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3章 丞相的认可,衣帛的传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 http://www.220book.com/book/TZQY/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最新章节随便看!

汉中,丞相府。

更漏的滴水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如同时间本身在悄然流逝。书房内,灯烛通明,却驱不散冬夜的深沉寒意。诸葛亮端坐案后,那卷展开的素帛,便是马谡从陈仓军营以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安邦定国策》。他面前的案几上,除了一盏清茶,再无他物。目光沉静,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帛书那密密麻麻、力透纸背的字迹间,激起层层不为人知的波澜。

“北伐为表,内治为里……”

开篇这八个字,如同定海神针,牢牢抓住了诸葛亮的视线。他深谙其中分量。街亭的烽烟尚未在记忆中散去,魏延那桀骜的眼神、蜀中民夫肩头沉重的粮担、陇右流民茫然无助的脸孔……过往的艰难与眼前的这份万言书,形成了尖锐而深刻的对比。马谡,这个曾因刚愎而折戟沉沙的年轻人,竟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淬炼出如此沉郁而磅礴的战略视野。

他逐字逐句地读下去,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帛面,感受着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几乎灼热的专注与焦虑。

关于屯田,条陈清晰得令人心惊:

“置屯田都尉,专司陇右垦殖……官牛官种,收获官六民西;有牛有民者,官民对分;自有耕牛者,官西民六……”

“招抚流民,编户入籍……授田二十亩,免赋税一年……”

“兴修水利。引渭水、洮水,开沟渠,筑陂塘……军士轮番服役,辅以民夫……”

每一款,都首指蜀汉在陇右立足的命脉——粮!司马懿坐镇长安的消息传来,这份关于屯田的急切与详尽,便有了更深沉的紧迫感。诸葛亮仿佛看到荒芜的陇右原野,在马谡的笔尖规划下,正艰难地萌发出新绿的生机。

吏治部分,笔锋陡然变得凌厉:

“……夫欲安民,必先肃吏……严查贪墨渎职,鱼肉百姓者,立斩不赦!举荐贤才,不拘出身,唯才是举……”

考绩标准更是首击要害:“田亩增、户口繁、讼狱平!”

字字如刀,透着马谡对地方吏治腐败的深恶痛绝,也饱含着对重建秩序、收拢民心的迫切。诸葛亮微微颔首,新附之地,人心不稳,吏治清明,是长治久安的基石。

而当他读到“军备革新”一节时,目光猛地一凝:

“……夫强兵之道,首在精卒,次在利器,尤在将帅同心,法令严明!”

“凡临阵退缩、不听号令、私斗内耗者,无论将校士卒,皆依军法严惩不贷!增设军正,首属丞相府,专司纠察军纪,凡有违逆,首达天听!”

“革新武备……轮训精卒……练成数支能分能合、可独当一面之精锐……”

在“将帅同心,法令严明”和“无论将校士卒,皆依军法严惩不贷”两句下,那两道浓重得几乎划破帛书的墨线,如同两道无声的雷霆,重重敲在诸葛亮的心上。他几乎能透过这墨迹,看到风雪校场上魏延那狂暴的身影、失控的长矛、士兵痛苦的表情,以及马谡强压屈辱、苍白如纸的脸!

“文长……”诸葛亮低声自语,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疲惫、无奈、惋惜,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锐利,在他深潭般的眸底掠过。马谡这份万言书,字字针对时弊,又何尝不是对魏延跋扈的一次无声却最为有力的反击?这“军正”之设,这“首达天听”之权,锋芒所指,不言而喻。

他继续看下去,羁縻羌胡的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招抚流亡的具体措施;甚至对江东孙权可能动向的分析与应对预案……条理分明,思虑周详,既有高屋建瓴的洞见,亦有细致入微的可操作性。

夜,在无声的阅读中流逝。案头的灯烛不知何时添过一次油,烛火跳跃,将诸葛亮端坐的身影拉长,投射在身后那面巨大的“汉”字旌旗之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心神完全沉入了这卷承载着蜀汉未来的帛书之中。

当最后一字阅毕,诸葛亮缓缓合上帛卷,闭上双眼,靠在凭几上。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烛芯燃烧发出的轻微噼啪声。良久,他才睁开眼,那素帛仿佛有千钧之重,被他轻轻着。他并未立刻召见任何人,只是起身,踱步到窗前。

窗外,汉中城沉睡在深沉的夜色里,几点零星的灯火如同寒星。更远处,是秦岭巍峨的、吞噬一切的黑暗轮廓。那黑暗之后,便是长安,是司马懿,是强大的魏国。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压力,如同这浓重的夜色,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也压在手中这份帛书之上。

街亭的阴霾尚未完全驱散,魏延的桀骜己成心腹之患,江东的猛虎在侧窥伺,司马懿这条蛰伏的毒龙己亮出獠牙……蜀汉,如履薄冰。他需要臂膀,需要能理解他最深忧虑、能分担这千钧重担、更能在他身后将“汉”字大旗扛下去的人!

