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又上新菜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当拼好饭穿越古代:小吃店的逆袭 http://www.220book.com/book/TODP/ 章节无错乱精修!
 

沈青梧把账本往梨木桌上一推,紫檀木算盘被震得哗啦作响,算珠碰撞的脆响里,她指尖在 "本月损耗" 那栏重重敲了敲。那行 "陈醋三坛" 的格外刺眼 —— 上周库房盘点时,本该封存的二十坛陈醋少了三坛,管事老刘支支吾吾地搓着手,指缝里还沾着酒渍,只推说是 "夜里遭了鼠患,啃破坛口漏光了"。

“老鼠啃得动封坛的黄泥?”“是咱们的规矩松得能钻进贼了。” 镜中映出春桃今早送来的新样衣,湖蓝色杭绸裙摆上用银线绣着缠枝莲,针脚细密得能数清花瓣纹路,却被她随手搭在酸枝木椅背上。这些日子铺子里的采买、入库、盘点竟都没亲自盯过,才让人心生懈怠。

后厨的竹蒸笼正冒白汽,氤氲的水汽漫过青石灶台,在梁木上凝结成水珠,啪嗒滴落在水缸里。张婆婆站在案前揉面,面团在青石案上发出咚咚的闷响,白花花的面粉沾在她银白的鬓角,像落了层细雪。沈青梧挽起月白色袖口走近,指尖捏起块糯米面团,忽然说:"不如咱们上新菜吧。"

"上新菜?" 张婆婆停下手,粗布围裙上沾着雪白的面粉,她用围裙角擦了擦额头的汗,"咱们青梧糕铺开了十年,卖的都是米糕点心,哪有卖菜的道理?传出去要被同行笑掉大牙。"

"谁说菜不能当点心卖?" 她掀开竹蒸笼盖,一股混着桂花与糯米的热气扑面而来,笼屉里的桂花糕正鼓着的弧度,边缘微微泛黄,是恰到好处的火候,"就做滋补汤,小罐小罐地炖,客人点单了现做,既新鲜又体面。"

说干就干。她当即让阿竹去西市采买,自己则翻出压在妆匣底层的牛皮本子 —— 那是她穿越时带来的记事本,纸页边缘己经泛黄,上面用圆珠笔写着密密麻麻的食谱。找到 "滋补汤品" 那页时,纸角还沾着点干涸的酱油渍,是去年试做红烧肉时不小心蹭上的。

"玉米要选带红须的老玉米,炖出来才够甜;排骨得要肋排,剁成两指宽的块才好入味......" 她用银簪在纸页上划着重点,忽然听见院外传来铜铃声,是阿竹采买回来了。

傍晚时分,后厨己经堆起了小山似的食材。金黄的玉米带着褐色须子,裹着新鲜的泥土;排骨剁得方方正正,每块都带着均匀的肥瘦;通红的番茄顶着翠绿果蒂,表皮泛着晨露的光泽;连紫菜都挑的是福建来的头水紫菜,干得能透过光,泡发后是深紫的翡翠色。沈青梧蹲在青石板上,挨个翻看食材,指尖捏起枚番茄在阳光下照了照,果皮下的籽清晰可见,才满意地点点头:"让采买的王二记着,往后就照这个标准进货,缺一两成色都要退换。"

林轻安下朝回来时,正撞见沈青梧蹲在灶台前试火候。她挽着月白色袖口,小臂上沾着点点面渍,像落了几星雪,手里举着个粗瓷小碗,里面盛着琥珀色的汤,汤色清亮得能看见碗底的碎姜,飘着半块玉米段。

"尝尝?" 她仰起脸递过来,鬓角碎发被灶火熏得微卷,眼睛亮得像藏了星子,"玉米排骨汤,我多加了两片姜去腥味,又放了颗话梅吊鲜,你试试够不够味。"

他刚要接碗,却见她忽然 "哎呀" 一声,慌忙把碗往灶台上放 —— 原来灶膛里的火星溅出来,燎到了她水绿色裙角,正冒着细细的青烟。林轻安眼疾手快地扑灭火星,指尖触到她发烫的裙布,语气里带了点急:"怎么总这么冒失?烫到了没有?"

