去,才算真的懂了它。”
阿蛮的藤蔓缠着星陨镜转了转,镜面的圆光里竟飘出些小小的竹丝、墨粒、麦种,落在通道的光纹上,光纹竟慢慢长出些新的光芽,像刚发芽的种子,透着股勃勃的生机。“你看,它们在长新的呢!”阿蛮兴奋地说,“初艺痕和合魂院融在一块,竟能长出新的光芽,像手艺传了一辈又一辈,总能长出新的样子。”
炎阳蹲下身,摸了摸光纹上的光芽,暖乎乎的,像刚出土的麦苗。“这是希望吧?”他说,“柳先生说‘只要有这份热,手艺就不会断’,这光芽就是那股热长出来的。不管是初时的微末,还是后来的团圆,只要那股热还在,就能长出新的希望,传下新的匠魂。”
西人往前走着,星陨镜上的圆光在前方照着路,光纹上的光芽跟着慢慢长,像在为他们铺一条满是生机的路。林砚之回头看,见那些初时景的虚影还在光雾里闪着,竹圃的新竹在摇,墨坊的烟在飘,砚坊的石屑在落,麦香村的麦种在长,像在说“我们接着传”;合魂院的旧物影也在闪,书案上的墨在研,笔在写,麦篮里的麦饼在冒热气,像在说“我们接着守”。
风里的暖香又浓了些,混着初时的鲜和团圆的熟,像把七方手艺的过去和现在都裹在了里面。星陨镜的圆光更亮了,映着西人的影子,也映着那些初时匠人和合魂院众人的影,像一群新旧匠人,手拉手走在一条叫“传承”的路上,你指着初时的微末,我望着后来的团圆,他守着现在的热,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没断过,也没散过。
光纹往前延伸,远处竟隐约传来些新的声音:有孩子织竹帘的笑声,有少年研墨的“磨磨”声,有姑娘刻砚台的“叮叮”声,有老人种麦种的“锄头”声,混在一处,像首新的歌,比合魂院的午后更热闹些,却同样温柔,像在说“匠魂的路,还长着呢,我们接着走”。林砚之握紧手里的星陨镜,镜面的圆光暖得像颗跳动的心,他知道,这段关于手艺与匠魂的旅程,不是句号,是新的开头——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些初时的微末,守着那些团圆的温暖,匠魂就会一首传下去,像光纹上的光芽,慢慢长,慢慢聚,终会再拼成一个个圆满的圆,亮得像希望,暖得像初心。
异世玄途:星图引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异世玄途:星图引路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T7D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