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2年8月6日,广州越秀区出版集团总部大厦。
林天佑坐在十二楼会议室,面前是刚印好的试读样本:《少年体能训练实用手册》。
“编排专业、图文清晰,但……”
出版部副总编辑林婉秋将手指轻扣样书封面:
“‘小球道’这个品牌名太商业,我们希望统一为‘少儿体能发展中心系列’,并纳入我们旗下教育品牌体系。”
这是一份软性收购的声明。
林天佑微微一笑:“所以,你们要印我们的内容,冠你们的名?”
“我们出版,你们供内容,利润六西分,我们六。”
“编辑权归谁?”
“当然是我们。”
林天佑点点头,起身看着窗外。
“你知道,我来广州前,在火车上遇见一个人。”
“他说——一个试验者的命运,是被拦下,还是被转化。”
“今天,我大概懂了你们什么意思。”
他转头望向林婉秋:
“你们不想打压我,也不想放任我。你们想把我吸收。”
林婉秋没有反驳,只是翻开合同最后一页。
“你还有另一个选择,参与我们的联合编审会,获得一个特设席位。品牌挂你,控制归我们。”
“你什么意思?”
“给你面子,不给你骨头。”
【二】
当天下午,林天佑没有签字。他回到广州临时住所,一夜无眠。
他明白,出版这条路,不能再靠别人控制的通道。必须自建。
第二天一早,他致电深圳事务所:
“从明天起,成立‘内容发展办公室’,我亲自兼任主任。”
“目标只有一个:建立我们自己的知识出口渠道。”
“我们不只输出训练内容,还要输出价值观、理念、体系、社会对话能力。”
他在便签上写下几个词:
“内容权就是传播权,传播权就是解释权,解释权就是现实控制权的一部分。”
【三】
北京,8月7日。
乔琳坐在观察组总部的审查室,面前是一份文件夹:
《林天佑事务所全结构评估报告(初稿)》
审查员说:
“我们不关心他赚了多少钱,我们关心的是——他是不是正在建一个自己能控制的规则系统。”
“你来告诉我们,他是不是‘规则制造者’。”
乔琳沉默许久,低声道:
“他是在补一块制度拼图。”
“如果你们不让他填,那就只能由那些更激进、更极端的人来填。”
“到时候你们控制不了的,不是他,而是时代。”
这句话,让会议室里沉默良久。
【西】
8月8日,林天佑回到深圳。
事务所新成立的“内容发展办公室”己经运作。
第一项计划,是筹办一份月刊,名字暂定为:《少年与城市》。
他提出方向:
每月一主题:成长、责任、规则、力量、梦想
每期一访谈:基层体育老师、普通家长、青训学员
每期一策划:关于城市空间与孩子成长的互动设计
杜启文不解:“我们搞训练的,干嘛要搞杂志?”
林天佑反问:“我们靠的是家长信任,你觉得他们更信什么?”
“数据?广告?”
“不,他们信一种长期可见的价值观。”
“那谁来写?”
“找记者、老师、学者、家长自己写。我们只负责编。”
“你这是要做一个平台?”
“不,是建立一种文化。”
【五】
与此同时,沈如风也没闲着。
他联合城建口几名负责人,推动通过一项“开发项目备案分级方案”:
凡未进入市级统一开发计划的项目,金融工具筹资规模不得超出项目20%估值。
表面是合规,实则限制了布心项目继续滚动开发的能力。
林天佑得知后,冷静回应:
“这是在掐我们增长速度。”
“那我们怎么办?”
“让布心一期提前分红。”
“可是才刚起步!”
“我们不靠未来赚钱,我们要靠现在证明我们可信。”
“布心一期计划调整为:每月预估红利公示、三月后开放退出、并与市内三家律所共签信托监管协议。”
这是一场反向透明的赌博——
他把信任押在眼下,而非未来。
【六】
8月10日,广州方面传来消息:
出版集团拒绝继续推进合作,理由是“品牌体系不统一,合作路径存疑”。
林天佑没有失落,只是笑:
“很好,那我们就自己办一间出版公司。”
“名字就叫——‘城市成长计划’。”
他站在白板前,写下几行大字:
【城市成长计划】
出版少年教育类期刊
策划城市公共课程讲座
与出版社合作,仅保留自主编辑权
制作城市影像素材库,供教育、传媒使用
这是一次内容与权力之间的突围。
而林天佑,己经越来越不像一个普通创业者。
他像一个“体系搭建者”。
也许这正是某些人最担心的事情。
—
(http://www.220book.com/book/TFZ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