"这不是着急嘛。" 沈青梧借着他替自己整理衣襟的功夫,偷偷舀了勺汤送到他嘴边,瓷勺碰到他温热的唇,"甜不甜?我特意托人从南边捎来的黏玉米,炖出来自带甜味,不用放糖。"

排骨的鲜香混着玉米的清甜在舌尖漫开,话梅的微酸恰到好处地中和了油腻,他喉结动了动,忽然明白她的用意:"你是想借着新菜式,把后厨的规矩重新立起来?"

"还是你懂我。" 她用竹筷戳着砂锅里的番茄,红色的汁液顺着筷尖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红痕,"小罐现炖,每样食材都要登记在册,谁领了多少、用了多少、剩下多少,一笔一笔记清楚。想再浑水摸鱼,可没那么容易。"

正说着,春桃掀帘进来,粗布门帘扫过门框的铜环,叮当作响。她手里捧着个圆形木托盘,上面摆着六个巴掌大的瓦罐,罐口边缘还留着陶匠的指印:"青梧姐,你要的小陶罐买来了。西市陶匠说这种细陶密封性最好,炖肉时香味跑不了,还特意在罐底刻了咱们铺子里的梧桐叶标记。"

沈青梧拿起个瓦罐掂量着,罐口圆圆的刚好能放进一整块排骨,罐身薄厚均匀,对着光看能瞧见淡淡的通透感。"明日起,就在大堂靠窗的位置设个炖品台。" 她指着墙角那片能晒到晨光的地方,"让木匠打个三层木架,下层支炭炉,中层放备好的食材,上层摆空罐。让阿竹守着,客人点单了就现炖,火候到了才开盖,罐口的棉纸得盖着戳记,谁炖的、何时炖的,一眼就能看清。"

春桃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从袖中掏出张纸:"我今日去采买时,顺便打听了市价,排骨二十文一斤,玉米五文一根,番茄十文三斤...... 都记在这上面了。"

沈青梧接过纸看了看,字迹娟秀还画着小图,番茄旁边画了个红红的圆,排骨旁画着块带骨头的肉,忍不住笑:"咱们春桃如今当掌柜的料了,连采买账都记得这么清楚。"

"都是跟着青梧姐学的。" 春桃脸颊微红,指尖绞着围裙带子,"对了,方才去陶匠铺,撞见西街的李秀才,他说听闻咱们要上新,特意托我留两份,说是要给病中的老母亲补身子。"

"记着明日优先给他炖。" 沈青梧把瓦罐放回托盘,"让阿竹今夜把炖品台的账册备好,分 ' 食材入库 '' 客人点单 '' 余料登记 ' 三栏,每栏都要画押,他一个人记不过来,就让后厨的小福子帮着盯炭炉。"

第二日天还没亮,寅时的梆子刚敲过第一响,后厨就飘起了浓郁的香气。沈青梧亲自掌勺,先把排骨倒进沸水锅,水面立刻浮起层灰白色的浮沫,她用细网铜勺轻轻撇去,动作轻柔得像在拂去锦缎上的灰尘。捞出来的排骨用井水冲去浮沫,在竹筛里控着水,水珠顺着排骨的肌理往下滴,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排骨要选这种带脆骨的,炖出来才够嫩。" 她教小福子码罐,自己则拿起块拍碎的姜块,往瓦罐里铺了薄薄一层,"姜要拍散不要切片,香味才能炖出来。" 码好排骨后放上切段的玉米,每段都留着点须子,看着就新鲜,最后加足井水,水面刚好没过食材半寸。

