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改良木耙带来的效率提升,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红星大队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虽然老杨头依旧严厉,但看林婉的眼神,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这丫头还算有点脑子”的意味。派活计时,虽然依旧不会给她轻省活(那是照顾关系户的),但至少不会再故意分给她最破最难用的工具了——他会把那些特别烂的,留给李爱华这种明显磨洋工或者刘建军这种实在力弱的。
在知青点内部,林婉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王红梅几乎成了她的小跟班,干活时总喜欢挨着她,遇到不懂的也第一个问她。连一向清高(或者说冷漠)的刘建军,偶尔也会推推眼镜,向她请教一些工具使用的小技巧。只有李爱华,依旧带着点不服气和酸溜溜,但也不敢再轻易挑衅。
更让林婉没想到的是,她“会点小手艺”的名声,竟然传到了社员家里。
这天傍晚收工回来,刚走到知青点门口,就看见一个穿着臃肿蓝布棉袄、包着绿色头巾、脸色黝黑的中年妇女等在那里,怀里还抱着个两三岁、脸蛋冻得通红、流着鼻涕的小男孩。
“林知青!林知青回来了!”那妇女看到林婉,眼睛一亮,有些局促地迎了上来。
林婉认出她是村里的妇女,好像叫王婶,男人是队里的车把式。
“王婶,您找我有事?”林婉停下脚步。
“哎,是有点事……”王婶搓着手,不好意思地开口,“俺家那口子的赶车鞭子,杆子裂了个大口子,眼瞅着要断了。这大冷天的,没鞭子可不行。队里没多余的,去公社买要票……俺听说林知青你手巧,能把耙子都弄好使了,能不能……能不能帮俺瞅瞅,看能不能修修?”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截裂开大口子的、油亮的枣木鞭杆。
林婉看着那裂开的鞭杆,又看了看王婶怀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以及她眼中殷切的恳求,点了点头:“我试试看,不一定能成。”
她把王婶让进冰冷的堂屋(厨房),借着灶膛的微光,仔细看了看鞭杆。裂缝很深,几乎贯穿了三分之二,而且裂口不齐,首接绑肯定不行。她想了想,对王婶说:“得找点结实的细麻绳,再找点熬化的皮胶或者鱼鳔胶,实在没有,结实的布条和浆糊也行。”
王婶一听有门,连忙说:“麻绳有!胶……胶俺家没有,布条和浆糊行吗?”
“试试吧。”林婉没把握。
王婶风风火火地跑回家,很快拿来了细麻绳、几块旧布条和一小罐浆糊。
林婉先用小刀小心地将裂缝里嵌着的污垢清理干净。然后,将细麻绳浸湿(增加韧性),仔细地、一圈一圈地紧紧缠绕在鞭杆的裂缝处,缠绕得密实而均匀,几乎将整个裂口区域都包裹起来。接着,她将布条撕成细条,沾上浓稠的浆糊,一层层地糊在麻绳外面,糊得厚厚实实。最后,她让王婶找来一块破布,用麻绳将糊好的地方紧紧捆扎固定住,放在灶膛边烘烤,让浆糊干透。
“先这么放着烤一晚上,明天干了看看结实不。赶车的时候别太用力抽,应该能顶一阵子。”林婉交代道。
王婶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走了。
第二天一早,王婶兴冲冲地跑来,手里拿着那根鞭杆:“林知青!神了!真结实了!俺家那口子试了,说比原来还趁手!”她不由分说地塞给林婉两个还带着体温的煮鸡蛋,“没啥好东西,自家鸡下的,别嫌弃!”
两个热乎乎的鸡蛋!在这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简首是重礼!
林婉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看着王婶感激的笑脸,再看看手里温热的鸡蛋,林婉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暖流。这和她前世施恩得到的感激不同,这是一种更朴实、更首接的,用劳动和手艺换来的认可。
这件事像风一样传开了。林婉“手巧”、“会修东西”的名声在村里小范围地传开。虽然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小事(帮人箍紧松动的锄头楔子、磨快钝了的镰刀、给破箩筐打补丁),但在这个物资匮乏、技术稀缺的农村,这份“小手艺”显得格外珍贵。
她依旧沉默寡言,埋头干活,但走在村里,开始有社员对她点头打招呼,眼神里带着善意。老杨头派活时,偶尔会嘀咕一句:“那耙子,让林婉先挑。”
小小的口碑,如同寒冬里的一点星火,微弱却温暖。林婉知道,自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终于初步站稳了脚跟。然而,平静之下,新的考验即将来临。天气,越来越闷热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TR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