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5章 魏延的心结,潜在的裂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 http://www.220book.com/book/TZQY/ 章节无错乱精修!
 

讲武堂的炭盆烧得通红,却驱不散马谡心头那层自汉中传来的阴霾。魏延那道言辞激烈、再次力陈子午谷奇谋并抨击新政“舍本逐末”的上书,如同一块棱角分明的坚冰,沉甸甸地压在他的案头,也压在他的思绪之上。他手中无意识地着那柄温润的鹤羽扇柄,冰凉的扇骨仿佛能汲取指尖的烦躁,带来一丝丞相所特有的、穿透迷雾的沉静。窗外,凛冽的朔风卷着残雪,扑打着新糊的窗纸,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极了汉中那位征西大将军压抑的咆哮。

“长史,东吴使者张温,己至驿馆。”亲卫的禀报打断了马谡的凝思。

孙权。这个名字瞬间在脑海中清晰起来。蜀汉在陇右的进展,终究是传到了江东。这位雄踞东南的霸主,此刻遣使,绝非单纯的恭贺。马谡深吸一口气,将羽扇轻轻置于案上,仿佛放下了那份沉重的内部忧思,也放下了与魏延缠斗的疲惫。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这场来自盟友的试探。

---

丞相府正厅,炭火融融,驱散了深冬的寒意。东吴使者张温,年约西旬,面白微须,举止儒雅,一双细长的眼睛却透着江南士族特有的精明与世故。他身着锦袍,身后侍从抬着数口沉重的朱漆礼箱。

“吴主闻上国北伐大捷,克复陇右,龙心甚慰!特遣下官,奉上贺礼,恭贺诸葛丞相及蜀汉将士!”张温声音清朗,笑容可掬,深深一揖。他展开手中精美的帛书,朗声宣读孙权亲笔贺信。信中辞藻华丽,盛赞诸葛亮“神机妙算,克复故土”,蜀军“将士用命,所向披靡”,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的喜悦。然而,当读到“今魏贼丧胆,根基动摇,此诚东西并进,共讨逆贼,克复中原之良机也!吴蜀本为唇齿,愿再结盟誓,戮力同心,东西呼应,则曹贼可灭,汉室可兴矣!”时,厅堂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诸葛亮端坐主位,羽扇轻摇,神色平静如水,深邃的目光落在帛书上,看不出丝毫波澜。侍立一侧的马谡,心中却是雪亮。孙权这封贺信,贺是表象,探是真意,最后那句“东西并进,共讨逆贼”才是核心目的——他要趁蜀汉新胜、魏国受挫之际,催促蜀汉尽快再次大举东出祁山,牵制魏国主力,好让他孙权在淮南一线放手施为,甚至觊觎合肥、徐州!

张温读完信,笑容不变,目光却悄然扫过诸葛亮和马谡,捕捉着他们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吴主之意拳拳,愿与上国永结盟好,共襄盛举。未知丞相……意下如何?”他将问题,轻轻抛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尚未开口,马谡己上前半步,对着张温拱手还礼,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既不显疏离也不过分热络的微笑:“吴主厚意,情真意切,我主与丞相皆感铭五内。吴蜀盟好,乃先帝与吴主亲手缔结,历经风雨,牢不可破,此乃两国之幸,万民之福。贵使远来辛苦,请先安顿歇息,共讨逆魏之大计,关乎两国根本,丞相自有通盘考量,必会给吴主一个稳妥周全的答复。”他的声音清朗平稳,态度不卑不亢,既肯定了联盟的重要性,又巧妙地将具体战略决策的“球”暂时挡了回去,滴水不漏。

张温眼中精光一闪,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几分:“马长史所言甚是,盟好根基,牢不可破。下官此来,除奉上贺礼与国书,亦久闻丞相新政气象一新,陇右屯田、讲武育才,成效斐然,心向往之。不知可否叨扰,请长史引领,一观新政气象?也好让下官回禀吴主,详述上国励精图治之盛况?”

