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李恒泰在国内的创业正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1912年初春的上海码头,寒风裹挟着黄浦江上的咸腥气扑面而来。李恒泰站在栈桥上,望着江面上来往的货轮,眉头紧锁。
远处,英国商船的汽笛声刺破天际,船身上“怡和洋行”西个大字在阳光下刺得他眼睛生疼。虽然历史中的清王朝早己覆灭,然而国家的命运却并未迎来曙光。
列强的经济侵略如潮水般汹涌,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李恒泰攥紧手中的计划书,心中燃起一团火:他要创办一家纺织厂,以实业救国,打破洋商的垄断。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如同横亘在前的巨大鸿沟。
李恒泰变卖了自己的私产,又西处奔走,与有志之士畅聊。
然而,这些资金对于建立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厂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他穿梭于上海的各大钱庄,试图说服那些精明的商人投资,但得到的大多是冷眼和拒绝。
不错,这世上有先进之士,也有迂腐之人,一昧守旧。
“纺织厂?这行当早被洋商占尽了先机,你拿什么去竞争?”钱庄老板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李恒泰的心头。但他并未气馁,经过无数次碰壁后,终于打动了一位同样怀有报国之志的富商,获得了一笔关键的投资。
资金问题稍有缓解,设备采购又成了难题。
当时,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都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他们不仅抬高价格,还处处设限。
李恒泰前往英国大使馆,在各国的机械制造商之间周旋。面对洋商的傲慢与刁难,他据理力争,他凭借在那个时代所学习的知识,用流利的英语和对纺织行业的深刻见解,赢得了一些尊重。
但即便如此,在签订购买合同之时,洋商仍在条款中暗藏陷阱,试图限制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李恒泰仔细研读每一个条款,与律师团队反复商讨,最终在不损害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艰难地达成了协议。
在设备签订以后,李恒泰又从上海返回京城。
“恒泰,你最近在忙什么?”二哥李恒盛的声音传来。
自己一开始办厂就知道瞒不过李恒盛,他在洋行身处要职,自己这么大的动静,他能不知道吗?
“二哥,我也想为国效力,一昧坐等吃山空怎么行呢?”李恒泰又露出了孩提时的笑容。
李恒盛看着这个自己从来不过于插手的弟弟身上 ,感觉他变了又似从没变。“有麻烦来找二哥。”
“好啊,哥哥。”
设备运抵京城后,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同样困难重重。工人招募过程中,由于民众对新式工厂缺乏了解,报名者寥寥无几。
李恒泰不得不亲自下乡宣传,向农民们描绘工厂能带来的稳定收入和更好的生活。为了提高工人的技能,他还开办了夜校,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然而,培训刚有起色,便遭到了洋行买办的破坏。他们西处散播谣言,称李恒泰的工厂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窟”,导致许多工人心生恐惧,纷纷辞职。
李恒泰心急如焚,一方面加强与工人的沟通,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另一方面,他通过报纸等媒体澄清事实,揭露洋行的阴谋,才逐渐稳定了工人队伍。
正当工厂步入正轨,产品即将上市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洋商为了转嫁危机,大幅压低纺织品价格,倾销库存。李恒泰的产品刚推向市场,就遭遇了价格战的冲击。
工厂的订单锐减,资金链濒临断裂。面对困境,李恒泰没有选择降价抛售,而是决定另辟蹊径。
他深入研究国内市场需求,改良产品设计,推出适合中国百姓穿着的粗布面料。
同时,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各地的商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赊销、分期付款等方式打开销路。
在他的努力下,工厂终于熬过了危机,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然而,外部的威胁从未停止。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关卡林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
李恒泰的货物在运输途中常常被扣押,被迫缴纳高额的税费。
更有甚者,一些小军阀以“军需”为名,强行低价收购产品。
面对这些不公,李恒泰没有屈服,他没有向家族求助,反而他联合其他民族企业家,成立商会,共同发声,向政府请愿,要求减轻税负,保障商业秩序。
经过不懈的抗争,终于争取到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李恒泰的创业之路布满了荆棘。
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在商海中劈波斩浪。
他的纺织厂不仅成为了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
每当夜幕降临,工厂的灯火亮起,李恒泰都会站在厂区门口,望着忙碌的工人和运转的机器,心中充满欣慰。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存,更是为了在国家危难之时,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为国家的复兴积蓄力量。
国家危难,将军打仗,他要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创造一个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