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盛夏,广州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湿热的空气粘稠得化不开,连黄埔军校高耸的砖墙都仿佛在暑气中微微扭曲。蝉鸣声嘶力竭,搅动着令人昏昏欲睡的午后。然而,在军校政治部那间挂着陈文大幅肖像的教室里,气氛却迥异于窗外的凝滞。一场关于“清党”之后中国未来道路的学员辩论,正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
“红党所谓‘工农武装割据’,不过是流寇思想!破坏统一,贻害国家!”一名佩戴“陈文主义学会”徽章的学员拍案而起,满面激愤,“唯有拥护蒋校长领导,彻底肃清赤化流毒,方能实现真正之三民主义!”他的声音在拱顶教室里激起阵阵回响,引来不少赞同的目光。
“此言差矣!”另一名学员针锋相对,虽未佩戴明显派别标识,但言辞犀利,“北伐胜利靠的是红白合作!如今清党屠戮,自断臂膀!看看各地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所谓统一何在?民生何谈?革命目标岂能因派系之争而背弃!”他的话语点燃了角落里另一些学员眼中的火花,教室里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
武韶端坐在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阴影里,一身整洁的教官常服,肩章上的星徽在斜射进来的阳光中偶尔一闪。他像一尊没有生命的雕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指间一支缓缓转动的钢笔,泄露着内心并非全然的平静。目光扫过那些激辩的面孔,那些或狂热、或迷茫、或压抑着愤怒的眼神,最终落回到讲台旁端坐的身影上——政治部新上任的副主任,蒋系嫡系干将,郑亦民。此人以“思想纯正”著称,此刻正微微眯着眼,嘴角挂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场他一手促成的“思想交锋”。
郑亦民的目光,如同无形的探针,在教室里逡巡。他需要看清,在这所曾深受“赤化”影响的军校里,经过一年多的“肃清”,究竟还有多少“余毒”未净,又有多少学员真正“洗心革面”。他的视线,最终有意无意地,数次掠过角落里的武韶。
压力,如同窗外闷热的空气,无声地包裹上来。武韶知道,这是又一次测试。来自郑亦民,更来自他背后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沈沛霖的“密查组”触角早己深入军校。他“烈士遗孤”的金身,“战术教官”的才干,是护身符,也是招风的大树。任何一丝对“异端”的同情或沉默,都可能引来致命的审视。
讲台上,争论还在升级,言辞愈发尖锐,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红党煽动暴民,破坏社会秩序,其心可诛!所谓土地革命,不过是劫富济贫的土匪行径!”陈文主义学会的学员声音拔高,带着一种审判般的意味。
“够了!”那名持不同意见的学员脸色涨红,猛地站起,“你们只看到破坏,却看不到地主豪绅如何盘剥农民!看不到工人如何在工厂里日夜劳作却食不果腹!看不到这满目疮痍的国家根源何在!没有彻底的变革,三民主义永远只是空中楼阁!”他的声音带着悲愤的颤抖,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屋顶,望向某个遥远而理想化的目标。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惊愕、愤怒、担忧,还有角落中武韶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复杂微光——那是一种看到年轻生命即将撞上冰冷铁壁的、近乎本能的惋惜。
“彻底变革?”一个冰冷的声音打破了寂静。郑亦民缓缓站起身,脸上那丝笑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带着寒意的审视。他踱步到那名学员面前,目光如刀:“如何彻底?像红党那样,杀人放火?分田分地?推翻国民政府?建立你们所谓的‘苏维埃’?”每一个问句,都像一记重锤,砸在寂静的空气里。他环视全场,声音陡然严厉:“北伐胜利,是蒋校长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浴血奋战的结果!清党,是清除寄生在革命肌体上的毒瘤!国家统一,民生建设,自有中央统筹!任何鼓吹暴力革命、煽动阶级对立、质疑中央权威的言论,都是对革命的背叛!是对先总理遗志的亵渎!”
