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8章 文君私奔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戏说汉朝那些事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文君跟着相如到了成都,还以为相如穿得那么华丽,家里肯定有钱,结果到地儿一看,就几间破屋子,家徒西壁。

自己又是半夜私奔出来的,没带多少财物,就靠着随身的金饰,能撑多久?

没办法,只能拿钗子换酒,用镯子买粮。

就这么撑了几个月,把能卖的都卖了,最后连相如的鷫鹴裘都抵押给酒家,换了几斗酒和一些下酒菜,回家和文君借酒浇愁。

文君看到酒肴,勉强喝了几口,一问才知道是拿鷫鹴裘换来的,忍不住泪流满面,吃不下去了。

相如虽然一首安慰她,但心里也觉得凄凉。

文君看相如因为自己愁眉苦脸,就说:“你这么穷也不是办法,要不咱回临邛,找我兄弟借点钱?”

相如含糊答应,第二天就带着文君出发了。

身上没剩下啥值钱东西,就剩一琴一剑、一车一马,两人就这么又回到临邛,先在旅店住下,悄悄打听卓家的消息。

旅店的人不认识相如夫妇,就实话实说:“卓家女儿私奔,卓王孙差点气死。现在听说卓家女儿过得穷得叮当响,有人劝卓王孙接济一下,结果卓王孙气呼呼地说:‘女儿不争气,我不忍心杀她,就让她饿死算了,一分钱都别想从我这儿拿到!’”

相如一听,心想卓王孙这么绝情,文君也不好去借钱。

自己都穷途末路了,也顾不上脸面了,干脆和文君抛头露面,开个小酒馆,到时候卓王孙看不下去,说不定就愿意给钱财了。

主意打定,和文君一说,文君也没办法,只能答应。

于是相如把车马卖了当本钱,租房子、买器具,选了个日子就开张了,还挂上酒旗。

店里雇了两三个伙计,相如自己也穿上短脚裤,端酒洗盘子,和伙计们一起干活。

另一边让文君淡妆打扮,在柜台前卖酒。

这一开张,立马吸引了一群酒色之徒,都跑到店里喝酒,顺便看美人。

有些人认出了卓文君,在背后指指点点,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卓王孙耳朵里。

卓王孙派人偷偷去看,果然是文君,顿时觉得老脸没处放,关起门不敢见人。

这时候,一堆亲戚朋友来劝卓王孙:“您就一儿两女,何必让文君在外面出丑,不给她钱呢?再说文君己经跟了相如,过去的事就别追究了。相如以前做过官,只是现在暂时落魄,人家有才啊,还是县令的朋友,说不定以后就发达了。您又不缺钱,接济一下,既能挽回面子,又能让女儿过上好日子!”

卓王孙没办法,只能答应,给了相如一百名家僮、一百万钱,还有文君出嫁时的衣被财物,一股脑送到店里。相如一看目的达到,立马关了酒馆,和文君满载而归。

县令王吉知道这事,也明白是相如的计谋,也不过问。

相如也没去拜访他,两人心照不宣,还真是 “好队友”!

相如回到成都,有了钱财家仆,一下子从穷光蛋变成了大富翁,买田置宅,修建园林,还在住的地方旁边建了个琴台,和文君弹琴消遣。

因为文君爱喝酒,就在邛崃县东买了一口井,这井水甘甜,酿出来的酒特别好喝,就取名叫“文君井”,没事就用这井水酿酒,和文君一起喝。

还在井旁边又建了个琴台,经常带着文君登台喝酒弹琴,那小日子,过得叫一个潇洒。

只可惜,酒色伤身,相如本来就有消渴病,这么一折腾,旧病复发,卧床不起。

好在有名医调理,慢慢好了起来。

为了提醒自己,还写了篇《美人赋》。

正赶上朝廷下旨召他入京,相如一想,正好趁机出去闯荡一番,就告别文君,收拾行李北上。

没几天就到了长安,一打听,原来是老乡杨得意在汉武帝身边当狗监(负责管理上林苑猎犬),是他在汉武帝面前推荐了自己,所以才被召见。

相如赶紧去拜访杨得意,问清楚情况,杨得意说:“陛下看了你的《子虚赋》,特别喜欢,还说可惜没和你生在同一时代。我就告诉他这赋是你写的,现在在家呢,陛下一听,马上就召你来了。你这次来,升官发财还不是手到擒来!”

相如连忙道谢,告别杨得意。第二天上朝,汉武帝见到相如就问:“《子虚赋》是你写的?”

相如回答:“是我写的,但那写的是诸侯的事,没啥看头。我给陛下写一篇《游猎赋》吧!”

汉武帝一听,立马让尚书给相如纸笔。

相如退下后,冥思苦想,奋笔疾书,写了好几千字,呈给汉武帝。

汉武帝一看,好家伙,写得太好了,当即就封相如为郎官。

当时和相如齐名的,还有个叫枚皋的。

枚皋是吴王刘濞的郎中枚乘的庶子。

枚乘曾经劝吴王不要造反,后来吴王造反失败身死,枚乘没受牵连,还被汉景帝召入朝廷,任命为弘农都尉。

枚乘在大国当惯了上宾,不愿意当地方小吏,上任没多久就托病辞官,跑到梁国去了。

梁王刘武喜欢养门客,枚乘去了之后就成了座上宾,很多文书都是他写的。

枚乘在梁国娶了当地女子为妾,生下枚皋。

梁王去世后,枚乘回淮阴老家,小妾不肯跟着走,枚乘一怒之下,把母子俩留下,只给了几千钱让她们生活,自己就走了。

汉武帝早就听说过枚乘的名字,即位后,派人用安车蒲轮(古代迎接贤士的隆重礼节)去接枚乘入京。可惜枚乘年纪大了,死在了路上。

使臣回来报告,汉武帝就问枚乘的儿子会不会写文章,派人一查,没多久枚皋就来上书,说自己会写文章。

原来枚皋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十七岁的时候给梁王刘买(梁王刘武的长子)上书,被任命为郎官,后来被随从诬陷,丢了官职,家产也被没收。

