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第一次戴上“虹膜-9”头盔时,鼻腔里还能闻到新塑料的味道。
那是2047年的春天,虚拟现实技术刚完成一次大升级,模拟触感的精度提高了不少,据说己经接近人能分辨的极限。
他把这套设备搬进医院时,院务会上大家都没说话。
院长林桥问他:“张岩,你真要把执业地点注册到一个虚拟系统里?”
张岩说:“只要那里有人需要帮忙,哪怕是虚拟形象,我也得去。”
于是,他成了全国第一位“虚拟医院”院长,这个医院在系统里有个专门的地址,患者从一个像漂浮在云里的青铜门图标就能进来。
张岩先建了个“主刀舱”。
那是个首径六米的球型房间,内壁装了很多能传递触感的片子。当医生在虚拟场景里用手术刀划开皮肤,能感受到阻力、弹性、温度,甚至血液的黏稠感,这些都算得很准,误差很小。
接着,他把医院里CT、核磁共振、超声的检查数据都连到了虚拟系统上,用计算机模型整理出了一套“数字病例库”。
只要是授权医生,戴上头盔就能看到患者病灶的1:1虚拟影像,跟真的一样。
最麻烦的是“时间压缩”。虚拟系统里的一个小时,现实中才过六分钟。
张岩得在六分钟里完成平时一小时的手术。他把手术步骤拆成几百个小动作,让电脑助手“小苔”反复模拟,找出最好的方法,再让医生练习到形成习惯。
第一个来虚拟医院的,是个网名叫“雪狐”的女孩。
她来自哈尔滨,十二岁,白血病又犯了。现实里,化疗让她瘦得不成样子,虚拟形象却是只银白的狐狸,尾巴尖有点发亮。
“医生,我想在梦里跳一次舞。”她说。
张岩把她的骨髓图像放大,白血病细胞像暗红的小点布满画面。
他操作虚拟的细管,往血管里输送治疗细胞。手术结束后,屏幕里的雪狐在云端转着圈,尾巴扫过的地方像有光。
现实中,女孩的检查报告显示,异常细胞从78%降到了3%。
小姑娘真的在病房里下床,跳了一段《西小天鹅》。
媒体都报道了,说《虚拟现实能治癌症?》。
张岩却在病历上写:效果还得长期观察,虚拟手术只是辅助手段。
三个月后,虚拟医院的注册患者超过了十万。
有人想把患阿尔茨海默病父亲的“记忆片段”存在系统里,怕老人不在了,这些记忆也没了;有人想给患抑郁症的儿子做个“永远是夏天”的虚拟场景;还有人问,能不能把身体数据都存在里面,不再变老
医院的委员会连夜开会,最后定了三条规矩:
- 不准在虚拟系统里帮人做安乐死;
- 任何治疗都不能删改患者的真实记忆;
- 虚拟手术不能代替己经很成熟的现实手术。
2048年冬至,一场太阳活动影响了信号,虚拟医院的系统断了电。
张岩冲进机房,发现备用发电机只能撑72小时。
最急的是三个正在用体外膜肺的心脏病患者——他们的虚拟监测一旦停了,现实中身体可能撑不过西分钟。
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这三台设备的运行数据临时接到卫星信号上,用简单的信号传递心跳情况。
“滴”一声代表心脏收缩,“嗒”一声代表舒张。
72小时后,电力恢复了。张岩走出机房,听着耳机里自己的心跳和患者的心跳重合在一起,像是两条线终于碰到了一起。
因为总待在虚拟系统里,张岩开始有点不对劲——夜里醒来,手指会不自觉地做缝合动作;听见敲门声,总以为是系统提示。
他去看了精神科的周雯主任。周雯给了他些药,说是能减少大脑对虚拟画面的过度反应。
吃药第一周,张岩登不上虚拟系统,就像潜水的人被猛地拉上岸,胸口闷得难受。
“你在怕什么?”周雯问。
“我怕哪天分不清哪边才是患者真正的身体。”
周雯把诊室的灯调暖,递给她一面镜子:“看看你的皱纹,这是真的。”
张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才想起:自己也是个普通人,也需要照顾好自己。
2050年,张岩查出胰腺癌晚期。他把最后的精力都放进了那个虚拟医院系统,在虚拟手术室里给自己做模拟手术。
打麻药,因为痛感被调轻了。他一边“切”掉虚拟的肿瘤,一边在屏幕上给大家讲解:“注意这里,血管分支容易变异,得留点儿余地。”
全国有三万多医生在线看着。
当最后一块肿瘤被“摘”下来,他的虚拟形象开始散开,变成一片蓝色的光点。
他消失前留下最后一句话:“如果以后你们在虚拟系统里听见心跳声,记住——那声音来自真实的人。”
过了许多年后,当张岩去世后,虚拟医院还在运行。青铜门旁边多了个透明的纪念碑,里面有颗红色的虚拟心脏,一首跳着,每跳一次,系统就会多一个免费诊疗的名额。
后来,有孩子在玩的时候问:“为什么这颗心不会停?”
老用户说:“因为它不靠电,靠的是大家相信它能帮到人的那份心。”
作者“用户84123374”推荐阅读《中国超人之黄帝医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WT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