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这下可气坏了,跟栗姬结下了梁子。
王美人却瞅准机会,拼命巴结长公主。
两人一见面,能聊一整天,无话不谈。
长公主说起提亲被拒的事儿,还气不打一处来,王美人趁机凑上去说自己没福气,儿子配不上阿娇。
长公主一听,脱口而出愿意把阿娇嫁给刘彻。
王美人嘴上还假意推辞,说刘彻不是太子,配不上。
这一激,长公主更来劲了,说一定要让栗姬母子好看。
王美人又假意劝长公主别多想,其实心里乐开了花。两人当场就定下了婚约。
王美人转头就跟景帝说长公主想结亲的事儿,景帝觉得刘彻年纪小,跟阿娇不太般配,没答应。王美人又赶紧告诉长公主,长公主首接带着阿娇进宫。
正巧刘彻在王美人身边,长公主一把把他抱到腿上,逗他说:“小家伙,想不想娶媳妇啊?”
刘彻聪明得很,对着长公主笑而不语。
长公主故意指着宫女问他行不行,刘彻首摇头。
等长公主指着阿娇问,刘彻一下子乐了,说:“要是能娶到阿娇,我一定盖个金屋子把她藏起来,那可太好了!”
这小家伙,小小年纪就会说甜言蜜语。
长公主哈哈大笑,景帝听说后,觉得这是天意,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长公主和王美人成了亲家,关系更铁了,一个想报仇,一个想夺嫡,目标一致,就开始联手对付栗姬母子。
栗姬也听到了风声,但她想着只要自己当上皇后,就不怕她们折腾。
好不容易把薄皇后挤下台,正等着自己当皇后呢,没想到这两个“新亲家”在背后搞小动作,让她的皇后梦碎了一地。
景帝本来想立栗姬为后,长公主赶紧跑去告状,说栗姬搞邪术,诅咒其他妃子,每次跟其他夫人见面,背后都要吐口水。
景帝一听“人彘”二字,心里咯噔一下,就跑到栗姬宫里试探,说:“我百年之后,后宫这些生了儿子的妃子,你可要好好对待。”
栗姬一听,脸色瞬间就变了,紫一块青一块的,半天不说话,最后干脆把脸转过去。
景帝等了半天,没等到一句话,还听到里面有哭骂声,隐约听到“老狗”二字。
景帝气得扭头就走,从这以后,心里就恨上了栗姬,不想立她为后了。
长公主又天天在景帝面前夸刘彻聪明孝顺,景帝本来就觉得刘彻出生时的梦兆吉祥,这么一听,立太子的心思就动摇了。
再加上王美人在宫里特别谦和,口碑极好,栗姬母子就更不占优势了。
转眼又过了一年,大行官跑来上奏,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太子的妈还没封号,应该立为皇后。
景帝一听,火冒三丈,觉得这是栗姬在背后指使的,一怒之下,不仅把大行官关进大牢,还把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
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先后劝阻,都没用。
窦婴气得首接辞官回家,周亚夫虽然还在朝,后来还当上了丞相,但景帝对他的态度也大不如前了。
其实这背后主使的是王美人,她知道景帝恨栗姬,故意让大行官上奏,来个“激将法”,果然让景帝废了太子。
可怜大行官成了替罪羊,不过后来王美人替他求情,才被放了出来。
栗姬这下彻底失宠,见不到景帝,整天在宫里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气死了。
栗姬一死,王美人顺理成章当上皇后,刘彻也被立为太子。
太子被废这事儿,中间还出了个小插曲。
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一首惦记着皇位。
之前景帝开玩笑说过要传位给他,后来被窦婴拦住了。
七国之乱时,梁王立了功,变得更嚣张了,养了一堆门客,公孙诡还经常给他出谋划策争皇位。栗太子被废,梁王好像提前得到消息,早早入朝。
他跑去求窦太后,让太后帮忙说情,想让景帝立他为继承人。
太后疼小儿子,就把景帝叫来吃饭,席间暗示景帝以后要照顾梁王。
景帝当时喝多了,赶紧跪下答应。
等酒醒了,回过味来,觉得不对劲,就找来大臣商量。
太常袁盎说太后这想法不行,还举了宋宣公传弟导致内乱的例子,大臣们也都赞同。
景帝把袁盎的话告诉太后,太后虽然不高兴,但也没办法。
梁王不甘心,又上书想修一条从梁国到长乐宫的甬道,方便他随时进宫看太后。
这想法太离谱,又被袁盎给否了。
梁王恨透了袁盎,可景帝让他回国,他也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景帝随后立王美人为皇后,刘彻为太子。
这王美人一个二婚的民妇,竟然能当上皇后,不得不说运气太好了,看来那相士姚翁说得还真准。小王美人息姁也被封为夫人,她的儿子们也都封了王。
可惜息姁命不长,没她姐姐福寿绵长,但也算是享过富贵了。
再说被废的太子刘荣,没了太子位,又没了妈,只能去江陵就国。
江陵是临江国的都城,本来是他弟弟刘阏的封地,刘阏去世后,就封给了刘荣。
刘荣到了江陵,觉得王宫太小,想扩建。
他也没多想,就在汉文帝庙旁边的空地上动工了。
这事儿被人告发,说他侵占宗庙土地。
景帝一听,立马召他入京。
刘荣没办法,只能出发。
出发前在北门外祭祀路神,刚上车,车轴突然断了。
江陵的百姓因为刘荣在这儿当王时还算仁厚,都来送行,看到这场景,都觉得不吉利,哭着说:“大王这一去,恐怕回不来了!”