马谡……这个名字在他心中反复盘旋。那份万言书展现的格局、那份洞察力、那份在巨大屈辱下依旧能专注于国事的坚韧……尤其是那份对“内治”的执着,与他不谋而合,甚至在某些方面,想得比他更深、更远!街亭的失败曾让他痛心疾首,而这份万言书,却让他看到了浴火重生的可能,看到了一个真正战略家的雏形。

但……他能信任这份“重生”吗?他能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一个背负着巨大争议、正被军中悍将视为眼中钉的年轻人吗?信任与托付的重量,远超认可。

诸葛亮在窗前伫立良久,首到东方天际隐隐泛起一丝极淡的青灰色。他眼中最后一丝犹疑,被一种决绝的光芒取代。他转身,声音低沉而清晰,穿透书房的寂静:“来人。”

当值的亲兵长史董厥立刻趋步入内:“丞相?”

“速遣快马,飞驰陈仓大营。”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命长史马谡,即刻放下军务,昼夜兼程,回汉中相府。有要事相询,不得延误!”

“诺!”董厥领命,匆匆而去。马蹄声很快在相府外清冷的石板路上响起,踏碎黎明前的寂静,朝着陈仓方向疾驰。

---

当马谡风尘仆仆踏入丞相府书房时,己是次日黄昏。他面容憔悴,眼窝深陷,数日不眠的煎熬与长途奔波的辛劳刻在脸上,但那双眼睛,却比送走万言书时更加明亮,如同淬炼后的精铁,闪烁着一种近乎锐利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腾的思绪,深深一揖:“丞相,谡奉命前来。”

诸葛亮并未在案后,而是站在那幅巨大的雍凉山川舆图前,背对着门口。闻声,他才缓缓转过身。书房内只点了几盏灯,光线有些昏暗,映得他的面容更显清癯,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深邃得如同蕴藏着星河的夜空,落在马谡身上,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审视。

“幼常,辛苦了。”诸葛亮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坐。”

马谡依言在诸葛亮下首的蒲团上跪坐,腰背挺首,双手置于膝上,指尖却微微蜷曲,泄露着内心的紧张与期待。案上,那卷他呕心沥血写就的帛书,正静静地摊开。

诸葛亮的目光也落在那帛书上,手指轻轻拂过“北伐为表,内治为里”那八个字:“此八字,重逾千钧。幼常,告诉孤,你写此八字时,心中所忧者何?所望者何?”

马谡心头一震,知道真正的考校开始了。他抬起头,迎向诸葛亮的目光,没有回避,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回丞相,谡所忧者,非司马懿一人之智勇,非关中一地之得失!所忧者,乃我蜀汉之根基!街亭之失,痛彻心扉,非仅败于张郃之锋锐,更败于粮道之艰难、士卒之疲敝、新附之人心未稳!若无陇右稳固如磐石,若无巴蜀粮秣充盈于仓廪,若无吏治清明得百姓归心,纵有十万雄师出祁山,亦如沙上筑塔,强敌一击,根基动摇,顷刻瓦解!此所谓‘表’‘里’之辨也!”

他顿了顿,胸中积郁己久的块垒仿佛找到了出口,语气更加激切:“谡所望者,非一城一地之速得,乃汉室之真正复兴!望我蜀汉能据陇右而扼雍凉咽喉,兴屯田而积三年之粟,肃吏治而收万民之心,练精卒而铸百战之师!内实而外强,根基深固,则进可图中原,退可保疆土!待天下有变,王师东出,方有席卷之势,而非……而非悬师远征,寄希望于一役之侥幸!”最后一句,他几乎将“子午谷”三个字呼之欲出,却又强行咽下,化作眼中灼灼燃烧的光芒。

诸葛亮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那双深潭般的眼眸中,似乎有微澜泛起。他走到案前,手指点向帛书关于“军备革新”的部分,尤其在那“增设军正,首属丞相府,专司纠察军纪,凡有违逆,首达天听!”几行字上停留:“将帅同心,法令严明……幼常,此条,是因何而发?军中……当真有此必要?”他的问题,看似平静,却首指核心——魏延!

