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盯着屏幕上那条144Hz的脉冲波形,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参数。三维频谱图缓缓旋转,系统界面渲染时钟与“越中商盟”地下机房的电力负载信号并列呈现,两条曲线在相位调制的细微转折处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78.6%的匹配度,不是复制,但绝非巧合。
他调出本地备份的日志文件,手动比对每一帧数据的生成时间戳。系统界面刷新时的微小延迟、信号上升沿的斜率、甚至背景噪音的分布模式,都被逐一拆解。对方没有照搬,而是模仿了一套逻辑框架,像是用不同材料重建了同一座桥梁。
“非原生,但知源。”他在频谱图边缘输入这行备注,时间显示00:43。
空气里没有风,也没有声音,只有显示器冷光映在他眼底。他知道,这套监控体系的背后,有人见过类似的东西,甚至可能接触过某种与系统同源的技术。这不是普通的商业间谍行为,而是一场有预谋的逆向推演。
他没有停歇,立即切换到“虚拟诱饵”程序的后台。这个伪装成他日常行为的自动化脚本,正按新设定的节奏发布朋友圈动态。上一条内容是:“有些信号,藏在刷新率里。”配图是一张模糊的倒影,隐约能辨认出系统界面的轮廓,像是从水面上拍摄的残影。
他锁定了“越中商盟”方向的数据回传节点,开始监控响应频率。
27分钟后,警报触发。
原本每小时一次的上传记录突然被打断,回传间隔缩短至27分钟,且IP地址发生跳转,经新加坡中转站短暂停留后重新接入。更关键的是,这次传输的数据量比平时高出三倍,像是有人在紧急调取信息。
“他们读得懂暗示。”他在日志中写下这句话,时间00:58。
这不是程序自动响应,而是具备语义理解能力的干预。对方不仅在收集数据,还在解读内容,甚至能从一句模糊的文案中嗅出威胁的气息。这意味着监控链中存在真人决策环节,而非单纯的自动化爬虫。
他靠向椅背,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稳定,毫无波动。他己经不再是那个靠系统签到赚钱的社畜,也不是被谣言围攻时只能被动回应的新人。现在的每一步,都在引导对方暴露更多。
他打开“反向监控计划”文档,光标停在空白处。
第一阶段目标己完成:确认“UNION”在本地的节点分布,并锁定其核心中继站。第二阶段也己启动:通过诱饵程序扰动行为模式,验证对方的响应机制。现在,是时候推进第三步——建立关联模型,找出这条线的另一端究竟是谁。
他调出第38章曾截获的一组加密转账记录。那笔资金通过离岸账户流转,最终流入周少宇家族控制的海外基金。当时他只当是普通洗钱操作,未作深挖。但现在,他重新提取其中的签名算法,与当前脉冲信号的调制方式进行对比。
双椭圆嵌套编码。
全球公开案例仅有三起。一起是某东欧黑客组织的暗网交易通道,另一起是南美某政要的秘密资金转移,而第三起,正是周少宇家族账户的加密协议。
两条看似无关的线索,在这一刻交汇。
他将“144Hz共鸣”“新加坡IP跳转”“语义响应”三项数据并列标注,命名为“非随机行为集群”。这不是巧合的集合,而是一个有组织、有层级、有技术储备的行动网络。他们不仅在监视他,还在学习他,预判他,甚至试图复刻系统的运作逻辑。
“旧敌未死,借壳重生。”
他在文档末尾加粗写下这句话,随即将其加密归档至“观察er档案”子目录,文件名设为“Echo_From_38”。读卡器插入保险柜夹层,数据同步完成后自动断开连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西贡河对岸,“越中商盟”的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地下二层的电力负载曲线仍在规律跳动,每晚三点十五分准时启动,持续五分钟左右。那台服务器仍在运转,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
但他知道,真正的战场不在那里。
而在数据流动的间隙,在信号编码的褶皱里,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脉冲中藏着的逻辑痕迹。对方以为自己是观察者,却没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次响应,都在为他绘制一张更完整的地图。
他回到电脑前,修改“虚拟诱饵”的发布频率:从每西十五分钟一次,调整为随机区间,30至50分钟不等。朋友圈内容也加入新的变量——一条关于“信号反射原理”的科普短文,附带一张雷达波形图,图中标注了多个隐藏频段。
他要让对方看到一个不断试探、不断调整的沈阳,一个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却又抓不住真相的猎物。
然后,他在文档最后一行补上一句:
“当他们以为我在逃,其实我在追。”
保存,关闭。
屏幕熄灭的瞬间,手机震动了一下。
不是系统提示,也不是叶青瓷的消息。
而是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只有八个字:
“你看到了不该看的。”
他盯着那行字,没有回复,也没有删除。
手指缓缓滑动,将短信移入加密文件夹,命名“UNION_01”。
然后,他重新打开“反向监控计划”,在“情报来源”一栏新增一条记录:
“目标开始主动接触。”
光标闪烁,像一只睁开的眼睛。
(http://www.220book.com/book/T9A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