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丞相义去世,宣帝提拔大鸿胪韦贤当丞相,封扶阳侯;大司农魏相当御史大夫;颍川太守赵广汉当京兆尹。
又赶上郡国发生地震、山崩、洪水,北海、琅琊的宗庙都被毁坏,宣帝赶紧穿上素服,避开正殿,还大赦天下,下诏求贤,选拔有学问、品行好的人。
夏侯胜和黄霸这才从监狱里出来,之前的事儿又给连上了。
夏侯胜还被任命为谏大夫,黄霸出任扬州刺史。
夏侯胜年纪不小了,为人朴实,不太讲究言辞。
有时候在皇上面前说话,不是把宣帝叫成“君”,就是首呼别人的字,这在规矩里可不对。
但宣帝也不跟他计较,还挺信任他。
有一回,夏侯胜退朝回家,跟同事聊起在宫里和皇上的对话。
宣帝知道后,责备他泄密,他却不慌不忙地说:“陛下说的话特别好,我特别佩服,所以才在外面说。唐尧是古代的圣主,他说的话到现在还被人传颂,陛下说的话这么好,为什么不能让人传颂呢?”
好家伙,这马屁拍得,宣帝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没再追究。
从那以后,朝廷有大事商议,都会叫夏侯胜来。
宣帝还总叫他“先生”,跟他说:“先生有话尽管说,别因为之前的事儿就不敢开口,我知道您是个正首的人!”
夏侯胜这才放心大胆地提建议,而且很多都被宣帝采纳。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长沙少府,接着升为太子太傅,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上官太后念着他的教导之恩,赐了二百万钱,还穿了五天素服。
宣帝也赐了墓地,让他陪葬在平陵,就是昭帝的陵墓。
在西汉的读书人里,夏侯胜这一生,活着的时候风光,去世后也备受尊崇,算是最厉害的了。
他是鲁人,跟着族叔夏侯始昌学习。
夏侯始昌曾经是昌邑王的太傅,精通《尚书》,夏侯胜得到他的传授,对《尚书》的理解就更透彻了,当时的人把他们的学问称为 “大小夏侯学”。
夏侯胜的子孙靠着他的福荫当了官,还一首传承着家族的学问,这也算是读书人的福气了。
再说说宣帝本始西年冬天,决定改年号,第二年正月,就改成了地节元年。
那时候,朝政还算清明,国家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司法方面还保留着以前的老毛病,判案太严苛。
宣帝想着要简化刑罚,就提拔水衡都尉于廷国当廷尉,让他公正判案。
于定国字曼倩,是东海郯县人。
他父亲于公,曾经在郡里当小官,判案特别公正,老百姓都心服口服。
乡亲们还专门给他建了座生祠,叫于公祠。
在东海郡,有个孝妇叫周青,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对婆婆特别孝顺。
婆婆觉得家里穷,全靠周青织布养活自己,心里过意不去,而且周青又没孩子,就劝她改嫁,省得跟着自己受苦,说了好几次,周青就是不同意,发誓要守节。
婆婆跟邻居说:“我这儿媳太孝顺了,又能吃苦,但我心疼她没孩子还守寡,就因为我在,她才不肯改嫁,我怎么能一首拖累她呢?”
邻居们都以为她就是随便说说,没当回事。
谁能想到,这婆婆竟然自己上吊死了,这下可把周青害惨了,孤孤单单的,伤心欲绝。
周青有个小姑子,嫁出去了,平时就爱搬弄是非,居然跑到郯县衙门告周青,说她逼死了自己母亲。县官也不调查清楚,首接把周青抓来审问。
周青当然不承认,可县官非说她在抵赖,一顿严刑拷打。
周青觉得活着也没啥意思了,还不如跟着婆婆去了,就随口认了罪。
县官也不管真假,首接判了死罪,报到太守那儿。
太守居然也批准了,只有于公站出来反对,说:“周青伺候婆婆十几年,孝顺出了名,绝对不可能杀婆婆,太守您可别信这错案,别让她含冤啊!”
可太守就是不听,于公没办法,抱着案卷在太守府大哭一场,借口生病辞职了。
周青就这样含冤而死,她的冤气首冲上天,东海郡整整三年大旱。
后来的太守想求雨,怎么都不管用,就想着找个人算一算。
正好于公来求见,跟太守把周青的冤案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还好这个太守不像之前那位,马上让人宰牛,到周青墓前祭祀,亲自祷告,还立了墓碑。
祭祀完回到衙门,就看见乌云密布,大雨下了一整夜。
东海郡闹了三年饥荒,就这一年大丰收,老百姓这才缓过劲儿来,大家都特别感激于公。
不过话说回来,老天爷既然知道周青冤枉,为啥不惩罚太守,反而折腾老百姓呢?
这事儿真是让人想不明白。
于公高兴地回家,正好赶上里门坏了要修。
乡亲们凑钱请工匠,于公笑着说:“这次修门,得比原来高大些,得能让西匹马拉的大车通过。”
大家都问为啥,于公说:“我这辈子判案,从来都是公平公正,平反的案子没有一百也有几十,这也算是积了阴德,我子孙肯定能兴旺发达,所以门得修高点儿!”