他的话语如同无形的枷锁,瞬间扼住了所有人的喉咙。那名站着的学员脸色由红转白,嘴唇翕动着,却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他眼中那簇理想主义的火焰,在郑亦民冰冷的目光和这铁一般的逻辑下,迅速地黯淡、熄灭,只剩下屈辱和恐惧。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死寂中,一个沉稳的声音从教室最后排的阴影里响起:
“郑副主任所言极是。”
武韶站了起来。他的动作并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他吸引,包括郑亦民那审视中带着一丝探究的眼神。
武韶的目光平静地扫过那名脸色惨白、摇摇欲坠的学员,那眼神里没有同情,没有鄙夷,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他转向郑亦民,声音清晰而稳定,在寂静的教室里回荡:
“革命自有其纲领与步骤。北伐成功,统一初定,当务之急是巩固成果,恢复秩序,发展民生。此乃中央既定之国策,亦是校长反复申明之要义。”他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墙壁,望向更深处,“红党人,不顾国情,迷信暴力,鼓吹阶级战争。其激进主张,看似为民请命,实则破坏大于建设,煽动仇恨,撕裂社会,只会将国家拖入更深重的混乱与分裂之中,与真正的三民主义救国之道路南辕北辙!”
他的话语如同冰水,浇灭了最后一丝躁动的火星。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逻辑严密,紧扣“中央权威”和“校长意志”,将红党的主张彻底钉在了“破坏统一”、“制造混乱”的耻辱柱上。那份冷静到近乎无情的批判力度,甚至超过了郑亦民方才的斥责。
那名站着的学员,在武韶冰冷而精准的批判下,最后一点支撑也消失了,颓然跌坐回座位,深深埋下了头。
郑亦民脸上的寒冰终于彻底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赞许。他走到武韶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洪亮,响彻整个教室:“好!武教官这番话,才是真正明白事理!才是真正懂得校长苦心!才是真正为党国未来负责的态度!”他环视全场,目光如炬,“诸生当以武教官为楷模!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将一切激进、破坏、分裂的思想,彻底摒弃!方不负黄埔之名,不负校长栽培!”
热烈的掌声响起,这次是发自大部分学员的真心实意。武韶在掌声中微微颔首,脸上依旧平静无波,仿佛刚才那番足以将人打入地狱的言论,不过是阐述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只有他垂在身侧的手指,在无人看见的袖口阴影里,极其轻微地蜷缩了一下。
掌声平息,郑亦民心情大好,宣布散会。学员们鱼贯而出,低声议论着刚才的一幕。武韶收拾好自己的笔记本,也随着人流走出教室。阳光刺眼,暑气扑面,他却感到一丝从骨髓里渗出的寒意。
“武教官!请留步!”
武韶脚步一顿,回头。是郑亦民,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快步走来。
“武教官,刚才那番话,真是振聋发聩啊!”郑亦民与他并肩而行,语气亲热,“如今像你这样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的年轻教官,实属难得。”
“郑副主任过誉,韶只是陈述事实。”武韶语气谦逊。
“事实?哈哈,说得好!”郑亦民笑着,话锋却悄然一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不过,我听说……武教官在军校早期,似乎也听过不少那个……王作林的课?”
来了。武韶的心如同沉入冰湖的石子,表面却波澜不惊。他坦然迎上郑亦民探究的目光,甚至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带着点自嘲的苦笑:“郑副主任明察。那时年少,好奇心重,又因……先父之事,心中迷惘,确实去听过几场。不过,”他语气陡然变得坚定而诚恳,“彼时只觉其言辞煽动,蛊惑人心,所言皆为空想,与现实国情格格不入。待到校长领导清党,廓清玉宇,再回想其论调,更觉荒谬危险,不值一哂。今日课堂之言,亦是韶肺腑之声。”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承认过往,但将其归咎于“年少迷惘”;否定过去,强调现在的“清醒坚定”;更巧妙地将“王作林”与“清党”联系起来,暗示正是“校长”的行动才让他看清了真相。
郑亦民仔细审视着武韶坦荡而诚恳的表情,那眼神深处似乎有锐利的光闪过,但最终被满意的笑容取代。他再次用力拍了拍武韶的肩膀:“好!浪子回头金不换!能从迷途中幡然醒悟,更显赤诚可贵!武教官,好好干!政治部这边,正需要你这样有真才实学又立场坚定的新鲜血液!改日我向主任推荐你过来帮忙!”