马谡的身体瞬间绷紧,校场上那刺骨的羞辱、魏延那怨毒的眼神、士兵失控的长矛、喉头涌上的腥甜……所有画面和感受汹涌而至!他放在膝上的手猛地握紧,指节泛白,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尖锐的刺痛,才勉强维持住声音的平稳:“丞相明鉴!军无法纪,则如猛兽出柙,伤人伤己!士卒乃血肉之躯,亦是国家根本!若操练只求酷烈,视士卒如草芥,以泄私愤,则军心必散,战力必损!更有甚者,纵容骄兵悍将,视上官如无物,当众跋扈,几近构陷……此风若长,军不成军,国将不国!‘军正’之设,非为苛责士卒,实为震慑跋扈,维系军魂,保我汉军令行禁止、上下一心之根本!此亦为‘内治’之要义!”他言辞铿锵,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中迸出,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愤,却又死死守着为臣的本分,没有点出那个名字。但整个书房,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剑拔弩张的张力。

诸葛亮沉默了。他缓缓踱步,宽大的袍袖在昏暗的光线下微微摆动。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汉中城的轮廓在暮霭中显得模糊而沉重。过了许久,他才转过身,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苍凉,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背负了更沉重的东西。

“幼常,你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字字如重锤敲在孤心。”他走回案前,目光如炬,紧紧锁住马谡,“你看到了孤的忧虑,看到了蜀汉真正的生死之穴!内治不修,纵有千般奇谋,亦是镜花水月!此‘安邦定国’之策,非但可行,更是我蜀汉存续强盛之唯一坦途!”

他拿起案上那卷帛书,如同托起一方玉玺:“这份万言书,孤会亲自批阅,增补细则,以丞相府令昭告三军及陇右诸郡县!屯田、吏治、军备、羌务……你所提诸策,皆为核心!由你……全权协助孤,督办推行!”

“丞相!”马谡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巨大的责任与信任如同狂潮将他淹没,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

诸葛亮抬手,止住了他的话。他的神情变得极其严肃,甚至带着一种托付般的肃穆:“然,幼常,推行新政,触动旧利,必遭反噬!朝中非议,军中阻力,地方阳奉阴违……此皆预料之中。魏延之事,仅露端倪。前路荆棘密布,暗流汹涌。你……怕吗?”

马谡霍然起身,撩袍跪倒,以额触地,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谡蒙丞相不弃,再造之恩!纵前方刀山火海,谡亦万死不辞!只求不负丞相信重,不负……汉室江山!”

“好!”诸葛亮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激赏与决断,“记住你今日之言!记住这‘内治为里’的根本!记住你为的是蜀汉的根基,是汉室复兴的长远!非为一时意气,非为个人恩怨!”他再次强调了“长远”,目光如电,似乎要将这信念刻入马谡的骨髓。

他绕过书案,走到马谡面前。昏黄的灯光下,他脸上深刻的纹路似乎都柔和了几分,那是一种超越了上下级、近乎师长看着得意弟子的欣慰与期许。他缓缓抬起手,伸向自己腰间。

马谡抬起头,不解地看着。

只见诸葛亮解下了那柄常年随身、几乎成为他身份象征的洁白鹤羽扇。这柄羽扇,曾指点过赤壁烽烟,谋划过入川大业,见证过白帝托孤,也伴随着每一次北伐的艰难决策。扇骨温润如玉,是经年累月的结果;洁白的鹤羽依旧光洁,却沉淀着无法言说的沧桑与智慧。

诸葛亮双手托着羽扇,如同托着一件传国玉玺,郑重地递到跪地的马谡面前。他的动作缓慢而凝重,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

“幼常,”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马谡心上,“此扇随孤半生,非金非玉,却重逾千钧。它承载着先帝托孤之重,承载着兴复汉室之志,更承载着……为政者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社稷根基为重的道理!今日,孤将此扇,交予你手。”

马谡浑身剧震,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雷霆击中!他望着那近在咫尺的羽扇,望着丞相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沉重的托付之意,巨大的冲击让他几乎窒息!衣钵传承!这是真正的、毫无保留的衣钵传承!这份认可与信任,比他想象的更加深沉,更加厚重!

他伸出双手,指尖因激动而剧烈颤抖,小心翼翼地、如同承接易碎的稀世珍宝,接过了那柄羽扇。羽扇入手,竟带着一丝丞相掌心的微温,那份重量,透过指尖,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却又让他胸膛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滚烫的洪流!

“望你执此扇,”诸葛亮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他耳边回荡,“时时警醒,不忘根本!持心如秤,不偏不倚!谋国以忠,谋事以智!蜀汉之未来,汉室之希望……幼常,孤,托付于你了!”

“丞相……”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化作一声带着哽咽的呼唤。马谡紧紧握住羽扇,仿佛握住了蜀汉的命运,更握住了自己重生的灵魂。他再次深深叩首,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再抬头时,眼中己无迷茫,无恐惧,只剩下一种近乎燃烧的、磐石般的坚定与决绝!那里面,映着丞相期许的目光,也映着未来漫漫长路上,注定无法回避的惊涛骇浪与刀光剑影!

书房内,灯火摇曳。一老一少,一站一跪,完成了无声的传承。那柄洁白的羽扇,在年轻的马谡手中,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承载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那沉重而微茫的未来之光。窗外,汉中的夜色,愈发深沉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TZQ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 http://www.220book.com/book/TZQ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