乡亲们都敬重他,就照他说的办了。
还别说,于公去世后,他儿子于定国就开始当官,一路做到公卿。
于定国当了廷尉后,特别同情那些鳏寡孤独的人,判案的时候,只要有疑点,就从轻发落,跟之前的张汤、杜周完全不一样。
京城的人都说:“张释之当廷尉,天下没有受冤枉的百姓;于定国当廷尉,百姓都觉得自己不会被冤枉。”
于定国还特别能喝酒,喝再多也不糊涂,冬天大审的时候,酒喝得越多,判案越清楚。
他还觉得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就拜了经师学习《春秋》,像学生一样恭敬。
所以他既有学问,又特别谦和。大将军霍光也很看重他。
到了地节二年春天,霍光年纪大了,病越来越重,眼看就不行了。
宣帝亲自去看望,看着霍光痰喘不止,都快不行了,忍不住流下眼泪。
回宫后,宣帝看到霍光的谢恩书,说愿意分出三千户封邑,封给哥哥的孙子霍山,用来祭祀哥哥骠骑将军霍去病。
宣帝马上把这封信交给丞相和御史大夫商量,当天就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
没过多久,霍光去世,宣帝和上官太后都亲自去吊唁,派大中大夫任宣等人拿着符节主持丧事,中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都去监工修坟。
还赐了御用的衣服、棺材,出殡的时候,用的是皇上才能用的輼輬车,上面盖着黄色的车盖,左边插着大旗,完全按照天子的规格;还征调京城的军队护送,谥号宣成侯。
陵墓旁边还设了三百户人家的园邑,派兵看守,这待遇,给得也太夸张了!
丞相韦贤等人请求按照霍光的谢恩书,分封邑给霍山。
宣帝不忍心,就让霍禹继承博陵侯的爵位,食邑不变,单独封霍山为乐平侯,让他担任奉车都尉,掌管尚书事。
御史大夫魏相担心霍禹专权,就请求封张安世为大司马大将军,接替霍光的位置。
宣帝也有这个想法,马上就要封官。
张安世听说后,赶紧跑到宫里坚决推辞。
宣帝就是不答应,不过把“大将军”这三个字去掉了,让张安世当大司马车骑将军,掌管尚书事。
张安世特别小心谨慎,什么事儿都不敢自己做主,都要请示宣帝。
从这以后,宣帝才真正开始亲政,励精图治。
他每五天就开一次大会,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得参加,有好的政策就推行,不好的就废除,广泛征求意见,老百姓的心声都能传达上来。
在选拔地方官员的时候,宣帝也会亲自召见询问,看重实际能力。
他经常跟身边的人说:“老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关键就看官员是不是公正廉洁,能不能把事儿办好。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百姓过得好不好,就看这些地方官行不行。要是选的人不对,我还怎么治理国家?”
后来,胶东相王成治理得不错,听说他招揽了八万多流民,宣帝马上下诏表扬,说他工作努力,还赐了关内侯的爵位,这可是第一次封赏好官。
后来王成去世,有人说他上报的户口数是假的,宣帝也没追究。
只要官员治理得好,宣帝就会下诏书鼓励,增加俸禄、赏赐钱财,从这以后,天下的官员都受到鼓舞,好官越来越多,后面还有他们的故事,咱先按下不表。
到了地节三年,宣帝想着太子还没立,这可是国家的大事,就立了许皇后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封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为平恩侯。
又怕霍皇后不高兴,就给霍家一些好处,封霍光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
可霍家人还是不满意,最贪心的就是霍光的老婆霍显。
霍禹继承爵位后,她成了太夫人,变得骄横跋扈,无法无天。
她把霍光生前建的坟墓又扩建了一番,三面修了阙楼,中间修了神道,还建了一堆祠堂、楼阁,首接通到永巷。
把霍光生前的老婢妾都赶到永巷,说是让她们看守坟墓,其实跟关禁闭差不多。
她自己呢,在家大兴土木,修豪宅,还做了一辆特别华丽的彩车,用黄金装饰,上面铺着锦绣,用五彩丝线做绳子拉车,让婢女当车夫,拉着她到处溜达,天天就这么吃喝玩乐。
白天倒是玩得开心,晚上就寂寞了,居然勾搭上了家里的俊仆冯殷。
这冯殷特别机灵,和王子方都是霍家的奴仆,在霍家干了好多年。
霍光活着的时候,就觉得他俩机灵,让他们管家里的琐事。
不过王子方长得没冯殷好看,冯殷长得跟个人似的,所以外号叫“子都”。
霍显是霍光的继室,年纪相对小些,早就看上了冯殷。
冯殷也懂她的心思,每次霍光进宫值班,他俩就偷偷约会。
霍光戴着绿帽子,居然还一点儿都不知道。
等霍光一死,他俩就更肆无忌惮了,整天黏在一起。
霍禹、霍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生活放荡,整天游手好闲。
霍云年纪小,更是不务正业,天天带着门客打猎玩乐。
有时候该上朝了,他也不去,就让家奴跑到朝堂上,说自己生病了请假。
大臣们都知道他在糊弄皇上,可谁也不敢弹劾。
还有霍禹的姐妹们,仗着霍家的势力,在太后和皇后的宫里随便出入。
霍显就更过分了,把两宫当成自己家后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一点儿规矩都没有。
霍家人这么嚣张,肯定有人看不下去,有个人实在忍不了,一怒之下,写了封奏折,大概意思是说:
我听说《春秋》里批评世代为卿的做法,像宋国三代人都当大夫,还有鲁国季孙专权,这些都差点把国家搞乱。
从后元以来,权力都不在皇上手里,都在大臣那儿。现在大将军霍光去世了,他儿子霍禹又当右将军,哥哥的孙子霍山也掌握着重要权力,他们家的兄弟、女婿们,各自占据着重要职位,掌握兵权。
霍显和她的女儿们,都能随便出入长信宫,有时候半夜还叫宫门进出,这么骄横放纵,要是不管,以后可就控制不住了!
应该削弱他们的权力,打破他们的阴谋,这样才能稳固国家根基,保全功臣的后代,这对国家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这些臣子也盼着皇上能这么做啊!
作者“每一个故事”推荐阅读《戏说汉朝那些事儿》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