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球艺术中心的白色展厅里,林小满站在升降机上,亲自调整最后一幅画的灯光角度。这是"母亲的纹路"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她决定将所有作品重新编排,创造一个沉浸式的育儿情感体验空间。
"左边再高一点...好,停!"她向操作员喊道,然后跳下降升机,退后几步审视效果。眼前这幅《诞生》是巡展以来最大的一幅作品,描绘了顾昕出生那一刻她和丈夫相拥而泣的瞬间,笔触狂野而充满力量,完全不同于早期的精致风格。
"灯光太亮了。"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顾远抱着顾昕走进展厅,小家伙手里抓着一个彩虹色的棉花糖,脸上沾满了糖丝。"会冲淡色彩的层次感。"
林小满点点头,示意调暗30%。画作的质感立刻显现出来——那些隐藏在狂乱笔触下的金色细线,如同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FamilyTech的演示准备好了?"她问,同时接过女儿,用湿巾擦拭那张小花脸。
顾远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展厅的灯光:"基本就绪,只是..."
"只是什么?"
"Google的人明天会来。"他尽量保持语气平静,"他们对收购表现出强烈兴趣。"
林小满的手停在半空。收购?这是顾远第一次提到这个词。一年前创业时,他们讨论过各种可能性,但从未想过会被科技巨头看上。
"具体是什么条件?"她轻声问,不想在女儿面前表现得太激动。
顾远递给她一份文件:"优厚得令人难以拒绝。但..."他顿了顿,"需要全家搬去硅谷。"
林小满翻开文件,看到那个数字时倒吸一口冷气。这不仅是财务自由的问题,更是对FamilyTech理念的极大认可。她抬头看向丈夫,发现他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骄傲、犹豫、期待与不舍交织在一起。
"我们晚点再谈。"她最终说道,同时把乱动的顾昕换到另一侧髋部,"先把开幕式搞定。"
顾远点点头,默契地转换了话题:"李老的皮影模块己经整合进系统了,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们可以通过手势创造自己的故事角色..."
他们并肩走过一个个展厅,像过去两个月在每座城市做的那样,讨论着技术细节与艺术表达的平衡。顾昕在父母之间来回转手,时而趴在爸爸肩头观察电路板,时而黏在妈妈怀里触摸画作的复制品。
这种流动的协作模式己经成为他们的新常态——不再是"你带孩子我工作"的严格分工,而是根据项目需求自然切换主导权。林小满想起出发巡展前两人的忐忑,不禁微笑。那时的他们怎么会想到,这段带着尿布和奶瓶的旅程,竟会成为事业与婚姻的双重转折点。
开幕式前两小时,林小满在化妆间里试图把头发盘成得体的发髻,同时阻止顾昕把口红当蜡笔往墙上画。顾远则在外面应付最后的技术调试,他的领带松松垮垮地挂在脖子上,己经分不清是今天第几次被女儿拽下来了。
"林老师,有位陈教授在前台,说一定要见您。"助理探头进来通报。
林小满的手一抖,发夹掉了一地。陈教授?她的大学导师,那个曾严厉批评她"向商业低头"的老人,居然主动来看展?
"请...请他稍等,我马上出去。"她声音微微发颤,迅速给顾昕换上小礼服裙,然后胡乱抓了抓自己实在盘不起来的头发,决定披散着算了。
展厅入口处,白发苍苍的陈教授正背着手审视海报,挺拔的背影让林小满瞬间回到学生时代。她深吸一口气走上前:"陈老师,您来了。"
老人转过身,脸上的皱纹比记忆中更深了,但眼神依然锐利:"小满啊,带我看看你的'堕落之作'吧。"语气依然严厉,但眼角却带着若有似无的笑意。
接下来的西十分钟,林小满带着恩师走过一个个展厅,解释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陈教授很少评论,只是偶尔发出"哼"声或微微点头。当他们来到《病中日记》系列前时,老人停下脚步,盯着那幅《凌晨3:17的体温计》看了很久。
"这幅..."他终于开口,"有力量。"
简单的三个字,却让林小满眼眶发热。五年了,这是陈教授第一次肯定她的作品。
"我错了。"老人突然说,声音低沉,"艺术从来不在真空里。这些..."他挥手指向整个展览,"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创作。"
林小满的眼泪终于落下。她用手背胡乱擦了擦,生怕弄花妆容:"谢谢您,陈老师。这对我...意味着很多。"
"别急着感动。"陈教授哼了一声,"我今天是来谈正事的。美院新开了'艺术与生活'跨学科专业,想聘你当客座教授。一周两节课,不影响你画画。"
林小满呆住了。母校的教职?这是多少艺术家的梦想?但随即想到顾远提到的硅谷机会,她的心沉了下去。如果接受Google的收购,这一切都将...
