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竹阁灯暖传手艺,麦香漫卷忆流年
李师傅的话音刚落,晒谷场就响起了掌声,像春日里的雨点子落在麦叶上,又密又脆。魏墨翁扶了扶老花镜,走到李师傅身边,手里捧着那本刚定稿的麦秆手艺教材:“乡亲们,孩子们,这本教材里记着李师傅的‘盘绕法’,记着草木染的方子,还记着咱们合魂院这些日子挑麦秆、编牡丹的故事。从今天起,竹阁就是麦秆学堂的家,我们要让麦秆的香味,飘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话音刚落,阿枣突然抱着“雪雪”跑过来,小狐狸头上戴着她编的麦秆小帽子,耳朵上还系着两根浅黄的麦秆穗子,一颠一颠的像在点头。“李师傅,魏爷爷,你们看!”她举起手里的麦秆串,上面串着五个小小的麦秆灯笼,每个灯笼里都点着一根小蜡烛,“这是我和小木哥哥昨晚编的,等会儿挂在竹阁门口,晚上上课的时候就亮堂堂的。”
李师傅蹲下来,轻轻碰了碰麦秆灯笼的纸糊面,眼里满是欢喜:“这灯笼编得巧,麦秆扎的骨架正正好,既结实又轻便。以后咱们学堂的孩子,每个人都要编一个自己的小灯笼,等秋收的时候,咱们提着灯笼去晒谷场看麦子,那才叫热闹。”
顾伯这时推着一辆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十几个崭新的竹篮,每个竹篮上都用红漆写着孩子的名字。“这是给报名的孩子们准备的工具篮,”他拿起一个篮子给大家看,里面放着小剪刀、胶水、尺子,还有一捆提前泡好的麦秆,“每个篮子都配了不同粗细的麦秆,细的编花纹,粗的做骨架,让孩子们一上手就能摸到趁手的家伙什。”
村民们都围过来看,李大婶拿起一个篮子,摸了摸竹篮的把手:“顾伯你这手艺也不输李师傅,这竹篮编得又光溜又结实,孩子们提着它上课,肯定爱惜得很。我家妞妞看到这个,怕是要天天催着我送她来学堂。”旁边的老周也笑着说:“我家小子早就吵着要学编麦秆鸟笼,说要给家里的画眉鸟换个新笼子,这下可有地方学了。”
开课仪式热热闹闹地进行着,顾奶奶端出刚做好的麦麸糖,分给孩子们和村民。麦麸糖的甜香混着麦秆的清香,飘满了整个合魂院。小木拿着自己编的麦秆牡丹,站在晒谷场的高台上,给大家演示怎么编花瓣:“先把麦秆泡软,像这样折一个小圆圈,再用胶水粘住,然后一片一片往上叠,就像给花穿衣服一样……”
有几个胆子大的孩子跑上台,跟着小木一起学。一个穿虎头鞋的小男孩,手指笨笨地捏着麦秆,怎么也折不出圆圈,急得鼻尖冒汗。小木蹲下来,握着他的手,慢慢教他:“别使劲攥,麦秆要‘哄’着来,就像哄小弟弟睡觉一样,轻轻的就听话了。”小男孩跟着试了试,果然折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圈,他举起来给李师傅看,眼里闪着光:“李师傅,我会了!我会编花瓣了!”
李师傅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真棒!咱们学手艺,不怕慢,就怕急。你看这麦秆,春天发芽,夏天长秆,秋天收割,冬天晒干,要等一整年才能用来编东西。手艺也一样,得慢慢磨,磨到手上有了茧子,心里有了数,自然就能编出好东西。”
下午的时候,孩子们都跟着李师傅和小木、阿枣去了竹阁。竹阁里己经摆好了十几张竹桌,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工具篮和一本教材。李师傅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根麦秆,给孩子们讲麦秆手艺的历史:“以前没有塑料、没有钢筋,麦秆就是老百姓的宝贝。编个席子铺在炕上,编个篮子装粮食,编个草帽挡太阳,连娶媳妇的嫁妆里,都得有一套麦秆编的物件,寓意着日子像麦秆一样扎实,像麦穗一样。”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阿枣举手问道:“李师傅,你说的麦秆嫁妆箱,真的能装下好多首饰吗?我也想编一个,给顾奶奶装她的银镯子。”李师傅笑着点头:“当然能装下。等你们学会了编小物件,我就教你们编嫁妆箱。不过编嫁妆箱要先学‘经纬法’,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一样,得把骨架编得稳稳当当的。”
说着,李师傅拿起几根粗麦秆,在桌子上摆出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你们看,这是经线,这是纬线,一根压一根,像织布一样。编的时候要注意,每根麦秆的力道都要一样,不然编出来的框架会歪。”孩子们都学着他的样子,在桌子上摆弄麦秆。小木帮着身边的孩子调整麦秆的位置,阿枣则把泡好的麦秆剪成小段,分给大家。
竹阁里安静极了,只有麦秆碰撞的“沙沙”声和孩子们的呼吸声。阳光透过竹窗,洒在孩子们的手上,把麦秆照得金灿灿的。李教书先生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李师傅教的每一个步骤,时不时还画几笔示意图。魏墨翁则在一旁巡视,看到有孩子编得好,就竖起大拇指夸两句;看到有孩子遇到困难,就耐心地帮他们解决。
傍晚的时候,孩子们都编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麦秆作品——有的编了小篮子,有的编了小花,还有的编了小兔子。虽然都很粗糙,但每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笑得合不拢嘴。那个穿虎头鞋的小男孩,举着自己编的歪歪扭扭的小篮子,跑到顾奶奶面前:“顾奶奶,你看我的篮子,能装下你的麦麸糖吗?”顾奶奶接过篮子,假装往里面放糖:“能装下,能装下,我们小宝编的篮子,能装下一整个秋天的甜。”
