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香港的街头还残留着节日的余温。凌晨三点,油麻地一间24小时便利店的报警声划破夜空——店员小郑被人用棒球棍打伤头部,收银台的现金被抢走,嫌疑人己逃离现场。
重案组接到报警时,赵小东和常在心刚结束通宵的证物整理。梁小柔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便利店有监控,但嫌疑人戴着口罩和帽子,看不清脸。伤者小郑说,对方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说话声音有点抖,不像惯犯。”
案发现场的便利店一片狼藉。货架被推倒,几罐可乐滚落在地,地面有几滴血迹——除了店员小郑的,还有一处不属于他的,滴落在收银台下方。赵小东蹲下身,用紫外线灯照射血迹:“血型是AB型,小郑是O型,这是嫌疑人的血。”他注意到货架角落有一块撕碎的校服布料,“是本地‘培英中学’的校服,袖口有校徽残留。”
高彦博检查监控录像:“嫌疑人凌晨2点50分进入便利店,徘徊了三分钟才动手,先用棒球棍威胁小郑,抢钱时手一首在抖,甚至掉了两张百元纸币。离开时慌不择路,撞到了门口的货架,应该是在这里受伤的——货架棱角有血迹,和嫌疑人的血型一致。”
常在心在医院查看小郑的伤势:“头部有钝器伤,不算严重,但有脑震荡。他说嫌疑人抢钱时说了句‘我妈等着救命’,听起来很着急。”她指着小郑的笔录,“棒球棍是便利店门口的,原本是用来防贼的,被嫌疑人随手拿起用了。”
【系统提示:日常案件“便利店抢劫伤人案”触发,关注青少年问题与社区关怀。】
法证部的实验室里,检测结果有了方向。“校服布料上有微量的药膏残留,是治疗湿疹的‘肤乐霜’,培英中学的医务室最近有个叫李伟的学生买过同款药膏,他有严重的手部湿疹,档案显示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母亲上个月查出肾病,需要透析。”赵小东调出李伟的照片,“监控里嫌疑人的身高、体型和他吻合,走路时左肩微沉,李伟的体检报告说他小时候左锁骨骨折过,留下了这个习惯。”
林汀汀查到李伟的行踪:“他昨晚10点从医院离开——他母亲在那做透析,凌晨2点出现在油麻地附近,手机信号消失在便利店周围。”她叹了口气,“这孩子成绩很好,还拿过奖学金,没想到会做这种事。”
梁小柔带队找到李伟时,他正躲在旧楼的楼梯间,手里攥着一个破旧的信封,里面是抢来的现金,还有一张医院的缴费单。看到警察,他没有反抗,只是低下头,眼泪掉在布满湿疹的手背上。
“钱……我还没动。”李伟的声音哽咽,“我妈明天就要交透析费,我去借钱没人肯帮我,我真的没办法了……我没想打他,是他想拦我,我才……”
审讯室里,赵小东将校服布料的检测报告放在他面前:“你左肩的旧伤还疼吗?监控拍到你撞到货架时,左手下意识地护着左肩——那是骨折留下的条件反射。”他语气平和,“你母亲的缴费单我看了,还差三千块,对吗?”
李伟抬起头,眼里满是惊讶:“你怎么知道?”
常在心递给他一杯温水:“我们联系了医院,你每天放学后都去陪你妈透析,周末还去打零工,很孝顺。但抢劫伤人是犯法的,再急也不能走歪路。”她看着李伟的手,“湿疹是不是因为最近总熬夜打工,没按时涂药膏?”
【技能:行为侧写(初级)+共情沟通(隐性)生效,缓解嫌疑人抵触情绪。】
高彦博和梁小柔商量后,联系了社区的公益组织。“我们可以帮你母亲申请医疗救助,学校也愿意为你发起捐款。”梁小柔看着李伟,“但你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向店员小郑道歉,接受法律的处罚,以后有困难可以找社区帮忙,不要再自己扛着。”
李伟的眼泪掉得更凶了:“我真的知道错了……我就是太怕了,怕我妈没钱治病……”
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人意料:店员小郑得知李伟的情况后,主动出具了谅解书;社区公益组织帮李伟母亲申请到了医疗补助;培英中学不仅发起捐款,还为李伟安排了心理辅导。李伟因未成年且情节较轻,被判缓刑,在社区服务期间,他主动帮便利店整理货架,成了那里的“义务店员”。
一个月后,赵小东和常在心路过那家便利店,看到李伟正在帮小郑搬货,两人有说有笑。小郑看到他们,笑着挥手:“这孩子懂事了,说以后要考警校,保护别人。”
林汀汀抱着刚买的零食跑过来,眼里闪着光:“赵医生,常医生,你们看!社区报报道了李伟的事,好多人给公益组织捐款呢!”
赵小东看着报纸上李伟的照片——少年脸上没了当初的慌张,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他忽然明白,这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小事”,藏着最真实的成长与救赎。法证不仅是找证据、破案件,更是在这些破碎的瞬间里,用真相照亮出路,让犯错的人有机会回头,让受伤的人愿意原谅。
夕阳透过便利店的玻璃窗,照在货架上的商品上,也照在赵小东和常在心身上。他们知道,只要还在这个世界,这样的故事就会继续——有冲突,有犯错,但更多的是理解、帮助和重新开始的勇气。而他们,会一首在这里,用科学守护这些微小的希望,让每个角落的光,都能慢慢亮起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TH2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