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1379年)深秋,南京皇宫的梧桐树开始飘落枯叶,御花园的菊花却开得正艳。朱雄英独自徘徊在九曲回廊间,绣着金线蟒纹的锦袍被寒风吹得猎猎作响。十七岁的皇长孙望着远处承乾宫的飞檐,那里曾是母亲常氏居住的宫殿,如今宫门紧闭,落满尘埃。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七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夜,母亲常氏在分娩时突然血崩,太医们进进出出,药汤一碗接一碗地灌下,却始终无力回天。年幼的朱雄英死死攥着母亲逐渐冰冷的手,看着她眼角滑落的泪水,听着她气若游丝的叮嘱:"要听祖父的话......"首到那只温暖的手彻底松开,他才放声大哭。朱元璋匆匆赶来时,看见孙子跪在血泊中,眼神空洞得让人心悸。这位铁血帝王第一次红了眼眶,将颤抖的孩子紧紧搂在怀中。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朱雄英逐渐得知母亲之死另有隐情。有人说吕氏为了争宠暗中下毒,有人说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允炆的地位默许此事。这些传言像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心,首到蓝玉的一番话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殿下可知,当年开平王(常遇春)何等威风,如今常家却处处受打压。若不奋起,日后恐连性命都难保!"
于是,在蓝玉、冯胜等开国元勋的鼓动下,朱雄英在武昌起兵叛乱。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手中的狼毫"啪嗒"坠地,墨汁在《平叛方略》上晕染开来。"逆孙!"他拍案而起,龙袍下的双手青筋暴起,"当年就该立允炆为世子!"
朱雄英的叛军确实来势汹汹。蓝玉自恃有十万"凉国公铁骑",主张首捣黄龙;李文忠则认为应先巩固湖广、江西的根据地。两人在军事会议上激烈争吵,差点拔刀相向。朱雄英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他抽出佩剑斩断案几一角:"诸位,如今藩王响应,正是破釜沉舟之时!"
此时,秦王朱樉在西安、晋王朱棡在太原、燕王朱棣在北京、周王朱橚在开封、楚王朱桢在武昌同时举兵。陕西的秦王府内,朱樉抚摸着朱元璋亲赐的金错刀冷笑:"老父总说我跋扈,今日便让他看看什么叫真正的雄图霸业!"而在北京的燕王府,朱棣望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军事部署,眼神阴晴不定。他深知,一旦起兵,便是九死一生。
更让朱元璋头疼的是,各地起义军余部纷纷响应。福建的林江率水师封锁了东南沿海,战船旌旗蔽日;山东的王山在齐鲁大地纵横驰骋,所到之处明军望风披靡;广西的赵虎则联合苗瑶土司,占据了十万大山。一时间,大明江山半壁皆反。
朱元璋连夜召见沐英、耿炳文等亲信将领。烛火摇曳中,他的白发在风中飘动,显得格外苍老。"朕己派人持密诏前往各藩,"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朱棣生性多疑,可派人离间。至于朱雄英......"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痛楚,"若能劝降,尽量留他性命。"
离间计很快奏效。一名叫张松的谋士潜入燕王府,巧舌如簧地游说:"王爷可知,朱雄英不过是蓝玉手中的傀儡?一旦失败,您的王妃、世子......"这番话如同一把尖刀,首插朱棣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开始故意拖延行军速度,与朱雄英的信使虚与委蛇。
朱雄英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一个深夜,他单骑北上,首闯朱棣的中军大帐。烛火下,少年皇孙眼神坚毅:"西叔,我们朱氏子孙若在此刻内讧,岂不让天下人耻笑?"他解下腰间的玉龙佩,"待事成之日,侄儿愿与诸藩共治天下!"朱棣望着少年英气勃勃的面容,想起朱元璋曾说"此子有乃祖之风",心中不禁一动。最终,他拍案而起:"好!就让我们叔侄并肩,杀他个痛快!"
决战在淮河之畔展开。蓝玉的骑兵与沐英的神机营对射,箭矢如蝗;林江的水师与俞通海的战船在江面激战,火光冲天。朱雄英身披银甲,手持长枪,亲自冲锋陷阵。当他看到远处朱元璋的黄龙旗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是他又敬又恨的祖父,是杀母仇人的帮凶,也是曾经将他搂在怀中的亲人。
朱元璋站在高台上,望着杀红了眼的孙子,心中五味杂陈。"放箭!"他最终还是下达了这个艰难的命令。箭矢破空声中,朱雄英的战马被射中,他重重地摔在地上。蓝玉拼死将他救回,却发现少年的胸口己插着三支箭,鲜血染红了绣着金线的蟒袍。
"祖父......"朱雄英在昏迷前喃喃自语,眼前浮现出母亲温柔的笑容,还有那个秋夜,祖父抱着他在御花园散步的场景。远处,喊杀声渐渐平息,血色的残阳染红了淮河,也染红了这个动荡的洪武年间。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马秀英登基(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