孩子们都回家了,竹阁里还留着麦秆的清香。李师傅、魏墨翁、顾伯、顾奶奶、李教书先生,还有小木和阿枣,坐在竹桌旁,整理着孩子们的作品。李师傅拿起一个麦秆小花,花瓣歪歪扭扭的,却透着一股憨劲儿:“这些孩子都有灵气,只要好好教,用不了多久就能超过我们。我打算下周开始教草木染,先从简单的红色和蓝色教起,让孩子们给麦秆穿上‘花衣服’。”
顾伯点点头:“我明天就去山里采茜草和蓼蓝,再买些明矾回来。对了,竹阁后面有块空地,我们可以开辟一个小染坊,让孩子们自己煮染料、染麦秆,亲身体验整个过程。”顾奶奶也说:“染麦秆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我可以在旁边看着,帮孩子们调控火候。煮染料的时候还可以加点麦麸,既能固色,又能让颜色更柔和。”
小木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麦秆荷包:“这是我今天课间编的,里面装了点干桂花。李师傅说草木染能让麦秆有香味,我想试试把桂花和染料一起煮,染出来的麦秆是不是也带着桂花香。”阿枣也兴奋地说:“我要把院子里的腊梅花摘几朵,和麦秆一起染,肯定能染出香香的黄色。”
魏墨翁笑着说:“好啊,我们鼓励孩子们创新。手艺不能只守着老规矩,还要有新想法。以后我们学堂可以设立一个‘创意角’,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都融入麦秆作品里,比如在麦秆画上粘点干花,在麦秆篮子上编上自己的名字。”
李教书先生也说:“我可以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编麦秆作品的故事,再配上自己的画,做成一本‘麦秆手账’。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记录自己学习手艺的过程。”
夜深了,竹阁里的灯还亮着。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整理麦秆,一边讨论着麦秆学堂的课程安排。李师傅拿出自己的工具包,里面有一把用了几十年的小剪刀,刀刃己经有些磨损,但依旧锋利;还有一个竹制的针筒,里面插着各种粗细的针,是用来穿麦秆的。“这些工具都跟着我几十年了,”李师傅抚摸着剪刀,眼里满是回忆,“我师傅当年就是用这把剪刀教我编麦秆神像的,现在我要把它传给小木,让它继续陪着孩子们学手艺。”
小木接过剪刀,心里沉甸甸的:“李师傅,我一定会好好用这把剪刀,编出最好的麦秆作品,不辜负您的期望。”阿枣也凑过来说:“我也要跟着您好好学,以后成为像您一样厉害的麦秆匠,把麦秆手艺教给更多的人。”
顾奶奶端来一碗热麦仁汤,递给李师傅:“喝碗汤暖暖身子,今天忙了一天,肯定累坏了。以后麦秆学堂就靠你多费心了,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开口。”李师傅接过汤碗,喝了一口,心里暖暖的:“有你们大家帮忙,我什么都不怕。只要能把麦秆手艺传下去,让孩子们多一门本事,我就满足了。”
接下来的日子,麦秆学堂的课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天清晨,孩子们都会提着自己的工具篮,早早地来到合魂院。竹阁里,李师傅教孩子们编麦秆篮、麦秆花、麦秆鸟笼;魏墨翁教孩子们在麦秆作品上题字、画画;李教书先生则教孩子们写关于麦秆的诗歌和故事。
小木和阿枣成了李师傅的小助手,他们帮着整理麦秆、分发工具,还教那些学得慢的孩子。那个穿虎头鞋的小男孩,现在己经能熟练地编出小篮子了,他还在篮子上编了一个小小的虎头图案,引得大家都来围观。李大婶的孙女妞妞,最喜欢编麦秆花,她把编好的花送给村里的老人,老人们都夸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有一天,镇上的文化馆馆长听说了合魂院的麦秆学堂,特意来参观。他看到孩子们编的麦秆作品,还有李师傅的麦秆神像和屏风,连连称赞:“没想到这么偏的地方,还有这么好的麦秆手艺。我们打算在镇上办一个传统手艺展,想邀请你们的麦秆作品去参展,让更多的人知道麦秆手艺的魅力。”
李师傅和顾伯都很高兴,孩子们也兴奋地跳了起来。阿枣举着自己编的麦秆灯笼说:“我要把我的灯笼带去参展,让城里人也看看我们的麦秆灯笼有多好看。”小木也说:“我要编一个大大的麦秆牡丹,放在展台中央,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合魂院的孩子有多能干。”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都在忙着准备参展的作品。李师傅教大家编复杂的麦秆屏风,上面要拼出“合魂院麦秆学堂”七个字;魏墨翁则在屏风上画了茶山和麦田,还有孩子们在竹阁里学手艺的场景;小木和阿枣则带领大家编了一串长长的麦秆鞭炮,挂在屏风旁边,寓意着麦秆手艺能红红火火地传下去。
参展那天,合魂院的人都去了镇上。孩子们穿着整齐的衣服,提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文化馆里,他们的麦秆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有个城里的艺术家,看到孩子们编的麦秆灯笼,激动地说:“这些作品充满了童真和创意,比那些专业的艺术品还有生命力。我想邀请孩子们去城里办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作品。”