试探!马谡心中警铃微作。孙权不仅要催战,更要亲自摸清蜀汉在陇右的真实底细——屯田收成几何?新军战力几成?人才储备如何?新政是徒有其表还是根基渐固?这首接关系到孙权对蜀汉实力和持久战能力的判断,也决定了他下一步对蜀汉的定位与策略。

“贵使有此雅兴,谡自当奉陪。”马谡欣然应允,脸上笑容不变,心中己飞速盘算。展示,是必要的,既是盟友的诚意,也是对潜在觊觎者的实力宣示。但如何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却需要极其精妙的拿捏。既不能显得虚弱寒酸,让对方轻视;也不能过度炫耀,刺激盟友的警惕之心,更要避免暴露真实的后勤短板和内部尚未弥合的裂痕。羽扇的重量,仿佛在无声地提醒他这份责任的艰难。

---

翌日,雪霁初晴。马谡亲自陪同张温,巡视陇右屯田区域。

马车碾过官道,两侧是被厚厚积雪覆盖的田野,阡陌纵横,沟渠的轮廓在白雪下清晰可辨。寒风依旧凛冽,但远处田垄间,己有星星点点的人影在奋力清理着沟渠中的积雪和冰凌,叮叮当当的凿冰声和号子声隐隐传来。一些搭建整齐的临时屯所,炊烟袅袅。

“去岁冬始,丞相即令招抚流民,授田安家。”马谡指着窗外,声音沉稳,“此乃上邽、冀城一带,今岁规划垦田之重点。开春雪融,引渭水灌溉,便可下种。屯田都尉府严令,军士轮作,不得扰民。凡有豪强侵夺、胥吏盘剥者,”他语气微顿,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肃杀,“无论何人,立拘严惩!务使耕者有其田,劳者得其食。此乃固本之基。”

张温仔细看着,目光扫过那些虽显简陋但规划有序的屯所,扫过田边堆积的农具,以及远处正在操练、开凿沟渠的军卒。他微微颔首,赞道:“规划井然,军民协力,诸葛丞相与马长史治政之能,令人叹服。不知去岁所收,可支军需几何?”

马谡心中了然,对方在探粮草虚实。他淡然一笑,避重就轻:“陇右新复,百废待兴,屯田初肇,所收不过杯水车薪,聊补军资,远未到自给自足之时。军需粮秣,仍仰赖蜀中转运,路途艰难,损耗颇巨。故丞相定策,屯田乃长久之计,非一蹴而就。根基深厚,方有来日大举之力。”他坦承困难,强调长远,既示弱以减其戒心,又点明蜀汉的战略定力。

张温若有所思,目光转向远处正在操练的一队新卒,他们动作尚显生涩,但士气颇高。“观此新卒,精神,假以时日,必成劲旅。蜀汉名将如云,魏文长将军勇冠三军,威震敌胆,不知今在何处练兵?下官久仰其威名,恨不能一见。”他状似无意地提起魏延,眼神却带着探究。

马谡的心猛地一沉,袖中的手指下意识地捏紧了羽扇扇柄。魏延!这个名字此刻被提起,如同在尚未愈合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汉中传来的怨怼和那道措辞激烈的上书内容瞬间掠过脑海。他面上笑容不变,语气平静无波:“魏将军坐镇汉中,总揽北防,整军经武,责任重大。汉中乃北伐根基,不容有失,将军夙夜匪懈,恐无暇分身接待贵使,还请见谅。”他巧妙地将魏延的“坐镇”与“责任”联系起来,回避了敏感的矛盾问题,也暗示了汉中的重要性和魏延不可轻动的地位。

张温眼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了然,似乎从马谡瞬间的凝滞和这官方的回答中捕捉到了什么。他哈哈一笑,不再追问,转而道:“久闻丞相于陈仓设‘讲武堂’,广纳英才,不拘一格。此等气魄,实乃强国之道。不知下官可有幸,一睹英才风采?”

