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月光斜斜切过“藏珍阁”的雕花窗,落在沈砚辞面前那只描金镜匣上。镜匣是紫檀木的,边角的金漆己经斑驳,露出底下暗红的木色,像凝固的血。匣盖内侧的菱花镜蒙着层白雾,用软布擦去,镜中映出的却不是沈砚辞的脸,而是个穿青布衫的女子,正对着镜子梳头,发间插着支银步摇,步摇上的珍珠在镜中泛着冷光——这是她接管古玩店的第五天,镜匣是前店主柳先生的遗物,据说他临终前抱着这匣子,在镜前坐了整夜,第二天店员发现时,人己经没了气息,镜面上凝着层薄薄的霜,霜里冻着半片干枯的海棠花瓣。
沈砚辞是文物鉴定师,专攻明清器物。她认得这镜匣的款式是乾隆年间的“百子千孙匣”,但寻常的镜匣只有一层,这只却在底层有个暗格,暗格的锁孔是朵海棠花形状,花芯处刻着个极小的“柳”字。她想起柳先生的遗嘱里写着:“镜匣藏春,烛尽方见”,当时只当是文人隐喻,此刻摸着暗格的木纹,才觉出几分诡异——暗格的尺寸,正好能放下支常见的烛台。
“沈老师,镜匣的材质报告出来了。”助手阿棠抱着文件夹进来,羊毛围巾上沾着霜花,“紫檀木里掺了沉香木的碎屑,所以有股淡香。最奇怪的是镜面上的霜,成分不是水汽凝结,而是混合了蜂蜡和胭脂的粉末,和城南‘海棠院’的胭脂配方完全一致。”
沈砚辞的目光落在镜匣的铜合页上。合页的螺丝孔里缠着根细红绳,绳头打了个“双钱结”,这种结在清代常用于嫁妆,寓意“富贵成双”。她想起柳先生的相册里,有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柳先生和个穿旗袍的女子站在海棠院的花架下,女子发间的银步摇,与镜中女子戴的那支一模一样。照片背面写着“民国三十五年,赠清如”。
古玩店的老座钟敲了七下。钟摆的影子在墙上投出个歪斜的“7”,与镜匣底层暗格的木纹拼在一起,像“海棠院”三个字的篆体。沈砚辞翻开柳先生的进货账本,最后一页记着笔奇怪的账目:“烛七支,镜一面,海棠花三斤”,日期是民国三十八年,旁边画着个烛台的简笔画,烛芯的位置标着个红点。
“海棠院在民国是家胭脂铺。”阿棠翻着地方志,“店主姓苏,名清如,是当时有名的美人,1949年突然失踪,铺子里的东西一夜之间搬空,只留下满地的海棠花瓣。有人说她卷了客人的定金跑了,也有人说她被人害死了,尸体就埋在胭脂铺的后院。”
沈砚辞突然注意到,镜中女子的袖口露出半块玉佩,玉佩的形状与柳先生书房那方镇纸完全相同。她取下镇纸,发现底部刻着行小字:“烛照三更,镜显三生”。更让她心惊的是,镇纸的凹槽里,卡着片海棠花瓣,花瓣的脉络里,藏着极细的金线,在灯光下微微发亮。
当晚,藏珍阁的铜灯突然自己亮了。沈砚辞举着灯走到镜匣前,看见镜面的白雾又浓了起来,这次竟在雾中显出字迹:“民国三十八年,三月初七,海棠院失火,我藏于镜后,烛尽则镜裂”。字迹是女子的笔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悬疑解密档案 娟秀却带着颤抖,像写的时候极为慌乱。
她想起账本上的“烛七支”,从库房找了七支同款的牛油烛,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摆在镜匣周围。点燃第七支烛时,镜匣的暗格突然“咔嗒”一声弹开,里面躺着个锦袋,袋里是枚银质的海棠花簪,簪头的花蕊处,嵌着粒极小的珍珠,珍珠里裹着半张撕碎的字条,是苏清如的笔迹:“柳郎,他们要抢胭脂配方,我将真方藏于镜匣的夹层,用烛泪封了,切记要七烛同燃才能看见”。
锦袋的夹层里,还有张黑白照片:苏清如站在镜前,手里拿着支烛台,镜匣的暗格正敞开着,里面隐约能看见卷纸。照片的背景里,有个穿军装的男人正往胭脂铺里闯,袖口的徽章是国民党的标志——民国三十八年,正是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不少旧军官在溃逃前会抢夺民间财物。
“胭脂配方里藏着别的东西。”阿棠突然指着字条的边缘,“这纸是特制的,用胭脂汁写的字遇热会显色。”沈砚辞将字条放在烛火旁烘了烘,果然,空白处浮现出行小字:“配方的第七味是‘血竭’,实为密信的钥匙,信在海棠树的树洞里”。
城南的海棠院旧址早己改成了菜市场,但后院那棵老海棠树还在。沈砚辞在树洞里摸出个铁皮盒,里面是卷油纸包着的纸,上面用胭脂写着详细的配方,而配方的剂量数字连起来,竟是串坐标:“北纬39°54′,东经116°23′”——这是当年北平的一处秘密联络点,苏清如很可能是地下工作者,用胭脂配方传递情报。
这时,树后传来响动。一个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看见沈砚辞手里的银簪,突然老泪纵横:“这是我母亲的簪子……我是柳先生的儿子,我爹临终前说,当年他没能救下清如小姐,只能把镜匣藏起来,等有一天能还她清白。”
老人的怀里,揣着另一半撕碎的字条,拼起来正好是完整的内容:“我没跑,是被他们推到了镜后,火起时我把密信塞给了柳郎,他用烛泪封了镜匣,说会有人知道真相”。而老人带来的柳先生日记里,清楚记录了那天的经过:苏清如为了保护密信,故意引开追兵,葬身火海,柳先生则带着镜匣和密信逃了出来,守着这个秘密过了一辈子。
七支牛油烛燃尽时,镜匣的镜面突然裂了。裂痕里渗出暗红色的汁液,在桌面上汇成朵海棠花的形状,花心处,有颗极小的珍珠滚落,正是镜中女子发间那支步摇上的珍珠——想来是苏清如当年藏在镜后的,随着镜面开裂终于重见天日。
沈砚辞将密信交给博物馆时,专家鉴定确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情报。她在修复镜匣时,发现暗格的夹层里,还藏着七根极细的烛芯,每根都缠着根红绳,打的都是“双钱结”。
霜降的月光又照在镜匣上,虽然镜面裂了,却在月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像无数支烛火在燃烧。沈砚辞仿佛听见镜里传来女子的轻笑,混着海棠花的淡香,在店里萦绕不散,像在说:“等了这么久,终于有人知道我没跑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TYB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