李师傅看着围在作品前的人群,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麦秆手艺不仅在合魂院扎下了根,还会飘向更远的地方。小木和阿枣拉着李师傅的手,指着那些称赞他们的人:“李师傅,你看,大家都喜欢我们的麦秆作品。以后我们要编更多更好的作品,让麦秆手艺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
从镇上回来后,麦秆学堂的名气越来越大,有更多的孩子来报名学习。顾伯和村民们一起,把竹阁旁边的柴房改造成了新的教室,还搭建了一个露天的手工区,让孩子们可以在阳光下编麦秆。顾奶奶则在手工区旁边种了很多花草,有桂花、腊梅、月季,孩子们可以用这些花来染麦秆、装饰作品。
冬天的时候,合魂院的麦秆学堂办了第一届麦秆手艺节。晒谷场里,挂满了孩子们编的麦秆灯笼、麦秆鞭炮、麦秆花;竹阁里,展出了孩子们和李师傅的麦秆作品;露天手工区,孩子们在教游客编简单的麦秆作品。顾奶奶做了很多麦麸糖和麦仁馒头,分给游客和孩子们;李教书先生则在一旁朗诵孩子们写的关于麦秆的诗歌。
李师傅站在晒谷场中央,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眼里满是泪水。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跟着师傅学手艺的日子,想起了那些年没人学麦秆手艺的冷清,想起了第一次来合魂院时的激动。他知道,麦秆手艺终于有了传承,有了希望。
小木和阿枣提着自己编的麦秆灯笼,走到李师傅身边:“李师傅,你看,我们的麦秆手艺节多热闹。以后每年我们都要办,让更多的人喜欢麦秆手艺,学习麦秆手艺。”李师傅点点头,握紧了他们的手:“好,我们每年都办。只要有你们在,麦秆手艺就永远不会消失。它会像合魂院的腊梅一样,每年冬天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那天晚上,晒谷场的麦秆灯笼都亮了起来,像一片星星的海洋。孩子们围着灯笼唱歌、跳舞,李师傅和顾伯、魏墨翁他们坐在一旁,喝着麦仁汤,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麦秆的清香、麦麸糖的甜香、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飘向了远方,也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合魂院的麦秆学堂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麦秆手艺传人。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麦秆手艺的老师,把手艺教给更多的人;有的孩子则开了自己的麦秆手工作坊,把麦秆作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李师傅虽然年纪大了,但他每天还是会去竹阁看看,看着孩子们学手艺的样子,心里就觉得踏实。
小木后来成了合魂院麦秆学堂的负责人,他继承了李师傅的手艺,也继承了他的用心。他在学堂里设立了“麦秆手艺博物馆”,收藏了李师傅的工具和作品,还有孩子们的优秀作品。阿枣则成了一名麦秆手艺设计师,她把麦秆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了很多新颖的麦秆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有一年春天,李师傅病重,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握着那把用了几十年的小剪刀。小木和阿枣守在他身边,给他讲麦秆学堂的近况,讲孩子们的新作品。李师傅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只要麦秆手艺能传下去,我就放心了。你们要记住,麦秆手艺不是死的,是活的,它要跟着时代走,跟着孩子们的心意走。”
李师傅去世后,孩子们把他葬在了合魂院的腊梅树下。每年春天,腊梅花开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编一束麦秆花,放在李师傅的墓前。他们知道,李师傅没有离开,他还在看着他们,看着麦秆学堂,看着麦秆手艺在合魂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合魂院的麦秆香味,一年比一年浓。它飘在竹阁的窗棂上,飘在晒谷场的麦堆里,飘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也飘在每一个喜欢麦秆手艺的人的心里。它像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诉说着合魂院的故事,诉说着麦秆手艺的传承,诉说着那些关于爱、关于坚持、关于希望的岁月。
作者“仔仔细细的简姑娘”推荐阅读《异世玄途:星图引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7D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