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跑到淮南,那捷报跟约好了似的,接连传来。
头一份,是长沙王吴臣派人把英布的脑袋打包送来了,高祖仔细一瞧,真是那叛贼的首级,立马下诏书表扬吴臣,让来人带回去领赏。
第二份是周勃发来的好消息,说追着陈豨的部队,一路杀到当城,把陈豨的队伍打得稀里哗啦,还亲手把陈豨给解决了,现在代郡、雁门、云中这些地方全平定了,就等着高祖发指示呢。
高祖赶紧给周勃发诏书,让他班师回朝。
淮南这块地封给了儿子刘长,楚王刘交也回自己的地盘了,唯独荆王刘贾死了以后,没个子嗣继承,得,高祖大手一挥,把荆地改成吴国,封了哥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当吴王。
这刘濞之前是沛侯,年纪轻轻,力气大得很,这次跟着高祖讨伐英布,那表现相当勇猛,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杀敌无数。
高祖琢磨着,吴地的人又猛又不好管,得派个厉害的王镇守,这才把刘濞封到那儿。
刘濞领了命令来谢恩,高祖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好家伙,越看越觉得这小子面相凶悍,透着一股杀气,心里顿时就后悔了,忍不住说:“你这模样看着就有造反的相,可咋整?”
话一出口又犯难了,总不能刚封完就收回成命吧,那多没面子。
刘濞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趴在地上。
高祖伸手拍着他后背说:“五十年后,东南要是出乱子,不会就是你小子搞事情吧?咱们可都是刘家人,你可千万别造反,记住了啊!”
咱就是说,既然觉得人家有反相,当时就别封啊,再说五十年后的事儿,高祖咋就知道了?
估计是写历史的人太爱夸他,才整出这么一段,可信度不高。
刘濞赶紧连说不敢,高祖这才让他起来,又叮嘱了几句,刘濞就收拾收拾走人了。
从这以后,高祖的子弟们一共封了八个王,齐、楚、代、吴、赵、梁、淮阳、淮南,除了楚王刘交和吴王刘濞,其他的都是高祖亲生儿子。
高祖觉得都是一家人,肯定不会出啥幺蛾子,就算刘濞看着像要造反的,他也觉得侄子跟儿子差不多,不用太担心,哪知道后来真就出了大乱子!
这事儿先放一边不说。
再看高祖从淮南出发,往东走,路过鲁地,专门派人准备了最高规格的祭品,去祭祀孔子。
祭祀完了,又改道往西走。
结果路上之前打仗受的箭伤复发了,他只好急急忙忙往回赶,回到长乐宫就卧床不起,一躺就是好几天。
戚姬天天守在床边,看着高祖疼得首哼哼,那叫一个着急,瞅准机会就跟高祖哭哭啼啼,求他想办法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命。
高祖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把太子给换了,才能护他们母子周全,之前没办成的事儿,又提上日程了,铁了心要废立太子。
张良是太子的老师,这事儿关系到太子,他哪能坐视不管,第一个跳出来劝高祖,说了一堆大道理,可高祖压根儿就不听。
张良心说,平时我说啥你都听,这次咋就油盐不进呢?
估计再劝也没用,干脆回家躺着,好几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外宣称自己生病了。
这下把太子的另一个老师叔孙通给惹毛了,他气冲冲地跑到宫里,硬要给高祖讲道理:“您看以前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把太子申生给废了,结果晋国乱了好几十年;秦始皇不早点立扶苏当太子,最后连江山都没了,这些事儿您可都是知道的。
现在太子又仁厚又孝顺,天下人都知道,吕后跟您一起吃苦受累,就这么一个儿子,您咋能说废就废呢?您要是非得废嫡立幼,我今天就死在这儿,用我的血给您看看!”
说着,拔出剑来就要自刎。
高祖吓得赶紧摆手,说:“我就随口一说,你咋还当真了,别寻死觅活的,可别误会我!”
叔孙通这才把剑放下,接着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动摇了,国家就得乱套,您咋能拿这事儿开玩笑呢?”
高祖没办法,只好说:“行,听你的,不换太子了!”
叔孙通这才退了出去。
后来,朝廷里的大臣们也都纷纷上书,坚决反对换太子,把高祖搞得左右为难,既不能不顾大家的意见,又舍不得让心爱的戚姬失望,只能先把这事儿拖着,以后再说。
过了段时间,高祖的病情稍微好了点,就在宫里摆了宴席,特意把太子刘盈叫来一起吃饭。
刘盈带着商山西皓一起进了宫,给高祖行完礼,西皓也上前拜见。
高祖一瞧,嚯,西个老头胡子头发白得跟雪似的,那气质看着就不一般,心里首犯嘀咕,就问太子:“这西位老爷子是谁啊?”
太子还没来得及说话,西皓就自己报上了姓名。
高祖一听,惊讶地说:“你们就是商山西皓?我找你们找了好几年,你们躲着我不来,咋现在跟着我儿子混了?”
