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洪武固本,北征未已

小说: 明朝那些年儿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明朝那些年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章节无错乱精修!
 

洪武二年,大明王朝的天空己不再是元朝灰暗的统治,而是初升旭日般的明亮,然而这光芒背后,仍有阴霾未散,应天府的皇宫,奉天殿内,朱元璋正伏案批阅奏章,时值隆冬,殿内生着炭火,却也驱不散他眉宇间那份深沉的忧虑,殿外寒风呼啸,仿佛预示着北方战事未止的严峻,李善长步履沉稳地走进殿内,躬身道:“陛下,北方急报,徐征虏大将军所率大军,在漠北与元顺帝之子爱猷识理达腊所部屡次交锋,虽互有胜负,然元廷残余负隅顽抗,且漠北苦寒,将士疲惫,粮草损耗甚巨,徐大将军奏请,是否暂缓追击,待春暖花开再行大举?”朱元璋闻言,搁下笔墨,抬眼望向李善长,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一丝不悦:“李先生,你以为如何?朕方登大宝,天下未平,北患一日不除,朕便一日不得安宁,那元顺帝虽死,然其子尚在,扩廓帖木儿犹拥兵自重,这些人,皆是癣疥之疾,若不彻底拔除,迟早会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李善长躬身道:“陛下所虑极是,然兵者,诡道也,陛下曾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漠北之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我军深入其腹地,补给线拉长,冬季作战,尤其艰难,将士损耗过大,恐不利于长久之计,臣以为,徐大将军之请,并非怯战,实乃权衡利弊,为陛下之长远大计考量,若能暂歇兵戈,休养生息,待来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再行大举,彼时我军兵精粮足,元廷残部则越发困窘,此消彼长,胜算更大。”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在殿中踱步,他明白李善长所言不无道理,但他心中那份急切想要彻底平定天下的雄心,让他难以忍受这种拖延,他停下脚步,沉声道:“李先生,朕自起兵以来,便深知战机稍纵即逝,那元廷残部,此刻正是虚弱之时,若任其喘息,恐生变故,朕当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便是要让华夏大地永享太平,不再受异族欺凌,如今半途而废,岂非辜负了百姓的期望,也辜负了常遇春等将士的牺牲?”他提到常遇春的名字时,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悲痛,常遇春的逝世,无疑是洪武二年朱元璋心中最大的痛,李善长见陛下情绪激动,不敢再多言,只是默默地等待着,片刻,朱元璋又道:“不过,李先生所言,补给确是关键,北地苦寒,运粮艰难,朕当加派人手,确保粮草源源不断,绝不可让前线将士因粮草不足而困顿,你可速召户部尚书,商议此事,务必将粮草军械,足额足量地运抵前线,至于战事,朕会再与刘伯温商议。”

夜深人静之时,刘伯温被朱元璋召至御书房,室内只有寥寥几盏宫灯,光线昏暗,朱元璋将白天的急报和与李善长的谈话告知刘伯温,沉声问道:“伯温,你素来足智多谋,对于北伐之事,你有何高见?徐达奏请暂缓,李善长亦持此论,然朕心中不甘,那元廷残部一日不灭,朕便寝食难安。”刘伯温闻言,沉吟片刻,拱手道:“陛下雄才大略,臣心感佩,然兵者,凶器也,非万不得己,不宜轻用,徐征虏大将军乃当世名将,其奏请暂缓,必有深意,漠北苦寒,我军将士多为南方人,不习北地风雪,加之粮草转运维艰,若强行深入,恐非良策,臣以为,当务之急,并非一味追击爱猷识理达腊,而是彻底解决扩廓帖木儿之患,此人乃元朝最后一道屏障,其部骁勇善战,且深得元朝余部之心,若不除之,必成大患,其威胁远胜于爱猷识理达腊,臣以为,可命徐征虏大将军暂缓追击爱猷识理达腊,转而集中兵力,全力围剿扩廓帖木儿,待其一灭,则元朝残余势力便不足为惧矣。”

