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第一桥成功通车并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后,林墨、阿禾等人的心中满是对新桥梁建设的憧憬与激情。淮河建桥的计划,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他们的心中越燃越旺。
林墨整日沉浸在书房里,桌上堆满了淮河周边的地理图册、水文资料。他眉头紧锁,时而拿起毛笔在图纸上勾勾画画,时而托腮沉思。建造淮河大桥,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黄河第一桥。淮河的水情变幻莫测,汛期洪水汹涌,平日里又暗流涌动,这对桥基的稳固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淮河不同于黄河,水流复杂,桥基若不稳固,一切皆为泡影。”林墨喃喃自语,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陈月笔记中对未来交通网络的描绘,以及黄河第一桥成功带来的鼓舞,让他充满了决心。
阿禾则穿梭于各个工匠之间,收集大家对淮河建桥的想法和建议。她深知群众的智慧无穷,在黄河第一桥的建设中,众人的奇思妙想就解决了许多难题。
“王铁匠,您觉得淮河建桥,在材料选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阿禾虚心地向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请教。
王铁匠摸了摸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淮河湿气重,钢材得更耐腐蚀才行。我听说有一种添加了特殊矿石的钢材,能在潮湿环境下经久不腐,或许可以一试。”
阿禾眼睛一亮,认真地将这个建议记录下来:“王师傅,您说得太对了,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她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个信息告诉林墨,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铁蛋得知要建造淮河大桥后,兴奋得几晚都没睡好觉。他找到林墨,坚定地说:“林先生,淮河大桥我肯定得出一份力。黄河桥上我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次一定能帮上大忙。”
林墨拍了拍铁蛋的肩膀,欣慰地说:“铁蛋,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不过淮河建桥难度更大,你可得做好吃苦的准备。”
铁蛋咧嘴一笑:“林先生,您还不了解我嘛,吃苦我不怕,就怕没机会为大伙做点实事。”铁蛋想着,在黄河桥上自己只是负责一些基础工作,这次一定要在技术上多钻研,为大桥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小石头更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着铁蛋和阿禾,不停地问东问西。“蛋哥,阿禾姐姐,淮河大桥会比黄河桥更大吗?我们要怎么建呀?”
阿禾笑着摸了摸小石头的头:“淮河大桥会有它独特的设计,至于怎么建,我们还得好好规划呢。小石头,你可要好好学习,以后说不定能成为建桥的大功臣。”
小石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握紧小拳头:“我一定会努力的!”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多学本事,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在众人积极筹备之时,赵构也对淮河建桥计划高度重视。他召集了朝中的工部官员、水利专家,与林墨等人一同商讨建桥事宜。
“诸位,淮河建桥意义重大,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我大宋的交通网络,更能促进两岸 erce 的发展。大家务必集思广益,确保计划万无一失。”赵构坐在议政厅的主位上,神情严肃而庄重。
工部尚书站出来说道:“陛下,淮河建桥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工匠,同时调配各地的物资。”
水利专家也补充道:“陛下,淮河的水文情况极为复杂,建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水文勘察,掌握淮河一年西季的水流变化,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桥型和桥基。”
林墨起身,向众人拱手行礼后说道:“各位大人所言极是。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考虑淮河两岸的地形地貌,确保桥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便于日后的维护和使用。”
会议持续了一整天,众人各抒己见,逐渐勾勒出淮河建桥的初步蓝图。
会后,林墨和阿禾马不停蹄地组建了水文勘察队。他们沿着淮河两岸跋涉,记录着每一处水流的速度、深度,观察着河岸的地质结构。
“阿禾,你看这里的土质松软,桥基恐怕不能采用常规的设计。”林墨指着一处河岸说道。
阿禾皱着眉头,仔细观察后说:“确实,我们得想办法加固地基,或许可以尝试用打桩的方式,将桩打到坚硬的岩层。”
两人一边讨论,一边记录,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与此同时,铁蛋带着小石头和一群年轻的工匠,开始研究新型钢材的锻造。他们日夜守在铁匠铺,尝试不同的配方和锻造工艺。
“蛋哥,这炉钢材加了您说的那种矿石,好像还是不够耐腐蚀。”一个年轻工匠说道。
铁蛋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看着炉中的钢材,沉思片刻后说:“是不是火候还不够?咱们再试试提高温度,延长锻造时间。”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钢材配方,其耐腐蚀性大大提高。
随着筹备工作的深入,各种困难也接踵而至。资金不足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么大的工程,仅靠朝廷拨款远远不够。”阿禾有些担忧地对林墨说。
林墨也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发动民间力量,鼓励富商和百姓捐款。黄河第一桥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建桥带来的好处,说不定会有很多人愿意支持。”
于是,他们在各地张贴告示,宣传淮河建桥的意义和好处。许多富商被他们的热情和决心所打动,纷纷慷慨解囊。百姓们也踊跃捐款,哪怕只是微薄之力,却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淮河建桥的各项准备工作逐渐就绪。林墨站在淮河岸边,望着奔腾的河水,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阿禾,一切准备妥当,我们的淮河大桥,终于要开工了。”林墨的声音微微颤抖,这是他多年梦想的延续,也是对未来的勇敢挑战。
阿禾微笑着点头:“林先生,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就像黄河第一桥一样,淮河大桥也会成为大宋的骄傲。”
铁蛋、小石头和工匠们也都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到建设中。他们知道,前方的路充满艰辛,但他们心中有信念,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随着第一根测量标杆插入淮河岸边的土地,淮河大桥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工地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所有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雄伟的大桥将横跨淮河,为大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他们的名字,也将随着这座大桥,载入史册,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http://www.220book.com/book/TI2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