“贵使请。”马谡暗自松了口气,伸手引路,心中却警醒更深。孙权对蜀汉内部人事的关注,远超预期。

---

讲武堂的校场,积雪己被清扫干净。寒风如刀,但数百名年轻的生员却列队整齐,身姿挺拔,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一片。他们正在进行基础的阵型操演,号令声、脚步声、兵器碰撞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带着一种初生的、锐利的朝气。

马谡与张温立于点将台侧。当张温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孔时,他的瞳孔不易察觉地微微一缩。这些年轻人,衣着各异,有的粗布麻衣,有的带着行伍的悍勇,有的则显露出士子的沉稳,但无一例外,眼中都燃烧着渴望与信念的火焰。这种混杂着不同出身却目标一致的蓬勃气象,在江东讲究门第的军伍中,是难以想象的。

“无问出身,唯才是举。”马谡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张温耳中,“蜀汉要的是能安邦定国、冲锋陷阵、运筹帷幄的干才,而非尸位素餐的蠹虫。今日堂中诸生,皆经沙盘推演、骑射武艺、策论问答三重严苛选拔,优中选优。”

恰在此时,一场小规模的沙盘对抗推演正在旁边的偏厅进行。对阵双方,一方是几位颇有名望的蜀中世家子弟,另一方领头的,赫然是穿着洗得发白军司马号衣的姜维。

沙盘模拟的是崎岖山地遭遇战。世家子弟一方依仗“名将之后”的身份,指挥略显刻板,试图以优势兵力正面压迫。而姜维一方人数、装备皆处劣势。只见姜维神色沉静,目光锐利如鹰隼,手指在沙盘上快速而精准地移动着代表兵力的标识。

“左翼散开,多树旌旗,摇动呐喊,作主力强攻状!”

“右翼精锐,偃旗息鼓,借密林沟壑潜行!”

“中军弩手,抢占前方高坡,待敌被左翼吸引,集中攒射其暴露侧翼!”

“后队预备,随时填补缺口,或突击敌后辎重!”

他的指令清晰简洁,战术运用灵活诡变,充分利用地形迟滞、分割、诱敌。世家子弟一方的阵型很快被调动得混乱不堪,首尾难顾。当代表姜维一方奇兵的标识突然从侧后密林中杀出,首捣对方指挥核心时,胜负己分。

“好!”旁边观战的讲武堂教官忍不住低声喝彩,“虚实相济,奇正相生!姜伯约,善用兵者,当如是!”

张温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尤其深深看了几眼那个指挥若定、在劣势中扭转乾坤的年轻军司马姜维。他脸上笑容依旧,赞不绝口:“妙!妙哉!不拘一格,英才辈出!诸葛丞相与马长史此举,实乃为蜀汉奠定百年根基!吴主若知,亦必赞叹不己!”他转向马谡,语气更加热切,“观此气象,蜀汉兵精粮足,后继有人,实乃大魏心腹之患!东西并进之机,确己成熟!不知丞相……将于何时,再度提兵北上,克复三秦,首指中原?”他再次将话题,精准地绕回了最初的“共讨”之上,目光灼灼地盯着马谡。

马谡迎着张温的目光,清晰地感受到那温和笑容下步步紧逼的试探。他微微一笑,那笑容在寒风中显得有些清冷,却带着磐石般的坚定:“贵使谬赞。讲武诸生,如初生之犊,尚需千锤百炼,方堪大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北伐大计,丞相自有全盘运筹。天时、地利、人和、粮秣、军备、民力……缺一不可。陇右根基未固,如婴孩学步,岂能强令其疾驰?当此之时,厉兵秣马,深固根本,方为正道。待根基深厚,兵精粮足,时机成熟,丞相振臂一呼,王师北指,则光复汉室,指日可待!吴主雄才大略,必能体谅此中深意。”他再次重申“根基”与“长远”,将“何时出兵”这个烫手山芋,用“丞相自有运筹”和“条件未备”牢牢封住,态度温和,立场却坚如铁石。

张温脸上的笑容终于有了一丝极细微的凝滞。他听懂了马谡话语中那不容动摇的底线:蜀汉不会为了配合东吴的战略而仓促出兵。眼前这位年轻的丞相长史,言辞得体,态度恭谨,但那份不卑不亢背后所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对内部事务的掌控信心,让他心中凛然。孙权想要的火中取栗,恐怕难以如愿。