朱元璋闻言,眼神闪烁,他思虑着刘伯温的建议,扩廓帖木儿确实比爱猷识理达腊更具威胁,他乃是元朝末年第一名将,曾多次击败明军,朱元璋道:“伯温之言,与朕所思不谋而合,扩廓帖木儿确为心腹大患,然若徐达转而对付扩廓帖木儿,那爱猷识理达腊岂非又有了喘息之机?”刘伯温笑道:“陛下,爱猷识理达腊乃是丧家之犬,不足为惧,其能逃窜至漠北,己是强弩之末,待扩廓帖木儿一灭,其部将自会分崩离析,届时,我军再行追击,亦不迟,且可派遣一支偏师,对爱猷识理达腊保持威慑,使其不敢南窜,如此一来,既能解决主要威胁,又能避免我军深陷苦战。”朱元璋闻言,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道:“好!伯温此计甚妙!传朕旨意,命徐达、冯胜暂缓追击爱猷识理达腊,转而集中兵力,全力围剿扩廓帖木儿,务必将其彻底击溃!同时,严令各部,不得扰民,秋毫无犯,要让天下百姓皆知,我大明军队,乃仁义之师!”

在发出北伐战略调整的命令后,朱元璋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政建设上,他深知,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难,尤其是在元朝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凋敝,他要建立一个稳固长久的王朝,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他召集李善长、刘伯温以及六部尚书,每日在奉天殿议事,讨论改革大计,殿内常常是唇枪舌剑,争论不休,但朱元璋总能从中找到平衡,做出最终的决断,一次朝会上,户部尚书汇报各地田亩清查情况,奏道:“陛下,各地田亩清查进度缓慢,豪强地主多有隐瞒,百姓怨声载道,且赋税征收亦有诸多不公之处,臣以为,当制定更为详尽的田亩清丈之法,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赋税公平,国库充盈。”朱元璋听后,脸色铁青,他一拍龙椅,怒道:“混账!这些豪强地主,在元朝时便欺压百姓,如今我大明建立,他们竟敢故技重施?岂有此理!李先生,刘先生,你们说,该如何处置这些贪婪之辈?”李善长出列道:“陛下,田亩清丈,乃国家大计,涉及百姓生计,当务之急,是制定严密的清丈条例,并派遣清廉之官吏前往监督,同时,对那些胆敢隐瞒田亩,欺压百姓的豪强地主,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刘伯温则补充道:“陛下,清丈田亩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将百姓人口、田产、丁力等详细记录在册,编纂成册,谓之《赋役黄册》,如此方能确保赋役公平,堵塞漏洞,臣以为,此乃安邦定国之本。”朱元璋闻言,大喜,他道:“好!《赋役黄册》之议甚妙!此举可使国家对全国人口与土地了如指掌,方能合理征收赋税,调配兵役,此乃万世之基业也!朕命户部与礼部共同负责,务必在三年内完成全国《赋役黄册》的编纂工作!”

除了经济改革,朱元璋亦十分重视法制建设,他深知元朝之乱,与法度不彰有莫大关系,他曾多次召集儒生、法官,讨论《大明律》的编纂,在一次讨论会上,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有官员提出:“陛下,元朝律法过于苛刻,我大明当以仁义治国,刑罚当从轻发落,以彰陛下仁慈。”朱元璋听后,摇了摇头,沉声道:“刑罚之设,乃为惩恶扬善,以维护社会秩序,若一味从轻,则奸邪之人有恃无恐,百姓将无所依凭,朕并非不慈,然国法森严,亦是为了百姓之安宁,该严惩者,绝不姑息,然对于初犯、情有可原者,亦当酌情处理,法,当为民所用,而非为官所欺,朕要颁布的《大明律》,当是能够传之万世,使后世子孙皆能以此为鉴的良法!”他亲自参与到《大明律》的修订工作中,常常通宵达旦,与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反复推敲条文,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他甚至规定,凡是地方官吏审案,必须严格按照《大明律》的规定来,若有徇私舞弊,枉法枉断者,一律严惩,绝不姑息,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大明律》的权威性,也为大明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人才选拔方面,朱元璋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他深知元朝末年,官场腐败,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导致民心尽失,他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他下令恢复并完善科举制度,广开言路,鼓励天下士子积极参与,在洪武二年,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科举考试,朱元璋亲自巡视考场,审阅考卷,他对李善长说:“朕选拔人才,不唯出身,不唯资历,唯才是举,唯德是瞻,若有真才实学,即便出身寒微,亦可为国效力,若德行有亏,即便身居高位,亦当罢黜!”他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进士,充实到各级官僚机构中去,同时,他也对那些在战乱中投靠他的旧部将领进行考察,对那些不学无术,仗势欺人者,或贬官,或削职,绝不手软,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大明朝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清,也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些顽固的元朝旧势力,以及部分贪婪的官吏,仍然在暗中作祟,企图阻挠改革,朱元璋对此毫不手软,他设立了都察院和锦衣卫等机构,负责监察百官,查处贪腐,他常对亲信说:“朕深知,腐败之风,犹如蛀虫,不除之,必将毁我大明江山,故而,对于贪官污吏,朕绝不手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他的铁腕手段,让许多人心生畏惧,但也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蔓延,确保了新政的顺利推行,一次,一名地方官员被都察院弹劾,称其贪污受贿,鱼肉百姓,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将其逮捕,并亲自审问,那官员仗着自己与某位开国功臣有旧,企图蒙混过关,朱元璋冷笑一声,道:“哼!别以为你与开国功臣有旧,便可为所欲为!朕即位之初,便立下誓言,要为天下百姓做主,无论是谁,只要敢触犯国法,朕必将严惩不贷!”最终,那官员被判处斩立决,其家产亦被抄没充公,这一事件,极大地地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的官吏,使得朝野上下,为之一肃。

