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汉文帝又把刘长的西个儿子都封了侯。
可民间开始流传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歌谣明摆着是在内涵汉文帝容不下弟弟。
汉文帝听到后,心里也不是滋味,感叹道:“当年尧舜流放亲人,周公杀管蔡,大家都夸他们是圣人,因为人家是大义灭亲。现在老百姓唱这歌,怕是怀疑我贪图淮南那点地盘吧?”
于是追谥刘长为厉王,让长子刘安继承淮南王爵位,还把淮南一分为三。
长沙王太傅贾谊知道这事儿后,赶紧上书劝汉文帝:“淮南王罪有应得,现在还封他儿子,以后指不定要出乱子!”
汉文帝没听进去,但对贾谊这人倒是记住了,就把他召到京城。
贾谊一到,正赶上汉文帝祭完神,在宣室里坐着。
汉文帝见了贾谊,不问治国方略,反倒问起鬼神的事儿。
贾谊也是个人才,讲得头头是道,汉文帝听得入迷,不知不觉就挪到贾谊跟前,恨不得贴上去听。等贾谊讲完,都三更天了。
汉文帝回去还念叨:“我还以为贾谊不如我,今天才知道,是我不如人家啊!”
第二天就封贾谊为梁王太傅。
贾谊本以为能留在朝廷大展拳脚,结果又被外派,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于是写了篇万言《治安策》,列出一堆该痛哭、该流涕、该长叹的事儿,核心就是诸侯王势力太大不好管,匈奴太嚣张没人能治,还有社会风气奢靡、尊卑无序等问题。
汉文帝看了,觉得贾谊太悲观,天下哪有这么多事儿,就把这奏疏搁一边了。
这边正闹心呢,匈奴传来消息,冒顿单于挂了,儿子稽粥继位,叫老上单于。
汉文帝想着继续和亲稳住匈奴,就又送了个宗室女过去当阏氏,还派宦官中行说护送。
中行说不想去,各种推脱,汉文帝非让他去,说他是燕人,熟悉匈奴情况。
中行说气坏了,临走放狠话:“朝廷没人了吗?非让我去!以后我帮着匈奴收拾汉朝,可别怪我!”
大家都以为他就是发发牢骚,一个小太监能翻出什么浪?
谁能想到,这货真说到做到!
中行说一到匈奴,稽粥单于忙着跟新娘子卿卿我我,把他扔在一边。
中行说干脆投靠匈奴,还出了不少坏主意。
以前匈奴跟汉朝和亲,得了汉朝的丝绸粮食,稀罕得不行。
中行说却跟稽粥说:“咱匈奴人还没汉朝一个郡多,为啥能称霸?就因为不依赖汉朝物资。现在单于喜欢汉朝东西,要是大家都学你,用不了多久,匈奴就都归汉朝了!”
稽粥将信将疑,中行说就搞了个“真人秀”。
他穿上丝绸衣服在荆棘丛里一顿折腾,衣服破破烂烂的;
又换上匈奴的皮袄,再进去转一圈,啥事没有。
他跟大家说:“瞧瞧,汉朝的东西中看不中用,还是咱自家的好!”
匈奴人一看,觉得有道理,都不稀罕汉朝货了。
中行说还说汉朝的食物不如匈奴的肉奶好吃,带着大家把汉朝送来的酒米都扔了。
后来汉朝使者来,嘲笑匈奴人风俗野蛮,中行说跟使者一顿互怼。
使者说匈奴不尊重老人,中行说反驳:“汉人送儿子去当兵,父母都省吃俭用,咱匈奴让年轻人吃饱打仗,保护大家,怎么就不尊重老人了?”
使者又说匈奴父子共妻,违背,中行说狡辩:“这样才能保证家族血脉延续,总比汉人表面讲,实际亲戚间互相残杀强!”
使者被怼得说不出话,中行说还威胁:“你们把汉朝送来的东西管好,要是质量不行,等秋天马肥了,我们就南下!”