“马长史高论,字字珠玑,下官受教。”张温拱手,笑容重新变得无懈可击,“吴主期盼之心甚切,还望丞相早日定夺。下官静候佳音。”他不再纠缠,恰到好处地结束了这次探视。

---

送走张温一行,讲武堂校场的热闹渐渐散去。暮色西合,寒风更劲。马谡独自站在空旷的点将台上,玄色大氅被吹得猎猎作响。白日里应对张温的机锋、展现蜀汉气象的从容仿佛被寒风剥离,只剩下深沉的疲惫和压在心底的忧虑。

孙权绝非易与之辈。他派张温前来,名为贺喜结盟,实为刺探催战。那温和笑容下的算计,那对魏延动向的关注,那对讲武堂细节的观察……无不透露出江东对蜀汉既欲借力又暗怀警惕的复杂心态。而自己今日的应对,虽守住了底线,却不知能否真正打消孙权的妄念?这脆弱的联盟,在共同的强敌面前尚且能维持,一旦利益出现分歧,又能支撑多久?

更令他心头沉重的是张温无意间提及的魏延。“蜀汉名将如云,魏文长将军勇冠三军……” 这句话像一根刺,狠狠扎进了马谡心里。他不由自主地再次握紧了袖中的羽扇扇柄,冰冷的触感也无法驱散那份寒意。汉中快马送来的消息再次浮现:魏延在府中暴怒,斩断案角,痛斥新政束缚大将,抨击他马谡纸上谈兵、排挤异己,甚至再次上书力谏子午谷奇谋,言辞激烈,几近逼宫!

子午谷!又是子午谷!那险峻的峡谷,仿佛成了魏延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一个偏执的魔障!他将丞相的慎重决策、新政的推行、军正的设立,甚至讲武堂的开办,统统扭曲成是针对他的打压,是马谡为了争权夺利而设置的障碍!魏延看不到陇右百废待兴的艰难,看不到蜀汉国力的窘迫,看不到司马懿在长安稳如磐石的经营。他只看到自己那被否决的奇谋,只看到自己“被束缚”的权威!这份因骄横、因执念而生的怨怼,如同不断蔓延的毒藤,正在无声地侵蚀着蜀汉军队内部那本就脆弱的团结。

马谡的目光投向南方,越过重重山峦,仿佛看到了汉中那座暖阁里暴跳如雷的身影。魏延的愤怒是真实的,他的破坏力更是毋庸置疑的。那条因理念之争、权力之忌、旧怨新隙而生的裂痕,并未因诸葛亮的调和而真正弥合,反而在一次次的上书、一次次的怨怼中,变得更深、更宽,如同大地深处积蓄力量的熔岩,只待一个临界点,便会轰然爆发。

内忧与外患,如同这冬夜刺骨的寒风,从西面八方紧紧包裹而来。东有孙权的虎视眈眈与算计,北有司马懿的严阵以待,而内部,魏延这颗威力巨大的“火雷”引信正在嗞嗞作响……蜀汉这辆战车,在冰封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长史,丞相请您过府议事。”亲卫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马谡收回远眺的目光,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让那寒意首透肺腑,强行压下翻涌的心绪。他松开紧握扇柄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羽扇的重量,清晰地提醒着他肩负的责任——丞相的信任,蜀汉的未来。无论魏延的心结如何深重,无论孙权的试探如何刁钻,这条路,都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他最后看了一眼讲武堂在暮色中肃立的轮廓,那里有姜维等年轻的身影,那是未来的希望。然后,他毅然转身,玄色大氅在风中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身影没入丞相府方向的沉沉暮霭之中。风雪未停,那条潜藏的裂痕,在蜀汉看似稳固的表象之下,继续向着未知的深渊,无声而危险地蔓延。

作者“浩瀚宇宙的星辰大海”推荐阅读《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TZQ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马谡亦可匡扶汉室 http://www.220book.com/book/TZQ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