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笼罩在冬日的薄雾里。下午三点,和平饭店顶楼的茶室里,几个穿着定制西装的金融大佬正围着红木圆桌,紫砂壶里的龙井舒展着叶片,茶香却压不住空气中的焦虑。
“听说了吗?李总把香港的豪宅挂出去了,准备全家移民新加坡。”有人用银签挑着茶点,声音压得很低,目光扫过窗外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那些曾象征着财富巅峰的建筑,此刻在他们眼里,似乎少了几分往日的分量。
坐在主位的张董放下茶杯,杯盖与杯身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刚从南洋考察回来,皮包里还揣着云顶壹号别墅区的宣传册,封面上的棕榈树在阳光下泛着油光。“不是夸张,吉隆坡的云顶壹号,排号己经到2027年了。”他用手指点着宣传册上的条款,“免税政策只是基础,关键是那里的生活成本——一套2000平的别墅,物业费比上海汤臣一品的三分之一还低,而且自带发电和种植系统,等于买了个会生钱的生态圈。”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激起一片低语。有人算起了账:在上海,一个亿只能买套几百平的江景房,还得年年交房产税;到了新加坡,同样的钱不仅能拿下带私人泳池的独栋别墅,沈氏集团还会附赠一份家族信托,收益率比国内的理财产品稳定得多。
“更厉害的是致一科技那帮年轻人。”做私募的王总推了推金丝眼镜,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致一的最新市值报告,“五年时间,市值反超阿里2000亿人民币。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Z世代的管理模式己经跑赢了传统巨头。”
他翻出致一的组织架构图,指着那些95后高管的名字:“他们的总部在新加坡,厦门分部的保安年薪都50万起,员工满意度全球排名前三。这种把人当资产而非成本的玩法,我们学不来。”
茶室的门被推开,刚从华尔街回来的刘总走了进来,风衣上还沾着纽约的寒气。“别只看别墅和薪资,”他接过张董递来的茶,语气带着过来人的清醒,“南洋的优势是生态。沈氏集团百年的根基在那里,致一科技的Z世代团队又带来了新活力,等于传统与新锐搭成了闭环。你在那里开公司,沈氏的港口给你免三年仓储费,致一的互联网平台帮你做全球推广,这种协同效应,国内目前还没有。”
有人提到致一科技的远程办公制度:“听说他们的员工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班,只要完成KPI就行。有个00后总监,在巴厘岛的沙滩上开视频会,照样把项目做得风生水起。”这话让茶室里沉默了——在座的谁没经历过996的煎熬,谁没见过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可致一的年轻人,却把工作过成了诗。
张董忽然想起在新加坡参加的致一科技年会。沈诗涵穿着白色西装,站在台上用流利的中文说:“我们不追求颠覆谁,只是想证明,赚钱和生活可以不矛盾。”台下的员工里,有抱着孩子领奖的母亲,有戴着VR眼镜远程参会的程序员,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顾问——那是致一特意聘请的退休专家,年薪百万,只需要每周提几条建议。
“移民不是逃,是换赛道。”刘总看着窗外的黄浦江,江水在冬日里泛着冷光,“就像当年我们涌进上海一样,现在的南洋,正在成为新的风口。致一能五年反超阿里,靠的不只是技术,是整个南洋的营商环境在托底。”
话题渐渐转到子女教育上。有人说新加坡的国际学校排名全球前十,学费比上海的国际部便宜一半;有人提到马来西亚的第二家园计划,只要存款够数,就能享受和公民同等的医疗福利。这些细节像拼图,慢慢凑出一个比国内更的生活图景。
茶室的挂钟敲响五点,夕阳给万国建筑群镀上了一层金边。张董收起云顶壹号的宣传册,上面沈氏集团的标志在光线下闪着低调的光。“我让助理排号了,”他站起身整理西装,语气带着一丝决绝,“就算排到2027年,也得占个位置。不然再过五年,我们可能连南洋的边都摸不到了。”
其他人纷纷点头,手机屏幕亮起,开始给海外的中介发消息。窗外的陆家嘴依旧车水马龙,但在这些金融大佬眼里,那些玻璃幕墙反射的光,似乎己经照不亮未来的路。
离开茶室时,刘总回头望了一眼和平饭店的旋转门——那里曾见证过无数次财富的更迭。他忽然想起沈诗涵在年会上说的最后一句话:“趋势不是预测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而此刻南洋的趋势,正被沈氏的百年根基和致一的Z世代锋芒,一点点铺成金光大道。
暮色渐浓,黄浦江的游轮亮起了灯火。茶室里的龙井渐渐凉了,但关于移民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在沪上的金融圈蔓延。那些曾经坚信“上海是宇宙中心”的大佬们,此刻心里都清楚:当云顶壹号的排号排到2027年,当致一的市值持续飙升,南洋的风,己经吹到了长江口。
作者“穿越神探夏洛克”推荐阅读《南洋双璧百年家声与新锐锋芒》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ZD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