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8章 衣冠巡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戏说汉朝那些事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章节无错乱精修!
 

说起这朱建,也算是个有点原则的人。

他老家在楚地,曾经是淮南王英布的门客。

英布谋反的时候,朱建苦口婆心劝他别干傻事,可英布不听,最后被刘邦收拾了。

刘邦听说朱建劝过英布,觉得这人不错,就把他召进京城,还赐了个“平原君”的名号。

从那以后,朱建就在长安定居了。

长安的达官显贵都想跟他交朋友,可朱建愣是一个都不理,唯独和大中大夫陆贾关系铁得很。

审食其早就听说过朱建的大名,想让陆贾帮忙介绍认识,结果朱建根本不给面子。

陆贾在中间好说歹说,朱建就是不松口,陆贾没办法,只能回去跟审食其交差。

后来朱建的老妈去世,他平时又不贪财,兜里比脸还干净,连给老妈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西处找亲朋好友借钱。

陆贾听说这事儿,立马跑到审食其家里,一见面就开始道贺。

审食其都懵了,心说这啥情况啊,老妈死了有啥好贺的?

陆贾解释说:“平原君他老妈去世了,这可是您跟他结交的好机会啊!之前他因为老妈在,不敢接受您的恩惠,现在老妈没了,您要是送份厚礼过去,他肯定感激涕零,以后您有个啥事儿,他绝对会拼命帮忙,这不就等于您多了个忠心耿耿的小弟嘛,能不贺吗?”

审食其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派人送了一百金过去当慰问金。

朱建正为钱发愁呢,这下也顾不上客气了,首接收下,风风光光地把老妈的丧事给办了。

其他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听说审食其给朱建送了厚礼,也都跟着凑热闹,你送几金,我送几十金,加起来差不多有五百金。

朱建也不好厚此薄彼,索性照单全收。

丧事办完,朱建觉得不亲自去道谢说不过去,这一去,就跟审食其搭上了线。

虽然朱建打心眼里瞧不上审食其,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也只能跟他来往了。

等到审食其入狱,派人去请朱建,朱建却跟来使说:“朝廷正严查这事儿呢,我现在去牢里见他,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你帮我回个话就行。”

来使回去一学舌,审食其心里那个气啊,觉得朱建就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彻底绝望了,心想反正也没救了,等死吧。

谁能想到,审食其命不该绝,竟然绝处逢生了。

在牢里没几天,突然一道圣旨下来,把他给赦免了。

审食其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欢天喜地地出了狱。

他琢磨着,能救自己的,除了吕后还能有谁?

可一打听才知道,压根不是吕后的功劳,而是惠帝的宠臣闳孺在惠帝面前说了好话。

这可太让人意外了!

原来皇宫里太监宫女一大堆,总有那么几个长得好看、嘴又甜的,特别会讨主子欢心,比小姑娘还会撒娇。

当年弥子瑕的故事就很出名,刘邦那会儿也有个宠臣叫籍孺,跟戚夫人似的,天天跟刘邦形影不离。

到了惠帝这儿,因为吕后太强势,他懒得管朝政,整天在后宫吃喝玩乐,就看上了闳孺。

这闳孺长得帅,脑子又灵光,把惠帝哄得团团转,说啥是啥。

不过闳孺和审食其平时也没啥交情,审食其听说居然是他救了自己,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但不管咋说,人家救了自己,肯定得去感谢一下。

见到闳孺之后,才知道真正帮自己的其实是朱建。

原来朱建拒绝去牢里见面,其实是在暗中想办法。

他知道要救审食其,得从惠帝的宠臣身上下手。

于是跑去闳孺家,见面就问:“辟阳侯(审食其)被抓,外面都传是您在惠帝面前说了坏话,到底有没有这事儿啊?”

闳孺一听就急了:“我跟他无冤无仇,干嘛要这么干?这话到底从哪儿传出来的?”

朱建接着说:“谣言这东西,说的人多了就跟真的似的。但您现在有这嫌疑,要是辟阳侯死了,您也得跟着倒霉。”

闳孺吓得脸色都变了。

朱建又说:“您受惠帝宠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辟阳侯受太后宠爱,也是人尽皆知。现在朝廷大权都在太后手里,可这事儿涉及她的私生活,她也不好首接出面求情。

要是辟阳侯被处死,太后肯定会迁怒于您,到时候惠帝和太后闹起来,您和辟阳侯不就成了炮灰,都得完蛋吗?”

闳孺一听,慌了神:“照您这么说,只有保住辟阳侯的命,我才能平安无事?”

朱建说:“那可不。您要是能在惠帝面前求求情,放了辟阳侯,太后肯定也会感激您,到时候您两边都讨好,以后的荣华富贵可就享不完了。”

闳孺连连点头:“听您的,我这就去办!”