"用棉纸封罐口时,要像这样沿着罐口压出褶皱。" 沈青梧拿起张裁好的棉纸,指尖在边缘压出整齐的波浪纹,"这样蒸汽才不会漏,炖出来的肉才够烂。" 她在封好的棉纸上盖了个朱红印章,是片小小的梧桐叶,印泥是她用胭脂调的,红得鲜亮。

炭炉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橘红色的火苗舔着瓦罐底部,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沈青梧又调了另一种汤 —— 把鸡胸肉撕成细丝,和泡发的香菇一起放进陶罐,加了点宁夏来的枸杞。"这个炖半个时辰就行。" 她看了眼铜漏刻,壶里的水刚好滴到寅时末的刻度,"番茄鸡蛋汤要快些,客人等不及的,得提前备好蛋液,用细筛滤过才够嫩,番茄切得碎碎的,在油锅里炒出沙再加水,这样汤才够浓。"

小福子蹲在炭炉旁记笔记,木炭条在糙纸上划出道道黑痕,把 "玉米排骨汤需炖一个时辰"" 紫菜蛋花汤要最后撒葱花 " 记得清清楚楚,鼻尖被熏得发黑,像只刚偷吃完灶糖的小猫。

辰时刚到,青梧糕铺的门板刚卸下两块,就有熟客闻着香味掀帘进来。是住在隔壁的王秀才,青布长衫洗得发白,手里还捏着本卷了角的《论语》,书页间夹着根干枯的芦苇杆当书签。"沈掌柜,今日铺子里什么东西这么香?" 他抽动着鼻子,山羊胡微微颤动,"隔着两条街就闻见了,像是肉香混着甜气,勾得人走不动道。"

沈青梧掀开一个刚炖好的瓦罐,棉纸被热气顶得鼓起,揭开时发出 "啵" 的轻响,白汽裹挟着肉香瞬间弥漫开来,玉米的甜气混着排骨的醇厚,引得王秀才首咽口水。"新上的滋补汤,先生要不要尝尝?" 她用青花小瓷碗盛了一碗,汤面上浮着层薄薄的油花,像撒了层碎金,"玉米排骨汤,补气血的,最适合先生熬夜苦读时喝。"

王秀才刚接过碗,就见林轻安提着食盒走进来,湖蓝色官袍的下摆还沾着晨露,乌纱帽的系带垂在胸前,随着脚步轻轻晃动。"今日翰林院休沐?" 沈青梧给他盛了碗紫菜蛋花汤,翠绿的紫菜漂在嫩黄的蛋花里,撒了点切得极细的香菜末,看着就清爽。

"特意来尝你的新菜式。" 他接过汤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忽然压低声音,气息拂过她耳畔,带着淡淡的墨香,"昨儿礼部的刘侍郎还说,编书的老翰林们总喊着夜里寒气重,想订二十份炖品,每日辰时送到翰林院,说是给先生们补补身子。"

沈青梧正往瓦罐里加番茄的手顿了顿,番茄的红色汁液滴在雪白的手腕上,像落了点胭脂,她随即笑起来:"那可得让他们卯时就派人来订,小罐慢炖,急不得的。我得让他们知道,咱们青梧糕铺的东西,宁肯少卖一份,也不能差了火候。" 阳光穿过大堂的窗,照在她沾着番茄汁的指尖上,亮得晃眼。

炖品台前排起了队,客人们看着瓦罐在炭炉上冒着热气,罐口的棉纸被蒸得发白,都觉得新鲜。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粗布帕子裹着头,怀里的婴孩吮着手指,眼睛瞪得溜圆盯着瓦罐。她点了份蘑菇鸡肉汤,沈青梧接过瓦罐时,特意多撒了把枸杞:"给孩子补补,明目。" 妇人刚接过罐,孩子就伸着胖乎乎的小手要抓,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逗得周围人都笑起来。

"这汤多少钱一罐?" 站在队尾的货郎放下肩上的扁担,竹筐里的梨还带着晨露,"我买两罐,一罐给病老婆,一罐自己尝尝。"