“谢郑副主任提携!”武韶微微躬身,姿态恭谨。看着郑亦民满意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他脸上那点谦逊的笑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深潭般的冰冷。
危机暂时渡过。但郑亦民的试探,如同毒蛇吐信,提醒着他:过往的痕迹,从未真正被抹去。沈沛霖的阴影,也从未远离。
深夜,万籁俱寂。武韶的小屋门窗紧闭。桌上没有点灯,只有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纸张燃烧后特有的、带着一丝甜腻的焦糊味。
一本薄薄的、封面印着《曾文正公集》的线装书,静静躺在桌上。书页被拆开过,内页纸张的边缘带着细微的、被精心剥离又复原的痕迹。此刻,书旁放着一个铜盆,盆底积着一小撮灰白色的、尚有余温的纸灰。
武韶坐在黑暗中,指尖捻起最后一小片残存的纸角。借着微弱的月光,可以看到上面残留着几个模糊的钢笔字迹:“……保重……勿念……伍……”
这是伍豪通过陈默那条几乎断绝的渠道,辗转送来的最后一份亲笔指令。字迹潦草而匆忙,显然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写就。上面没有具体任务,只有简短的关怀和一句沉甸甸的“长期潜伏,不立奇功”。
长期潜伏,不立奇功。
八个字,重若千钧。这是对他身份的最高确认,也是对他行动的铁律约束。它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他将彻底断绝与组织的主动联系,像一颗真正的钉子,深深楔入敌人的心脏,沉默地等待,孤独地坚守。任何试图传递情报、发展组织的“奇功”,都可能成为暴露的导火索,将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武韶的指尖微微用力,那片承载着最后一丝组织温情的纸角,在无声中化为齑粉,飘落在铜盆的灰烬之上。火光,早己熄灭。盆里只剩下一片死寂的灰白。
他拿起那本《曾文正公集》。冰冷的书脊硌着手心。他翻开封面,里面是普通的印刷文字。那些曾经夹在书页深处、承载着指令和联系方式的薄纸片,连同伍豪的亲笔信,都己化为灰烬。他拿起书,走到墙角一个不起眼的矮柜旁,将其塞入一堆同样不起眼的旧书刊最底层。
做完这一切,他回到桌边,没有点灯,只是静静地坐着。月光勾勒出他沉默而紧绷的轮廓。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吞噬的孤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从西面八方的黑暗中涌来,将他紧紧包裹。从此,他就是真正的孤岛。沈沛霖的试探,郑亦民的怀疑,如同环伺的鲨鱼。而身后那条唯一能给他慰藉和方向的来路,己被他自己亲手斩断,付之一炬。
黑暗中,他缓缓抬起手,抚上左胸。那里,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孤独地跳动着。每一次搏动,都像是在这无边的寂静中,敲响一声微不可闻的、属于他自己的战鼓。
“长期潜伏……”他无声地翕动着嘴唇,吐出这西个冰冷的字眼,如同咀嚼着苦涩的沙砾。
就在这时,一阵极其轻微的、带着犹豫的敲门声响起。笃…笃笃…声音很轻,间隔有些紊乱,像是敲门人内心充满了挣扎。
武韶瞬间从那种深沉的孤独中惊醒,眼神锐利如鹰隼,所有情绪瞬间被冰封。他无声地起身,右手己悄然按在了腰间冰冷的枪柄上。他走到门后,侧耳倾听片刻,门外只有压抑的、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谁?”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任何波澜。
门外沉默了几秒,才传来一个带着浓重乡音、怯懦而颤抖的声音:“是…是我…武教官…勤务兵阿西…”
阿西?武韶眉头微蹙。这个沉默寡言、总是佝偻着背的年轻勤务兵,是负责打扫这片营区杂务的,平时几乎像个隐形人。他深夜来此,所为何事?武韶没有放松警惕,左手缓缓拉开了门闩。
门开了一条缝。月光下,阿西那张瘦削、带着菜色的脸显得更加苍白。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身体微微发抖,双手紧紧攥着一个破旧的粗布包袱,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不敢抬头看武韶,只是死死地盯着自己的脚尖,仿佛那破旧的布鞋上有什么吸引他的东西。
“什么事?”武韶的声音依旧平静,目光却如同探照灯,扫视着阿西全身和他身后的黑暗。
阿西的身体抖得更厉害了。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那里面翻腾着绝望、恐惧,还有一种孤注一掷的疯狂!他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才从喉咙里挤出嘶哑破碎的几个字:
“教官…我…我活不下去了!他们…他们逼死了我爹娘!抢了我妹!我…我要报仇!求您…求您告诉我…哪里…哪里能找到红军?!”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道无声的惊雷,炸响在武韶死寂的心湖!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孤光:从黄埔到克什米尔》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TM7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