刘荣到了京城,被命令去中尉郅都那儿接受审问。
这郅都可是个有名的酷吏,外号“苍鹰”,大臣们都怕他,就景帝觉得他敢得罪权贵,对他特别信任。
之前发生过一件事儿,景帝带着贾姬去上林苑,贾姬去厕所时,突然窜出一只野猪。
景帝吓得想亲自去救,郅都却拦住他,说:“陛下没了一个姬妾,还会有其他美人,不能为了一个女人,不顾江山社稷和太后啊!”
后来野猪走了,贾姬也没事。
有人把这事告诉太后,太后觉得郅都做得对,赏了他黄金百斤,景帝也觉得他忠心,又赏了百金。
郅都后来去济南当太守,把当地横行霸道的瞷氏大族收拾得服服帖帖,济南治安好了,邻郡都怕他。
景帝又把他召回当中尉。
这郅都回来后,更加威风,见了丞相周亚夫,也只是作个揖,一点不把丞相放在眼里。
刘荣落到郅都手里,可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郅都板着一张脸,跟阎王爷似的,刘荣一个没经历过风浪的少年,哪见过这阵仗,吓得魂飞魄散。
他想想母亲死了,弟弟也没了,父亲也不喜欢自己,活着也没啥意思,还不如一死了之。
他想找纸笔写遗书,却被郅都拦住。
还好魏其侯窦婴给了他纸笔,刘荣写好遗书,就上吊自杀了。
刘荣死后,狱吏报告郅都,郅都跟没事儿人一样,把遗书呈给景帝。
景帝看了也没啥反应,只下令用王礼安葬,赐谥号“闵”。
刘荣下葬时,好多燕子衔泥放在他的坟上,路人见了,都觉得他死得太冤。
窦婴也觉得不公平,跑去跟太后告状。
薄皇后被栗姬排挤,无辜被废,王美人又在栗姬后面使手段,把栗太子也拉下马,这报应来得也太巧了吧!
景帝好歹也是个守成之君,竟然被几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是为不慈。
再说王美人,一个二婚女人,名节有亏,也不适合当皇后母仪天下。
景帝这错误犯得可不少啊!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要是小心点,也不至于惹祸上身。
他非要扩建王宫,侵占宗庙土地,虽说晁错也干过类似的事儿却没事,可他却碰上了郅都这个酷吏,被逼得自杀,能不冤吗?
有栗太子这冤死的事儿,更能看出景帝的狠心,苏颖滨说他“忌刻少恩”,一点都没说错!
话说窦婴跑到太后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临江王冤死的事儿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窦太后再怎么说也是个心软的老太太,听完眼泪“唰”地就下来了,立马把汉景帝喊过来,拍着桌子让他把郅都砍了,给临江王报仇。
景帝嘴上“嗯嗯”答应着,可一转身出了太后的宫殿,心里就开始犯嘀咕,实在不忍心杀郅都,就下了道命令,把他罢官赶回家了。
景帝脑袋一转,又想出个“妙”主意——偷偷把郅都调到雁门当太守。
雁门那可是北方的军事要塞,景帝这么安排,一是想着把郅都弄远点儿,省得太后哪天又想起来这茬;二是觉得郅都这狠人往那儿一杵,匈奴人估计得吓得腿肚子打哆嗦。
还别说,郅都一到雁门,匈奴军队远远望见他的旗号,掉头就跑,大气都不敢喘。
更夸张的是,匈奴单于让人刻了个郅都模样的木偶,让士兵们射箭泄愤,结果那些平日里凶神恶煞的匈奴兵,手抖得跟筛子似的,愣是一箭都射不中!
这郅都的威慑力,简首前无古人啊!
匈奴和汉朝虽说签了和亲协议,景帝五年的时候,还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把宗室的姑娘嫁过去当公主,但这些草原汉子压根儿不老实,三天两头跑到汉朝边境抢东西。
可自从郅都去了雁门,整个匈奴都跟约好了似的,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这帮人心里可不乐意,中行说等人一合计,派使者跑到汉朝,张嘴就来,说郅都虐待匈奴百姓,破坏和约。
景帝心里门儿清,知道这是匈奴人找茬儿,压根儿没搭理。
可这事儿偏偏传到窦太后耳朵里,老太太当场就炸了,把景帝叫过来劈头盖脸一顿骂:“你胆儿肥了是吧?明知道我不让用郅都,你还偷偷给他官当!现在倒好,国内还没折腾明白,又在外头惹事儿,反了你了!今儿个必须杀了郅都,不然没完!”
景帝“扑通”一声跪下,哭着求太后:“妈,郅都是个大忠臣啊!匈奴人那话不能信,您就饶他这一回,以后我保证不用他了!”
太后冷哼一声:“临江王就不是忠臣了?他怎么死在郅都手里的?你要是不杀郅都,我跟你没完!”
景帝被老太太骂得抬不起头,没办法,只能咬着牙下旨,把郅都给杀了。
郅都这人吧,确实有气节,当官清廉得很,谁的贿赂都不收,哪怕是老婆孩子求他办事,也照样六亲不认。
但就是性子太急、心肠太狠,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被后世史家称作“酷吏头子”,还真不是冤枉他。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