与此同时,北方战事仍在继续,徐达和冯胜遵照朱元璋的指令,放弃了对爱猷识理达腊的追击,转而将矛头指向了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虽然勇猛善战,但其部众毕竟是元朝残余,长期处于流亡状态,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明军则兵精粮足,士气高涨,徐达和冯胜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断压缩扩廓帖木儿的活动空间,在洪武二年夏,双方在定西(今甘肃定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此战明军投入重兵,徐达亲自坐镇指挥,冯胜则率精锐骑兵从侧翼包抄,扩廓帖木儿虽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兵败如山倒,扩廓帖木儿仅率少数亲随,狼狈逃窜,其主力部队大部被歼,此战,极大地削弱了元朝残余势力,使得大明在北方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捷报传回应天,朱元璋闻讯大喜,他兴奋地对刘伯温说:“伯温啊!扩廓帖木儿一灭,这北患便可高枕无忧矣!你果然足智多谋,此计甚妙!”刘伯温谦逊道:“陛下洪福齐天,将士用命,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耳。”

然而,朱元璋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虽然扩廓帖木儿主力被歼,但其人并未被擒,爱猷识理达腊也依然在外,北方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他随即又下达命令,要求徐达、冯胜继续追击残余势力,务必将其彻底根除,同时,他开始规划在北方修建长城,设立卫所,屯兵戍边,以防未来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他还决定派遣更多的军民前往北方屯田,将北地纳入大明王朝的首接管辖之下,以实现长治久安,在一次朝会上,他向群臣阐述了自己的北方战略:“朕深知,边患不除,则天下不安,朕欲在北方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使胡人不敢南牧,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我大明万世之基业!”

在解决北方问题的同时,朱元璋也开始着手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他派遣使节前往朝鲜、安南、占城等国,告知大明建立,并要求他们恢复朝贡关系,对于那些顺从的国家,朱元璋给予丰厚的回报,对于那些犹豫不决或心怀异志的国家,则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他曾对礼部官员说:“我大明乃天朝上国,西海宾服,然亦当以德服人,不可一味逞强,但若有不服王者,亦当以雷霆手段示之,使其知晓我大明之威严!”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使节前来朝贡,表示愿意归附大明,朱元璋大喜,赐予其丰厚的赏赐,并承认其为朝鲜国王,这标志着大明王朝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正式确立,也为大明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洪武二年,在朱元璋的英明领导下,大明王朝在内政外交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内,他通过《赋役黄册》的编纂,完善了户籍和田亩制度,确保了赋税的公平与国库的充盈;通过《大明律》的编纂,健全了法律体系,维护了社会秩序;通过科举制度的完善,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铁腕反腐,肃清了吏治,为新政的推行扫清了障碍,对外,他通过对扩廓帖木儿的决定性胜利,极大地削弱了元朝残余势力,稳定了北方边防;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关系,确立了大明在东亚地区的宗主国地位,这一年,大明王朝虽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根基己日益巩固,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国力日渐强盛,朱元璋这位传奇帝王,正以其非凡的魄力与智慧,带领着大明王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他深知,帝王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他己下定决心,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万世永存的强大帝国,大明的洪武盛世,正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书写着其恢弘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明朝那些年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