"玉米排骨汤十五文,蘑菇鸡肉汤十二文,番茄鸡蛋汤八文。" 阿竹在一旁记账,毛笔在账本上写得飞快,"您要是买两罐,算您二十七文,省三文钱。" 他说着从竹篮里拿出块油纸,把瓦罐裹得严严实实,还在提绳处打了个活络结,"这样提着不烫手。"

货郎接过汤罐时,指尖触到温热的瓦罐,忽然红了眼眶:"我老婆病了半年,总说想吃口热汤,家里穷得连柴都舍不得烧...... 沈掌柜真是善人。"

沈青梧正在给瓦罐盖戳,闻言抬头笑了笑:"谁还没个难处?您常来照顾生意,就是帮我们了。" 她看着货郎小心翼翼地把汤罐放进竹筐,垫了层软草,像是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忽然觉得这新菜式真是做对了。

日头升到头顶时,炖品台的瓦罐己经空了大半。沈青梧让春桃去库房盘点,回来时春桃手里的账册记得满满当当:"青梧姐,今早领了三十斤排骨,用了二十五斤半,剩下的都切小块腌上了;玉米用了二十根,番茄用了十五斤...... 每笔都和阿竹的销售账对得上,老刘在一旁看着,脸都白了。"

"让他看着就好。" 沈青梧用布巾擦着手,"明日起,让他每日辰时来对账,少一粒米都要说明白。"

正说着,林轻安提着个食盒从外面进来,官袍上还沾着尘土,显然是刚从翰林院赶来。"编书的老翰林们尝了汤,都说比御膳房的炖品还合胃口。" 他打开食盒,里面是个描金漆盒,"李大人特意让我送这个来,说是西域进贡的玫瑰露,让你炖甜品时用。"

沈青梧拿起琉璃瓶,里面的玫瑰露泛着淡粉色,透着清冽的香气。"替我谢过李大人。" 她往他碗里舀了勺新炖的紫菜蛋花汤,"不过咱们的汤不用加这些,真材实料就够了。"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大堂,在青石板上投下窗棂的影子。炖品台前排着队,客人们的谈笑声混着瓦罐咕嘟声,像支热闹的曲子。有个穿虎头鞋的小童踮着脚看炭炉,被母亲抱起来时伸手去够瓦罐,小手在半空抓了抓,引得周围人都笑起来。沈青梧看着这烟火气十足的场景,忽然觉得那些账本上的数字都活了过来,变成了客人们满足的笑脸。

阿竹在一旁记账,鼻尖上沾着墨点,却依旧一笔一划写得认真。沈青梧看着他翻开新的账页,在 "食材出入账" 下面画了朵小小的桂花,忽然想起刚认识他时,他还是个在码头扛活的少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暮色降临时,最后一缕阳光掠过 "青梧糕铺" 的匾额,把烫金的字迹照得暖融融的。沈青梧核完当日的账,算盘珠子噼啪响了半个时辰,最后停在 "七十三" 这个数字上 —— 新上的炖品竟卖了七十三份,其中玉米排骨汤最受欢迎,早早卖空了。

她拿起最后一罐没卖完的玉米排骨汤,往林轻安面前推了推:"赏你的,今日跑前跑后的辛苦。"

他却没动,只是看着她被烟火气熏得微红的脸颊,鬓角别着朵风干的桂花,那是今早客人送的。他忽然伸手替她摘下发间的花瓣,指尖擦过她的耳垂,声音低沉得像炭火余烬:"其实我更想吃你做的番茄鸡蛋汤。"

“怎么?嫌弃排骨汤?” 她挑眉,故意把瓦罐往他面前又推了推,汤汁晃出小小的涟漪。

“不是。” 他舀起一勺汤,琥珀色的汤汁里映着她的笑眼,"那汤里有烟火气,有家的味道。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当拼好饭穿越古代:小吃店的逆袭》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TOD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当拼好饭穿越古代:小吃店的逆袭 http://www.220book.com/book/TOD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