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章 研究院里的“科学”魔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万界科技大佬聊天群 http://www.220book.com/book/TWC3/ 章节无错乱精修!
 

市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号楼,地下负一层。

这里被临时清空,改造为星火科技“自证清白”的专属实验室。厚厚的防弹玻璃将实验区与观察区完全隔开。实验区内,摆放着研究院提供的、最基础但也最标准的微生物实验设备: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摇床、显微镜、离心机、灭菌锅…一应俱全,但都透着一股“公家”的朴素感,与星火自己那简陋但充满“野路子”气息的发酵罐截然不同。

观察区内,气氛肃穆。秦卫国端坐中央,身旁是几位头发花白、神情严肃的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他们是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也是此次联合监督组的成员。几台高清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准了实验区,确保不留死角。两名国安的技术人员坐在监控屏幕前,实时记录着数据流。

压抑、冰冷、带着审视的目光,透过玻璃墙,聚焦在实验区内西个穿着崭新白大褂的身影上——林风、苏晚晴、王浩、张强。

“实验复现,为期三天。目标:重现‘净源’核心功能菌株‘红潮’及其共生体系,并制备出效果接近原始样品的产品。现在开始计时。”秦卫国冰冷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入实验区。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紧张,眼神变得无比专注。她走到主操作台前,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宣布:“星火科技‘净源’菌剂核心复现实验,第一阶段:原始功能菌株采集与初筛。开始!”

实验,在无数双眼睛的严密监视下,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步,原始样本采集。这一步,红后设计的流程发挥了巨大作用。苏晚晴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盖着环保部门公章的《重点污染区域底泥采样许可》和详细的采样点坐标(一条以污染严重闻名的城郊河流的特定河段),并由王浩展示了采样当天的全程录像(录像里王浩穿着星火的工作服,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记录经纬度、时间、深度)。这些无可挑剔的“证据链”,让观察区的专家们微微点头,至少证明了菌株来源的“自然”和“合法”。

第二步,菌株初筛。这是最繁琐也最容易出错的环节。在超净工作台内,苏晚晴如同最精密的仪器,严格按照红后优化的“梯度稀释-平板涂布”法进行操作。她将采集来的、散发着恶臭的底泥样本,进行一系列精确的稀释,然后涂布在多种不同配方的初筛培养基平板上。这些培养基配方,都基于贝加庞克的廉价体系,但做了“简化”和“常规化”处理,看起来就是经验丰富的微生物工作者基于不同营养需求设计的筛选方案。

“苏总监的操作…非常规范老练。”观察区,一位专攻环境微生物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低声对旁边的同事说道,“这种梯度稀释的精度,没几年扎实功底练不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恒温培养箱里,各种平板开始长出形态各异的菌落。苏晚晴需要从中挑出具有特定形态特征(颜色、边缘、光泽等)的疑似菌落,进行纯化和初步活性测试。工作量巨大,需要极强的耐心和观察力。苏晚晴几乎不吃不喝,长时间待在超净台前,眼睛熬得通红,但动作依旧一丝不苟。

林风则主要负责记录和协调。他将苏晚晴观察到的每一个菌落特征、每一次纯化结果、每一次简单的吞噬活性测试数据(如对某种染料或模拟污染物的褪色/分解速度),都工整地记录在专用的实验记录本上,并同步录入到一台与外界物理隔绝、只能记录不能导出的专用电脑中。他的记录详实、规范,数据逻辑清晰,让观察区的专家们挑不出任何毛病。

王浩和张强则负责各种辅助工作:培养基灭菌、器皿清洗、试剂配制、设备维护…在苏晚晴和林风的要求下,他们也表现得异常沉稳和熟练。

第一天,在紧张有序中度过。苏晚晴成功分离出了十几株具有较强污染物降解活性的细菌,其中一株呈现暗红色的菌株(被标记为S-7),表现尤为突出。这为后续的共生体系构建打下了基础。

第二天,进入最核心也是最难的阶段——共生体系构建。这一步,原始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灵感”成分,如何在监控下复现“奇迹”?

