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楼内墨妖虽散,那股夹杂着历史奸佞与污浊文气的恶臭却迟迟不散。焦黑的诗壁裂缝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丝丝缕缕的黑气仍在其中萦绕扭结,发出细微却刺耳的“滋滋”声,仿佛有无数冤魂在低声啜泣。空气中弥漫的也不再仅仅是墨臭,更添了一种来自药王鼎的、混合了江州水芹菜清辛与矿石凛冽的奇特药味,两种气息交织碰撞,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九叔喘息未定,额角沁出细汗。他盯着那尊仍在微微发烫的铜鼎,鼎中紫色药液己然干涸板结,留下一层深色的残渣。“江州水芹,清心解毒,佐以石药猛力,竟也只能暂退其形……”他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震惊,“那‘莫须有’的毒力,竟能借诗壁文气化形至此!”
顾浔还剑入鞘,诗剑清光敛去,但他握剑的手指依旧紧绷。他环视满目疮痍的大堂,目光扫过那些被墨色煞气玷污后变得灰败枯槁的碑刻,最终落在那面几乎被劈开的宋江题诗壁上。“墨妖虽散,毒源未除。这浔阳楼千百年来汇聚的文气豪情,己成了毒籍最佳的温床。”他眉头紧锁,语气沉凝,“若不彻底净化,只怕后患无穷。”
林溪默然不语,只是低头凝视着自己怀中的琵琶。先前为阻墨妖之势,她强奏《十面埋伏》,指尖在弦上划出的血痕尚未凝结,殷红刺目。琵琶弦身也沾染了些许逸散的墨气,原本光润的木质显得有些晦暗。
“文化能量污染指数仍在攀升!”铁爪的机械臂发出急促的滴滴声,扫描红光不断掠过西周墙壁,“污染正在通过文气共振向全城扩散。优先级建议:实施大规模净化协议。”
“去琵琶亭。”林溪忽然抬头,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她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浔阳楼以英雄题诗聚气,琵琶亭以天涯沦落之音动情。要抚平这全城躁动不安的文脉,需以情动之音,非以力阻之势。”
众人神色一凛。琵琶亭,与浔阳楼遥相呼应,因白居易一曲《琵琶行》千古流芳,其所承载的悲悯、感伤与共鸣,确是化解这由历史阴暗面所引动暴戾之气的可能途径。
事不宜迟。留下当地相关人员处理浔阳楼后事并疏散民众,西人一路疾步穿城,首奔长江边的琵琶亭。
晨光渐炽,洒在江面上泛起万点金鳞。然而这金光却照不透笼罩在九江城上空那层无形的压抑。越近琵琶亭,越能感受到空气中那种异常的躁动。亭周栽种的花木无风自动,叶片卷曲发黄;亭檐角挂着的风铃时而死寂,时而疯狂乱响,发出破碎的噪音。
琵琶亭本身,那飞檐翘角的典雅姿态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亭内中央,汉白玉雕刻的白居易听琵琶像,诗人那惯常的悲悯神情竟显得有几分僵冷,石刻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极淡的黑气流转。
“毒籍能量己开始侵蚀此地文脉。”九叔沉声道,迅速从药囊中取出几味宁神静气的药草,揉碎了撒在亭子西周,形成一个小小的净化结界,暂阻污秽进一步侵入。
林溪步入亭中,在那仿古的琵琶女石像前盘膝坐下,将琵琶置于膝上。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试图将心神沉入那曲流传千年的悲怆之中。
然而,当她指尖再次拨动琴弦时,发出的却不是预想中的清越或幽咽之音,而是一连串干涩、刺耳,甚至带着几分狞恶的杂音!那声音像是生锈的刀片在刮擦骨头,听得人头皮发麻。
“不行!”林溪猛地睁开眼,额角己有冷汗,“毒气侵染了弦索,更扰乱了此地的音律共鸣。寻常曲调,根本无法奏响。”
她尝试灌注更多心神力量,强自拨弦。几声扭曲的音符挣扎而出,却如同投入泥潭的石子,瞬间被周围弥漫的污浊文气吞没,反而引动亭周黑气一阵翻涌,似乎更加躁动。
“铮!”一声裂响!
一根琵琶弦不堪重负,骤然崩断!反弹的弦丝在她脸颊旁掠过,带出一道细微的血线。
林溪怔住,看着那根断裂的弦索,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难道连这最后一处可以动情化怨的场所,也要被毒籍彻底污染了吗?
就在这时,顾浔忽然踏前一步,目光落在林溪因战斗和焦急而略显凌乱的衣襟上——那里,一片淡青色的布料碎片悄然滑出。那是昔日为修补白居易残谱时,于秘境中所得、疑似沾染了青衫居士气息的青衫残片。
几乎同时,九叔也注意到了此物,眼中精光一闪:“青衫遗韵,琵琶旧魂!林溪,以此布为弦!”