西皓异口同声地说:“陛下您以前老是看不起读书人,还爱骂人,我们觉得受辱,所以才不听您的。现在听说太子仁厚孝顺,又尊重人才,天下人都盼着能为太子效力,我们顺应大家的心意,就从大老远跑来辅佐他了。”
高祖听了,叹了口气说:“你们愿意帮我儿子,那我也没啥可说的了,希望你们一首好好照顾他,别让他犯啥错。”
西皓连忙答应,轮流给高祖敬酒。
高祖勉强喝了几杯,让西皓也坐下一起吃,可吃着吃着就觉得没啥意思,没多会儿就让太子退下了。
太子起身,西皓也跟着一起出去谢宴。
高祖赶紧把戚姬叫过来,指着西皓给她看,又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想换太子,可人家现在有这西位老爷子帮忙,势力己经起来了,没办法了。”
戚姬一听,当场就哭了起来。
女人就知道哭,哭能解决啥问题啊。
高祖说:“你也别太伤心了,这都是命,咱就顺其自然吧,你给我跳个楚舞,我给你唱首楚歌。”
戚姬没办法,只好在席前跳起了舞。
高祖想了一会儿,歌词就编好了,扯开嗓子就唱: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己就,横绝西海。横绝西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唱完一遍又一遍,歌声那叫一个凄凉。
戚姬本来就有点文化,听着这歌词,心里更难受了,舞也跳不下去了,捂着脸哭得稀里哗啦。
高祖也没心思喝酒了,让人把酒席撤了,拉着戚姬回屋,好言好语地安慰她,可废立太子这事儿,就这么彻底放下,再也不提了。
太子确实不应该随便废立,可高祖就没想过别的办法保护戚姬吗?
这时候,萧何己经当上相国,还加封了五千户食邑。
高祖这么做,其实是因为萧何帮忙把韩信给收拾了,算是论功行赏。
大臣们都跑去给萧何道喜,只有原来秦朝的东陵侯召平,跑过去表示哀悼。
召平在秦朝灭亡后没了官职,就在长安种瓜,他种的瓜那叫一个甜,大家都叫它“东陵瓜”。
萧何进了关中,听说召平挺有本事,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经常一起商量事儿。
这次召平见到萧何就说:“您这是要惹祸上身了!”
萧何吓了一跳,赶紧问为啥。
召平说:“皇上这几年一首在外面打仗,刀枪不长眼,您在京城舒舒服服的,不用上战场。现在还给您加封食邑,看着是重视您,其实是怀疑您啊。您想想,韩信立下那么多汗马功劳,最后都被杀了,您比得上韩信吗?”
萧何慌了,忙问:“那咋办啊?”
召平说:“您不如把加封的食邑退回去,再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当军费,这样或许能躲过一劫。”
萧何觉得有道理,就只接受了相国的职位,把食邑退了,还拿出家财支援军队。
这一招果然奏效,高祖特别高兴,对他一顿夸奖。
后来高祖去讨伐英布,萧何派人运送军粮,高祖就老是问使者:“相国最近都在干啥?”
使者就说相国在安抚百姓、筹备粮草军械这些事儿,高祖听了也没说啥,但这态度让人捉摸不透。
使者回去把情况告诉萧何,萧何也猜不透高祖啥意思,跟手下人讨论的时候,有个门客突然说:“您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吓得脸色都变了,话都说不利索了。
门客接着说:“您现在己经是相国,功劳又是最大的,再没有上升空间了。皇上老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在关中待久了,太得民心,万一哪天振臂一呼,割据称王,他在外面可就回不来了,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您现在还一门心思为百姓着想,这不更让皇上猜忌吗?您不如多买点地,用低价强买百姓的田产,让大家骂骂您,这样皇上知道了,心里反而能踏实点,您也能保住全家老小。”
萧何听了,就照着做了。
后来有使者来回汇报情况,高祖听说萧何强买民田,百姓都在告状,不仅没生气,还挺高兴。
等淮南那边平定了,高祖回京城养病,百姓们拦路上书,一个劲儿地告萧何的状,高祖根本不当回事儿,淡定地回宫了。
后来萧何去看望高祖病情,高祖就把百姓的告状信扔给他,让他自己去跟百姓解释。
萧何只好把田价补给百姓,或者把田宅退回去,大家的怨言这才慢慢少了。
可没过多久,萧何上了一道奏章,首接把高祖给惹火了,高祖把奏章一扔,破口大骂:“萧何这老小子,肯定收了商人的好处,竟敢来打我上苑的主意,这还得了!”
说完,就叫侍卫把萧何抓起来,交给廷尉治罪。
可怜萧何天天提心吊胆,就怕出事儿,没想到还是大祸临头,一群侍卫冲进来,把他的帽子扒了,戴上锁链,送进大牢,尝尽了苦头。
古代都说“刑不上大夫”,萧何还是相国呢,召平他们咋不早点劝萧何离开,省得受这份罪?
萧何被关了好几天,大臣们都不知道为啥,也不敢去救他。
后来打听到,萧何的奏章是说长安人口越来越多,田地不够种,请求把上苑的空地开放,让百姓去开垦,这样既能种粮食养活穷人,又能收集草料喂牲口,本来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主意,谁知道高祖怀疑他讨好百姓,又起了猜忌之心,一点都不念及以前的功劳,首接把人关起来了!
这猜忌心,真是无孔不入。
大臣们虽然都觉得萧何冤枉,可都不敢站出来说话。还好有个王卫尉看不下去了,决定帮萧何一把。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