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6日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游艇俱乐部里,下午茶的骨瓷杯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几位穿着定制西装的富豪围坐在一起,目光却不在这里——电视屏幕上,迈阿密国际特区的宣传片正播放着:玻璃幕墙的科技园区、太阳能发电的海景公寓、港口里穿梭的致一货轮,字幕显示“半年内GDP增速37%,跃居北美第六大城市”。
“看见了吗?”地产大亨林先生用银叉敲了敲碟子,语气里带着复杂,“半年前还是片沼泽,现在居然超过温哥华了。那个‘女版巴菲特’,真是把迈阿密变成了‘点金石’。”
旁边的船运大王周先生呷了口红茶:“何止迈阿密。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使用权,上个月也转到她名下了,现在亚洲到北美的货轮,走她的港口比走传统航线省三天,运费还低15%——我侄子的船队,己经全改道了。”
这话一出,议论声更热烈了。有人翻出财经报纸,指着“致一科技投资版图”的报道:“她投的八家企业,全是新兴行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科技,没有一个是房地产、航运这种‘老古董’,偏偏估值涨得比火箭还快。”
“最厉害的是‘不干涉’。”林先生的儿子刚从斯坦福毕业,对硅谷的模式很熟悉,“我同学在迈阿密的AI公司,拿了她的投资,连董事会都不用开,想招谁就招谁,想研发什么就研发什么,这在香港根本不敢想——咱们投个小铺子,都得天天去查账。”
***下午西点,俱乐部的露天茶座来了位不速之客——美惠子的父亲,佐藤财阀的掌门人。他刚从东京飞来,手里拿着份迈阿密的投资意向书,看见林先生等人,笑着打招呼:“看来大家都在聊沈小姐?”
“佐藤先生也想掺和一脚?”周先生挑眉,“听说她的星辰大海投资公司,只跟‘懂规矩’的人合作。”
“‘规矩’就是‘不插手’。”佐藤先生放下意向书,“我女儿美惠子在她的公司当总经理,说沈小姐有句口头禅——‘投资是买船票,不是买船长’。你买了票,就该相信船长能把船开稳,总去驾驶室指手画脚,迟早翻船。”
他指着报纸上沈诗涵的照片——华裔女性,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站在迈阿密的太阳能公寓前,笑容温和却有力量。“她是白手起家,奶奶卖潮汕朥饼攒的第一笔钱,所以她懂‘创业者最需要什么’——不是钱,是信任。”
***傍晚六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九七红妆致一风云 夕阳把维多利亚港染成金红色。林先生站在游艇的甲板上,看着对岸的写字楼渐渐亮起灯。他想起三年前,自己想投资一家互联网公司,却因为“不懂技术”,天天逼着创始人改商业模式,最后把公司逼黄了。
“爸,要不我们也去迈阿密看看?”儿子递来一份致一科技的投资说明,“上面说‘不限行业,只看团队’,连申请流程都在线上,不用托关系。”
林先生接过说明,指尖划过“新兴行业优先”的字样。香港的地产行业越来越难做,年轻人都在聊“互联网”“新能源”,或许真该像沈诗涵那样,把眼光从维多利亚港,投向更远的地方。
“听说她下周来香港?”周先生走过来,手里拿着巴拿马运河的新航线图,“我约了她在半岛酒店喝茶,想聊聊船运合作,你要不要一起来?”
林先生笑了:“好啊。正好问问她,什么时候把迈阿密的模式,也复制到维多利亚港来——让咱们这些‘老古董’,也学学怎么‘放手’。”
***晚上八点,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渐入佳境。林先生的游艇缓缓驶离码头,广播里正播放着财经新闻:“迈阿密国际特区宣布,将划出1000亩地建设‘致一科技城’,由沈诗涵主导,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
儿子突然指着远处的货轮:“爸,你看,那是巴拿马运河来的船,船身上有致一的标志!”
林先生望着那艘货轮,突然明白为什么沈诗涵能让迈阿密在半年内崛起——她不是在“建城市”,是在“建生态”。就像维多利亚港需要海流才能活,商业生态也需要“不干涉”的自由流动,才能长出新的可能。
而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移民”“要不要去迈阿密”的富豪们,或许没意识到:真正的机会,从来不在某个地方,而在某种“相信”里——相信年轻人,相信新兴行业,相信“少管点事,多给点空间”,就能像沈诗涵那样,让一片沼泽,变成一座新城。
***夜里十点,林先生给儿子发了条短信:“明天去订去迈阿密的机票,我们也去买张‘船票’。”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远处的货轮鸣了声笛,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迁徙”送行。维多利亚港的灯火依旧璀璨,但林先生知道,有些东西己经不一样了——至少在他心里,“老规矩”的分量,正在被沈诗涵的“新哲学”悄悄取代。
(第三十一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TUD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