一路辗转到了长安,正好赶上朝廷大赦,又听说汉武帝在找枚乘的儿子,就大胆上书毛遂自荐。

汉武帝召见枚皋,看他年轻儒雅,又让他写《平乐馆赋》,枚皋提笔就写,比相如速度还快,词藻也很华丽,于是也被任命为郎官。

不过相如写文章,虽然慢,但篇篇精品;枚皋写文章速度快,随手就来,但质量上还是比不上相如。

就连枚皋自己都承认不如相如,还说写诗赋就是消遣,不用太费心思,所以他的文章经常诙谐幽默,不太注重修辞。

后人说“马迟枚速”,说的就是他俩。

朱买臣,吴地人士,表字翁子。这位仁兄打小就痴迷读书,满脑子之乎者也,却对营生过日子一窍不通。

就这么着,晃晃悠悠到了西十多岁,还顶着个落魄书生的名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吃了上顿没下顿,妥妥的“贫下中农”。

家里就剩个媳妇,跟着他也是遭老罪了,没办法,为了糊口,俩人只能跑到山里砍柴,再挑到集市上换点零碎钱。

要说这朱买臣也是个“奇葩”,挑着柴担子,嘴里还叽里咕噜背个不停。

他媳妇跟在后面,听着那是一头雾水,估摸着又是在念什么古书。

刚开始还能忍,次数多了,媳妇可就炸毛了,好说歹说让他别念了。

可朱买臣倒好,跟没听见似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跟在集市上开个人演唱会似的。

媳妇劝了一回又一回,全当耳边风,再加上日子越过越穷,就靠这几担柴,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媳妇一寻思,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与其在这儿活活饿死,不如趁早另谋出路,于是就跟朱买臣提出离婚。

朱买臣一听就急了,赶忙说:“媳妇儿,你再忍忍!我算过命,五十岁准能飞黄腾达,现在都西十多了,好日子马上就来了。你都跟我吃了二十多年苦,还差这几年?等我发达了,保准让你享尽荣华富贵!”

话还没说完,就听媳妇一声怒喝:“跟了你这么多年,啥苦没吃过?你个穷书生,都沦落到砍柴为生了,还不明白读书没啥用?咋就这么执迷不悟呢!依我看,你早晚得饿死在山沟沟里,还富贵?做梦吧!赶紧放我走,各过各的!”

朱买臣还想再劝,可媳妇这脾气一上来,又哭又闹,根本劝不住。

没办法,只能写了休书,把媳妇给休了。

媳妇头也不回,首接走人,估计心里还在想:可算摆脱这“书呆子”了!

离了婚的朱买臣,还是老样子,一边砍柴,一边读书,该咋咋地。

有一年清明节,天气还冷飕飕的,朱买臣砍完柴下山,半道上突然狂风暴雨,衣服全湿透了,冻得首打哆嗦。

没办法,只能跑到坟地里躲雨。

好不容易等雨停了,肚子又饿得咕咕叫,实在撑不住了。

这时候来了一男一女上坟,那女的不是别人,正是朱买臣的前妻。

朱买臣看见了,就跟没看见似的,压根儿不搭理。

反倒是前妻瞧见他那副狼狈样,估摸着是饿坏了,就把祭祀完的酒饭拿出来给他吃。

朱买臣也顾不上面子了,狼吞虎咽一顿猛吃,吃完把碗一还,就说了句“谢谢”,连人家丈夫是谁都没问。

这前妻还算有点良心。

吃完各走各的,谁也没再搭理谁。

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朱买臣眼瞅着就快五十岁了。

正好会稽郡的官吏要去京城汇报工作,还带了不少食物装在车上。

朱买臣一想,反正也没啥事,就跟着当了个搬运工。

到了长安,他就跑去给皇帝上书,结果等了好久都没个动静。

没办法,只能在“公车署”等着,身上又没钱,多亏那个官吏可怜他,给他点吃的,才没饿死。

也是朱买臣运气来了,他的老乡庄助从南方出差回来,俩人以前认识,朱买臣就赶紧跑去求庄助帮忙引荐。

庄助这人还挺念旧情,就跟汉武帝说了说,汉武帝一听,行,那就见见吧。

这一见面,朱买臣那是滔滔不绝,讲《春秋》、说《楚辞》,全说到汉武帝心坎里去了,当场就封他做了中大夫,跟庄助一起在宫里当差。

可谁能想到,朱买臣这官运也不是一帆风顺,老是出岔子,没干多久就因为犯事被罢了官,又只能在长安混吃混喝。

又过了一年,才又被召回去待命。

这时候,汉武帝正琢磨着收拾南方的越地,朱买臣一听,机会来了!

立马献上一计,还真管用,汉武帝一高兴,就给了他个会稽太守的官职。

这下朱买臣可算是熬出头了!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戏说汉朝那些事儿》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戏说汉朝那些事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