"好好考虑。"陈教授似乎看穿她的犹豫,递给她一张名片,"不急。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教几年。"
开幕式进行得异常成功。媒体对"沉浸式育儿体验"的概念趋之若鹜,而FamilyTech的交互展示区更是排起了长队。顾远穿着终于系好的领带,向各路投资人演示系统功能;林小满则抱着顾昕接受采访,小家伙时不时插嘴喊"妈妈"或"画",逗得记者们大笑。
当晚的庆功宴在外滩一家餐厅举行。林小满站在落地窗前,望着黄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手里握着两封邀请函——美院的聘书和巴黎艺术驻留的邀请。后者是今天下午刚收到的,为期六个月,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彩虹与咖啡 正好与顾远的硅谷机会时间重叠。
"在想什么?"顾远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香槟。顾昕己经在隔壁房间的婴儿车里睡着了,由两位专程飞来帮忙的奶奶照看。
林小满把巴黎的邀请函递给他:"今天收到的。策展人说可以带家属,但..."
"但家属可能有其他计划。"顾远苦笑,晃了晃手机,"Google刚刚把报价提高了30%。"
两人沉默地望着江面上的游船,各自沉浸在思绪中。这是他们从未预料到的困境——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太分散。
"我们好像..."林小满慢慢开口,"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顾远轻轻握住她的手:"记得我们第一次来上海吗?"
林小满微笑起来。那是五年前,她刚获得新人艺术奖,顾远的初创公司拿到第一轮融资。他们在外滩十八号喝到烂醉,发誓要一起征服这个世界。
"当时我们说,要永远支持彼此的梦想。"顾远继续道,"现在依然是。"
林小满转向他,在霓虹灯的映照下,丈夫的侧脸线条格外坚毅,但眼中是她熟悉的温柔:"所以...你的梦想是什么?现在的,最真实的。"
顾远沉思了一会儿:"把FamilyTech做成能真正帮助千万家庭的产品。不一定通过Google,但需要更多资源。"他反问,"你呢?"
"继续创作,但不止于画廊。"林小满望向窗外的夜色,"我想把艺术带给更多普通人,像今天的展览那样..."
他们再次陷入沉默。两艘游船在江心交错而过,灯光在水面上划出十字形的光痕。
"如果我们..."林小满犹豫着开口,"我是说如果...选择分开一段时间呢?你去硅谷,我去巴黎..."
顾远的手指微微收紧:"技术上可行。FamilyTech本来就是为了让家人即使远距离也能紧密连接。"他顿了顿,"但..."
"但昕昕怎么办?"林小满接上他的话,"六个月见不到爸爸或妈妈..."
这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悬在他们之间。不是所有困难都能用技术或艺术解决,有些选择注定要付出代价。
"其实..."顾远突然说,"我今天收到另一份邀约,本觉得没必要提。"
"什么?"
"成都市政府希望我们把FamilyTech总部设在当地,作为文创科技重点扶持项目。"他笑了笑,"条件当然没Google优厚,但有政策支持,而且..."
"成都是我们遇见李老的地方。"林小满眼睛亮了起来,"皮影戏项目的发源地。"
顾远点点头:"更重要的是,离两家父母都不远。"
林小满的心跳加快了。这个选项如此完美,以至于她奇怪为什么没有早点想到。但另一个问题随即浮现:"那我的创作..."
"成都的艺术生态正在蓬勃发展。"顾远迅速调出一组数据给她看,"去年新增画廊数量全国第三,还有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林小满忍不住笑了:"你早就研究过了?"
"只是...收集所有可能性。"顾远推了推眼镜,那个她熟悉的小动作,"最终决定权在你。"
林小满望向窗外的上海夜景,这座光鲜亮丽的城市承载了太多梦想,却也可能让最亲密的人渐行渐远。她想起巡展这一路——杭州西湖边的鸽子,深圳医院的通宵守护,成都熊猫基地的奇妙相遇...这些珍贵的时刻,哪一个是她愿意用分离换取的?
"我有个想法。"她突然说,"如果我们...拒绝所有邀约,回到起点呢?"
顾远挑眉:"你是说..."
"回我们相遇的那座城市,重新开始。"林小满越说越兴奋,"你可以把FamilyTech总部设在那里,离硅谷和成都都不远;我可以接受美院的兼职,同时继续创作..."
"而且房价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顾远务实补充,但眼中己有了笑意,"昕昕能上最好的幼儿园,两家父母开车两小时都能到。"
他们相视而笑,仿佛卸下了重担。这个折中方案如此明显地摆在那里,却被光鲜的大都市光环所掩盖。
"就这么定了?"顾远问。
"定了。"林小满坚定地说,"不过..."
"不过什么?"
"我要先写本书,记录这段旅程。"她望向展厅方向,"《咖啡与彩虹:带着孩子闯世界的365天》。"
顾远大笑:"书名起得不错。需要技术支持吗?FamilyTech可以开发个写作辅助模块..."
林小满掐了他一下,然后靠在他肩上。窗外,黄浦江的游船拉响汽笛,如同为他们新决定的旅程送行。
第二天,他们带着顾昕登上了观光游船。小家伙指着两岸的高楼大厦,兴奋地喊着新学的词:"家家!家家!"
林小满和顾远顺着她的小手看去——那些灯火通明的窗户后,是无数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他们相视一笑,十指紧扣。无论在哪座城市,只要三人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家。
当游船转过外滩最繁华的弯道时,一道阳光穿透云层,在江面上投下彩虹般的光谱。林小满突然想起五年前那个台风天,她和顾远在咖啡馆的初遇。那时的他们怎么会想到,这场始于咖啡与彩虹的缘分,会带领他们走过如此精彩的旅程,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TI1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