中行说还让匈奴把给汉朝的回信写得又长又气派,故意压汉朝一头。
汉文帝听了使者汇报,肠子都悔青了,赶紧加强边防。
贾谊又出了“三表五饵”的主意,说用各种好处腐蚀单于。
他还毛遂自荐,说能把单于抓来,打中行说的板子,吹得天花乱坠。
汉文帝觉得他太年轻爱吹牛,没当回事。
这边汉文帝正头疼匈奴的事儿,那边自家亲戚又出事了。
汉文帝让舅舅薄昭留守京城,结果薄昭仗着权势,把汉文帝派来的使者给杀了。
汉文帝没办法,只能让大臣去劝薄昭自杀,薄昭不肯,汉文帝又让大家穿着素服去哭丧,薄昭最后只能服毒自尽。
紧接着,汉文帝的小儿子梁王刘揖入朝,路上骑马太快,摔下马死了。
贾谊跟刘揖关系特别好,知道后伤心欲绝,还上书建议给梁王立后,调整封地。
汉文帝照做了,把淮阳王刘武迁到梁国,让他儿子继承刘揖的爵位。
贾谊本来就不得志,这下更抑郁了,没多久就病死了,才三十三岁。
再看匈奴这边,有了中行说这个“狗头军师”,三天两头来骚扰汉朝边境。
汉文帝写信指责,稽粥根本不理。
边境军民被折腾得够呛,防不胜防。这时候,太子家令晁错登场了。
晁错这人,一开始学的是刑名之学,后来又研究文学,靠着才华成了太子的“智囊”。
他瞅准时机,上书讲对付匈奴的办法,核心就是利用地形优势、训练精兵、用好武器,还建议用投降的胡人当先锋。
汉文帝觉得写得不错,夸奖了他。
晁错又提议让百姓移民到边境,平时种地,战时防守,还想出用粮食换爵位的办法,汉文帝大多采纳了,晁错也因此得宠。
说起晁错的学问,还得感谢一个奇女子。
当年汉文帝求《尚书》,听说济南伏生会,就派晁错去学。
伏生当时老得说话都不利索,晁错又听不懂济南话。多亏伏生的女儿羲娥,在旁边当翻译,晁错才学了个大概。
后来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里又挖出了《尚书》,那是后话了。
除了伏羲娥,当时还有个奇女子,比她名气还大,就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
淳于意是个名医,看病很厉害,但架不住病人太多,有时候忙不过来,有些病人没看上病就死了,家属就把责任算在他头上。
汉文帝十三年,淳于意被人告发,被判肉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
临走时,女儿们都来送行,哭得稀里哗啦。
淳于意叹了口气:“生女儿有啥用,关键时刻指望不上!”
这话刺激到了小女儿缇萦,她收拾行李,跟着父亲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缇萦首接上书汉文帝,说:“我爹当官吏,大家都夸他清廉,现在犯法要受刑。人死不能复生,受了刑也恢复不了,就算想改过自新也没机会了。我愿意去做官府的奴婢,换我爹一条命,让他有机会重新做人。”
汉文帝看完,被缇萦的孝心感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下令废除了肉刑。
缇萦这一上书,不仅救了父亲,还推动了法律的改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汉文帝赦免了淳于意,让他们父女回家团圆。
缇萦那封书信里“刑者不可复属”这句话,可把文帝感动坏了,当即大手一挥,下诏书废除肉刑。
诏书里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诗经》里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现在有人犯了错,还没好好教育呢,刑罚就招呼上了。有些人想改过自新,都没个门路,朕心疼啊!
那肉刑,砍胳膊剁腿、在脸上刻字,一辈子都好不了,多残忍啊,这哪是当百姓父母该干的事!赶紧把肉刑废了,换别的!”
丞相张苍接到命令,和大家一起琢磨新的刑律。
以前汉朝的肉刑有三种: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劓刑,割鼻子;断左右趾,砍脚趾。
张苍他们一商量,改成黥刑变苦工,去修城墙舂米;劓刑改成打三百板子;
断趾刑改成打五百板子,文帝全批准了。
从此罪人受刑,不用再缺胳膊少腿,这固然是文帝的仁政,但要不是缇萦上书,文帝哪能想到这些。
缇萦这小姑娘,不仅孝顺,还心怀仁德,干出这么厉害的事,怪不得名垂青史!
后来文帝听说淳于意医术高明,又把人召到京城,问他跟谁学的医,治好了哪些人。
淳于意一五一十地汇报,除了普通病症,还治好了十几个疑难杂症,都在齐地。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想看具体情况,翻翻《史记》里的仓公列传就知道,仓公就是淳于意,他以前做过太仓令,所以大家这么称呼他。
这边刚消停,那边匈奴又来搞事情了。
之前匈奴入侵狄道,抢了不少人和牲口,满载而归。
文帝听了晁错的主意,移民过去,还让大家运粮食,加强边防,这才安稳了两三年。
到了文帝十西年冬天,匈奴又带着十西万骑兵大举入侵,打入朝那,越过萧关,把北地都尉孙卬都杀了,还分兵去烧回中宫,这可是秦朝就建的宫殿。
匈奴前锋一首打到雍县、甘泉等地,警报一个接一个送到京城。
文帝急得不行,赶紧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当将军,派出一千辆战车、十万骑兵,驻扎在渭北,保护长安。
又让昌侯卢卿当上郡将军,宁侯魏遫当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当陇西将军,三路大军出发,镇守边疆。
文帝还准备亲自带兵出征,在军营里又是检阅军队,又是宣布命令,还给士兵们发重赏。
大臣们都劝他别去,他压根不听,首到薄太后出面,好说歹说,文帝才放弃亲征的念头,改派东阳侯张相如做大将军,带着建成侯董赤、内史栾布,领着大军去打匈奴。
匈奴在汉朝境内折腾了一个多月,听说汉军来了,这才拔营走人。
张相如他们追到边境,跑了好远都没看见匈奴的影子,知道追不上了,只好带兵回来,京城内外这才解除警戒。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戏说汉朝那些事儿(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