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进了太后的宫殿,给太后和景帝行完礼。
景帝马上任命他为将军,让他带兵去救齐国。
窦婴却连连摆手:“陛下,我这人能力不行,最近还生病了,您还是另找高人吧!”
景帝一听就知道,窦婴这是还记着以前的仇呢,不想出力,好说歹说劝了半天,窦婴还是不答应。
景帝脸一沉,严肃地说:“国家都快完蛋了,你作为皇亲国戚,难道要当吃瓜群众吗?”
窦婴一看景帝急眼了,再偷偷瞄一眼太后,发现太后脸上也有点不好意思,知道不能再作了,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景帝马上封窦婴为大将军,还赏赐了一千斤黄金。
窦婴也不含糊,说齐国得救,赵国也得打,顺便推荐了栾布和郦寄,让他们分别统兵。
景帝一听,行,就这么办!
窦婴领命后,在京城先搭了个临时指挥部,把皇帝赏的一千斤黄金往走廊上一放,然后召集将士分配任务,需要用钱首接去走廊拿。
没几天,黄金就分光了,但窦婴自己一毛钱没拿,底下的将士感动得稀里哗啦,干活儿贼卖力。
窦婴正忙着准备出发去荥阳,没想到老朋友袁盎大晚上来敲门。
窦婴赶紧把人请进来,两人就开始聊起了时事。
袁盎一开口就放大招:“七国造反,都是吴王挑的头,而吴王造反,全是晁错给逼的!陛下只要听我的,保准能平乱!”
窦婴之前和晁错就不对付,听袁盎这么一说,瞬间感觉找到了“战友”,一拍即合,当晚就留袁盎在指挥部住下,说要把这事儿奏明皇帝。
袁盎心里乐开了花:“晁错啊晁错,看你这次还怎么嚣张!”
原来袁盎和晁错那可是死对头,在朝廷上都不一起聊天。
晁错当上御史大夫后,说袁盎收了吴王的好处,害得袁盎被罢官成了平民。
现在吴楚造反,晁错又想旧事重提,弄死袁盎,要不是有人求情,袁盎早就凉了。
所以袁盎这次来找窦婴,就是想借他的力,趁机搞垮晁错。
景帝听说袁盎有 “锦囊妙计”,立马召见。
袁盎进去一看,好家伙,晁错也在,心里警铃大作。
景帝问:“吴楚造反,这事儿咋整?”
袁盎淡定地说:“陛下别慌,小场面!”
景帝可不傻:“吴王靠着山里的铜矿铸钱,靠着海边煮盐,招揽了一堆豪杰,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敢造反,要是没点把握,能轻易动手?你咋能说不担心呢?”
袁盎又忽悠道:“吴王就靠着铜和盐,哪有什么真豪杰,不过是纠集了一群小混混、亡命之徒,乌合之众罢了,根本不足为惧!”
正说着,晁错进来汇报军饷的事儿,一时半会儿走不了,只能在旁边干听着。
听袁盎说了几句,晁错就不耐烦了,插嘴道:“袁盎说得对,陛下准备好粮草就行!”
可景帝这会儿一门心思只想听袁盎的计策,追着问到底有啥办法。
袁盎贼兮兮地说:“我这计策得保密,不能让别人听见。”
景帝就让旁边的人都退下,可晁错愣是不走。
袁盎急得不行,又对景帝说:“陛下,我说的这事儿,谁都不能知道!”
景帝没办法,只好让晁错先退下。晁错气得不行,只能乖乖去了东厢房。
等周围没人了,袁盎压低声音说:“陛下,我听说吴楚联合造反,写信来来回回就一个意思,说他们都是高祖的子孙,本来都有自己的封地,结果晁错这个乱臣贼子,非要削藩,想害咱们刘家,所以大家才联手西进,目的就是杀了晁错,拿回自己的封地。
陛下只要把晁错咔嚓了,赦免吴楚,把封地还回去,他们肯定立马收兵,乖乖回家!这样一来,咱们也不用派兵,不用花军饷,多好!”
景帝本来就对晁错之前提议自己亲征,他留守京城的事儿有点怀疑,听袁盎这么一说,更觉得晁错居心不良,心里那个气啊,当时就说:“要是真能退兵,我牺牲他一个又何妨!”
袁盎赶紧说:“我就这么个想法,陛下您再好好琢磨琢磨。” 景帝当场任命袁盎为太常,让他悄悄收拾行李,去吴国议和。
这边晁错还蒙在鼓里,等袁盎走了,他又去找景帝说军事的事儿,看景帝表情没啥变化,也没多想,说完事儿就回家了。
等了十来天,一点动静都没有,晁错还以为袁盎没啥主意,或者景帝没听袁盎的。
殊不知,景帝早就偷偷让丞相陶青、廷尉张欧等人弹劾晁错,说他言论荒谬,大逆不道,应该腰斩,全家都得砍头。
景帝自己还在奏章上批了“同意”,但没急着动手,而是把中尉叫进宫,给了他一道密诏,嘱咐了半天,让他按计划行事。
中尉领了密诏,风风火火赶到御史府,假传旨意,说皇帝召见晁错,让他赶紧进宫。
晁错也没怀疑,急急忙忙穿好官服,跟着中尉上车。车夫早就被中尉收买了,一路狂飙,跑得比高铁还快。晁错坐在车里,越看越不对劲,这路线根本不是去皇宫的啊!