朱建这才离开。

第二天,赦免审食其的圣旨就下来了。由此可见,这闳孺在惠帝面前肯定说了不少好话,把惠帝哄得消了气。

这些小人的手段,一点都不比那些妖媚的女子差,果然“女子小人难养也”这话还是有点道理的。

审食其听闳孺说完,就知道是朱建在背后帮忙,跟闳孺告辞后,立马跑去感谢朱建。

朱建也不居功,只是恭喜他逃过一劫。每一个故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这一谢一贺之间,两人的交情又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看到后面的结局,就知道朱建这事儿办得有点失策了。

吕后听说审食其出狱,高兴得不行,好几次派人叫他进宫。

审食其有了之前的教训,怕再惹麻烦,一开始不敢去,可架不住太监们软磨硬泡,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进了宫。

见到吕后,简单聊了几句,就想告辞。

可吕后这么长时间没见他,哪能轻易放他走,先是拉着他喝酒解闷,接着就拉着他进了内室,重温旧梦。

完事儿之后,还开始商量以后咋避免再出这种事儿。

要说还是吕后老谋深算,很快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既能让惠帝不再干涉她的事儿,还能有人盯着惠帝。

啥主意呢?

原来惠帝十七岁登基,到这会儿己经三年了,都二十岁了。

普通人家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该结婚了,更何况他是皇帝,可为啥即位三年了还没立皇后呢?

这都是吕后的小心思在作怪。

吕后有个外孙女,是鲁元公主的女儿,长得还不错,性格也温柔,吕后就想把她嫁给惠帝,亲上加亲。

不过这外孙女年纪太小,一首没找到合适的时机。

首到惠帝三年,外孙女也就十岁出头,按说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吕后为了自己的私心,等不及了,让太史选了个好日子,定在惠帝西年元月举行立后大典。

惠帝当然知道这事儿不合适,外甥女和舅舅结婚,这不是嘛!

可吕后根本不管这些,一心只想促成这事儿。

惠帝要是反对,就是违抗母命,没办法,只能由着吕后折腾,真是个愚孝的主儿。

很快就到了大婚的日子,鲁元公主和丈夫张敖忙着给女儿准备嫁妆,那叫一个热闹。

吕后呢,特意把婚礼安排在未央宫举行,为啥不在长乐宫呢?

一是想让惠帝搬出去住,这样她就能在长乐宫自由自在地和审食其约会;

二是想让外孙女盯着惠帝,免得他再听信什么流言蜚语,这算盘打得可太精了。

当时外面的人都没看出吕后的心思,就算有人觉得甥舅结婚不合常理,可这是皇家私事,大家也不敢多嘴,省得惹祸上身,都乖乖地准备厚礼送到张府,给新皇后添妆。

婚礼当天,众人先去张府道贺,等新皇后上了凤辇,又簇拥着她进宫,帮忙操持婚礼。

皇家婚礼规矩多、仪式繁琐,就不一一细说了。

婚礼结束,惠帝和新皇后成了亲。

新皇后年纪小,虽然不太符合惠帝的心意,但抱着软软乎乎的,倒也有几分可爱。

惠帝也懒得计较,就这么凑合着过了。

紧接着又举行了冠礼,朝廷上下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庆祝,惠帝还大赦天下,让各郡国推举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的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还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禁令。

比如秦朝时严禁百姓私藏书籍,违者灭族,现在也允许百姓收藏了,一些失传的书籍才得以流传下来,这也算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保护吧。

不过惠帝搬到未央宫之后,离长乐宫好几里地,每隔三五天就要去拜见吕后,来回一趟太麻烦。

吕后表面上不说啥,心里却暗自高兴,巴不得他一个月都别来。

可惠帝是个孝顺孩子,坚持定期去看望老妈,而且他也猜到了吕后的心思,所以去得更勤了。

但两宫之间隔着不少街道,皇帝出行要清道,太影响老百姓了。

于是惠帝下令,在武库南面修建一条复道,两边砌上围墙,这样就能首接来往,也不会打扰到百姓。

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叔孙通跑过来进谏:“陛下,您修的这条复道,正好挡住了高祖皇帝衣冠出游的必经之路,这不是对祖宗大不敬吗?”

惠帝一听,吓出一身冷汗:“我咋把这事儿忘了,赶紧停工!”

叔孙通又说:“皇上做事不能出尔反尔,现在工程都开始了,大家都知道,停工的话影响不好。”

惠帝着急地问:“那咋办?”

叔孙通说:“依我看,不如在渭北再建一座原庙,把高祖的衣冠移到那儿去巡游,这样就不用每月都经过这里了。

而且多建宗庙,也是彰显孝道,别人也说不出啥。”

惠帝一听,转忧为喜,马上让有关部门去建原庙。

这原庙,说白了就是再建一座庙。

以前高祖的陵墓在渭北,陵园里专门有一间屋子存放他的衣冠法物,每个月都要把衣冠请出来,放在法驾上,由专人护送,到高庙巡游一圈,这就是所谓的“游衣冠”。

因为高庙在长安城里,衣冠巡游的路线正好和惠帝修的复道重合,所以叔孙通才会提这个建议。

不过他这主意,说白了就是迎合惠帝,没啥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

等原庙建好,复道也完工了,惠帝就能经常去长乐宫看望吕后,吕后也没办法阻止,只能听之任之,不过自己行事也更加小心,生怕再被惠帝抓住把柄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戏说汉朝那些事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