苏晚晴按照红后设计的“分阶段共培养法”,先将活性最强的S-7菌株(“红潮”原型)单独培养,观察其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然后,再引入之前筛选出的几株辅助菌株(耐辐射奇球菌和乙酸杆菌的“替身”),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碳氮比、pH、溶氧)下进行共培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万界科技大佬聊天群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万界科技大佬聊天群最新章节随便看!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且充满不确定性。苏晚晴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条件,取样观察显微镜下的菌群形态,测试代谢产物。观察区的专家们紧紧盯着屏幕上传来的显微图像和实时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

“看,S-7在单独培养时,虽然活性强,但会产生过量有机酸,抑制自身生长。这很常见,很多高活性菌都有这个毛病。”一位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说道。

“引入B-3菌株(耐辐射奇球菌替身)后,pH下降速度明显减缓了!B-3在消耗有机酸!”另一位专家发现了变化。

“再引入C-5(乙酸杆菌替身)…快看!菌群密度在上升!S-7的吞噬活性指针在快速提升!我的天…这种协同效应…太明显了!”当苏晚晴小心翼翼地将第三株菌引入体系,并调整到一个特定的pH和溶氧范围时,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陡然上扬!

观察区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几位专家凑到屏幕前,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高效的、相互依存的微生物共生体系,在苏晚晴一步步看似常规的操作下,从无到有地被“构建”了出来!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每一个关键点都被苏晚晴敏锐地捕捉并优化!

这哪里是实验?这简首是一场精妙绝伦的“科学”魔术!将“奇迹”拆解成了可理解、可重复的科学步骤!

秦卫国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身边专家们态度的变化——从最初的审视和怀疑,变成了现在的震惊和…隐隐的钦佩?他看向实验区内那个全神贯注、脸色苍白却眼神明亮的女孩(苏晚晴),以及旁边沉稳记录、偶尔与苏晚晴低声交流的林风,眼神深邃难明。

然而,就在共生体系初步稳定,苏晚晴准备进行小规模扩增培养,为第三天制备成品做准备的紧要关头——

“咦?恒温摇床的温度…怎么在升高?”一首负责设备监控的王浩,突然盯着一个摇床的控制面板,失声叫道!

只见那台用于培养共生菌液的恒温摇床,温度显示正从设定的30℃,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跳动:31℃…32℃…33℃…而且还在持续上升!同时,连接摇床的培养瓶内,原本平稳的菌液开始剧烈翻腾冒泡,颜色也从稳定的深褐色迅速向浑浊的猩红色转变!共生体系崩溃的前兆!

“不好!温度失控!”苏晚晴脸色瞬间煞白!在这个节骨眼上,设备故障?!

观察区也一片哗然!专家们紧张地站了起来。秦卫国眼神一厉,立刻看向监控屏幕前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飞快操作,调出摇床的实时数据流和后台控制日志。

“报告秦组!摇床温控系统后台记录异常!在1分钟前接收到一条来源不明的、极其短暂的远程修改指令!将设定温度从30℃修改到了45℃!指令来源IP…无法追踪,疑似内部网络被短暂渗透!”技术人员的声音带着震惊。

人为破坏!在国安和研究院双重监管下,竟然有人能渗透内部网络,远程篡改实验设备参数?!

“立刻切断这台摇床的网络连接!物理断电!”秦卫国厉声下令,脸色铁青。他感到一种被严重挑衅的愤怒!

实验区内,林风的心沉到了谷底。果然来了!青禾?还是那个阴魂不散的第三方?手段竟然如此猖狂!在国安眼皮底下搞破坏!

“晚晴!菌液状态!”林风急问。

“共生菌在快速死亡!‘红潮’开始失控!活性急剧升高!这样下去…不到半小时就会彻底狂暴!”苏晚晴的声音带着哭腔,看着培养瓶内迅速恶化的菌液,绝望涌上心头。两天两夜的心血,眼看就要毁于一旦!而且是在这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观察区的专家们也摇头叹息,充满了惋惜。温度失控对微生物是毁灭性的,尤其对这种刚刚构建、极其脆弱的共生体系。实验…恐怕要失败了。

就在这绝望弥漫的时刻,林风的大脑却在疯狂运转!红后!贝加庞克!群聊!他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找到一个合理的、能挽救危局的办法!

【林风(节点持有者):@全体成员 紧急!受监控实验遭遇人为破坏(远程篡改设备致温度失控),共生体系濒临崩溃!菌液即将狂暴!要求:立刻提供可在常规条件下执行的紧急抢救方案!必须符合现有科学认知!不能使用任何非常规手段或材料!】

信息发出,林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是真正的绝境求救!



    (http://www.220book.com/book/TWC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万界科技大佬聊天群 http://www.220book.com/book/TWC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