正想开口问,车停了,中尉跳下车,旁边早有士兵等着。
中尉使了个眼色,转头对晁错说:“晁御史,下车听旨!”
晁错一看,这地方是东市,专门砍头的地儿,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大事不妙。
刚一下车,就被士兵反手绑住,拉到法场,按在地上听诏。
中尉从袖子里掏出诏书,念到“应该腰斩”时,晁错的脑袋“咕噜”一下就掉地上了,身上还穿着整齐的朝服。
中尉也不管他了,上车回皇宫复命。
景帝马上把晁错的罪名昭告天下,还下令抓捕晁错全家。没多久,颍川郡传来消息,说晁错的老爹半个月前就服毒自杀了,其他人都被抓进京城。
景帝下诏,死了的就算了,活着的全砍了。
晁错一首号称“智囊”,结果落得个身首异处、全家被杀的下场,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先不说晁错。
袁盎领命准备去吴国,他也知道议和多半没啥用,但听说晁错己经死了,大仇得报,怎么着也得去一趟,就当是报答皇帝的信任。
景帝还派了吴王刘濞的侄子刘通跟袁盎一起去。
袁盎到了吴军大营,先让刘通进去通报。
吴王听说晁错死了,心里挺高兴,但就是不肯退兵,还把刘通扣下,派了个都尉带五百人把袁盎的营帐围得水泄不通,断了他的生路。
袁盎想见吴王,门儿都没有,吴王还派人劝袁盎投降,说投降了就封他当将军。
袁盎这人还算有骨气,宁死不从。
到了半夜,袁盎困得不行,刚躺下睡着,突然有人大喊:“快起来!赶紧跑!”
袁盎一下子惊醒,借着灯光一看,来人有点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是谁,也没敢说话。
那人着急地说:“吴王决定明天早上砍你的头,你再不走就死定了!”
袁盎吓了一跳,问:“你到底是谁,为什么救我?”
那人说:“我以前是您的从史,偷了您的侍儿,您大人大量没追究,我一首记着您的恩情,所以来救您!”
袁盎仔细一辨认,还真是这么回事,连忙道谢:“多亏你不忘旧情!可外面这么多士兵,我咋跑啊?”
那人说:“放心,我现在是军中司马,就是奉命来围你的,我己经想好了办法,把衣服典当了换酒,把士兵都灌醉了,他们现在睡得跟死猪一样,您赶紧走!”
袁盎又担心起来:“我知道你有老母亲,放我走了你肯定会被牵连,这可怎么办?”
那人说:“我都安排好了,您别管我,赶紧逃命!”
袁盎感动得给那人下拜,那人回礼后,带着袁盎到营帐后面,用刀割开营帐,钻了出去。
外面搭着个棚子,棚子外全是醉倒的士兵,横七竖八地躺着。两人蹑手蹑脚跨过士兵,一路狂奔。当时春寒料峭,还下着雨,路特别滑。
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双木屐给袁盎穿上,又送了袁盎几百步,指好路才告别。
袁盎摸黑拼命跑,幸亏有点月光,没摔跟头。
他一边跑一边想,以前当吴相的时候,要不是自己大度,没追究从史偷侍儿的事儿,还把侍儿赐给了他,这次哪能得救啊!
跑了六七十里,天蒙蒙亮了,远远看见梁国都城,心里才踏实下来。
可他实在累坏了,双脚又肿又痛,实在走不动,只好坐下休息。
正好一队骑兵巡逻过来,袁盎一问,果然是梁国的军队。
他赶紧从怀里掏出皇帝给的旄节,跟骑兵说明情况。
骑兵一看是朝廷使者,不敢怠慢,还借了一匹马给他。
袁盎在梁国军营转了一圈,接着就马不停蹄回京城复命去了,这次真是九死一生!
景帝还以为袁盎去吴国肯定能把事儿办妥,让叛军退兵,还派人去周亚夫军营,让他先别着急进攻。
等了好几天,没等到袁盎的消息,倒是邓公来求见。
邓公是成固人,跟着周亚夫出征,担任校尉,这次是周亚夫派他来汇报军情的。
景帝赶紧问:“你从军营来,晁错己经死了,吴楚叛军愿意退兵不?”
邓公说:“吴王谋反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借着杀晁错的名义起兵,根本不是真为了晁错!陛下把晁错杀了,我怕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不敢说话了!”
景帝一愣,忙问为啥。
邓公说:“晁错主张削藩,是怕诸侯势力太大不好控制,这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现在计划刚实施,他就被杀了,对内让忠臣心寒,对外等于给诸侯报仇,我觉得陛下这事儿办得不对!”
景帝听了,长叹一声:“你说得对,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过了一会儿,袁盎逃回来了,果然说吴王不肯退兵。景帝有点埋怨袁盎,但仔细一想,袁盎之前也说了让自己好好考虑,杀晁错是自己决定的,怪不了别人。
而且袁盎在吴国宁死不降,也算有骨气,就没再追究,让他继续当官。
同时,景帝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让他回去告诉周亚夫,可以见机行事,进攻叛军了。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戏说汉朝那些事儿》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