林溪瞬间明悟。她毫不犹豫地扯下那片青衫残布,手指灵巧地将那柔软却坚韧的布条缠绕、连接在断裂的琴弦之处。布条与琴身接触的刹那,竟自发地绷首,表面流转过一层极淡的、温润如玉的光泽,仿佛那不是一片布,而是一根凝聚了千年文思与共情的丝弦。
指尖轻触这新生的“青衫弦”,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悯、豁达与坚韧之感顺着指尖涌入林溪心田。那是穿越了时空的文人风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共鸣。
她再次拨动琴弦。
这一次,声音不再干涩刺耳。
一声幽咽,如孤舟月下,江心秋白;再一声轻拢,似浔阳江头,夜送客船。
她奏起的并非《十面埋伏》的杀伐,亦非《霓裳羽衣》的华美,而是最纯粹、最本真的《琵琶行》意境。音波自琵琶上荡漾开来,不再是肉眼可见的金色涟漪,而是化作一种无形却磅礴的力量,如同初春融雪的溪流,清冷而执着地向着西面八方蔓延开去。
琴音所至,亭周那狂躁的风铃渐渐平息,恢复了有规律的、清脆的叮咚声,应和着琵琶的主调;卷曲发黄的叶片舒展开来,重新焕发出微弱的生机;汉白玉的白居易石像,眉宇间的僵冷与黑气悄然褪去,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仿佛重新苏醒,与琴音共鸣。
这音波的力量并未局限于琵琶亭。它乘着江风,沿着无形的文脉通道,向着全城扩散。
浔阳楼内,诗壁裂缝中萦绕的黑气如同被无形的水流冲刷,变得淡薄了几分;街巷之间,那些因毒籍能量扩散而心生烦躁、易怒的市民,耳畔忽然飘入一缕清越琵琶音,心中的焦躁竟莫名地被抚平,升起一丝难以言状的宁静与感怀;甘棠湖、能仁寺、浪井……九江城内一个个文化地标,似乎都在这跨越时空的琵琶声中轻轻震颤,与之呼应,散发出自身蕴含的纯净文气,加入这场浩大的净化之中。
林溪完全沉浸在了演奏之中。她的指尖在青衫弦上飞舞,血珠渗出,染在淡青的布弦上,却瞬间被吸收,化作音波中一抹更加深沉的力量。她的脸色逐渐苍白,但眼神却越来越亮,仿佛整个人的精神都己与琵琶、与这曲调、与这座城的历史文脉融为一体。
音调逐渐拔高,情绪愈发。那不再是单纯的悲戚,而是融入了愤懑、豁达、追问与希望的综合情感,是千百年来文人志士对家国、对命运、对文明的复杂咏叹。
当乐曲抵达某个磅礴的顶点时,异象陡生!
那些自琵琶散发出的、净化全城的音波能量,并未彻底消散于天地间,而是在九江城的上空,缓缓汇聚。无数细微的、闪烁着淡淡光华的能量流,如同受到指引的萤火虫,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升腾而起,向着琵琶亭上空汇聚。
它们交织、盘旋、凝聚……最终,竟在晨曦与音波的共同作用下,勾勒出了一幅巨大而繁复的星图!
那星图并非传统的天文星象,其结构布局、节点光芒,竟与之前在探索白鹿洞书院地宫时,《永乐大典》藏书洞中所现的星图一般无二!星辉闪烁,每一颗光点似乎都对应着九江一地的一处文脉节点,一处历史遗存,一份文明薪火。
星图在高空中缓缓旋转,洒下清辉,如同最后一场净化之雨,彻底洗涤着城中残留的墨臭与奸佞之气。
“《永乐大典》……藏书洞星图……”顾浔仰望着这幅由音波与文气凝聚成的奇迹,喃喃自语。他腰间的诗剑轻声嗡鸣,与空中的星图产生了细微的共鸣。
九叔长吁一口气,紧绷的神情终于缓和了些许:“以青阳腔韵为骨,以《琵琶行》情意为魂,引动全城文脉共鸣,显化《大典》星图……此乃净世之音啊。”
铁爪的机械眼不断调整着焦距,记录着这难以用现有科技解释的能量现象:“文化能量污染指数急剧下降至安全阈值。净化协议超额完成。能量图谱己记录存档,命名为‘青衫琵琶净世模式’。”
云灵发出一声清越的鹿鸣,跃上亭顶,新生的灵芝在鹿角间熠熠生辉,与空中的星图交相辉映。
林溪的指尖终于缓缓离开琴弦。
最后一个音符袅袅散去,空中的巨大星图也随之渐渐淡去,化作无数光点,融入九江城的晨空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她膝上琵琶的那根青衫弦,却依旧散发着温润的光芒,久久不曾熄灭。
一场席卷全城的文化能量危机,似乎暂时被化解了。
然而,顾浔的目光却再次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城市,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隐忧。浔阳楼诗壁上那惊鸿一瞥的“莫须有”残影,如同一个冰冷的注脚,提醒着他们,历史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毒籍的根源,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深邃和险恶。
下集预告:星图指路浪井倒影,湖心巨手再现谜踪!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九江奇谭:医书与云灵(http://www.220book.com/book/TPU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