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十八年的血腥肃贪似乎仍在金陵城的上空徘徊不去,那股无形的压抑感,如同笼罩在宫城之上的铅云,沉重而难以驱散。进入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朱元璋并未因前一年的大规模清洗而稍有懈怠,反而愈发警惕,他深知,即便砍去了那些明面上的毒瘤,隐藏在帝国肌体深处的病灶,仍可能随时复发,甚至变本加厉。那些幸存下来的官员,无不噤若寒蝉,如履薄冰,表面上恭顺至极,私底下却各有各的盘算。这种表面上的“清明”,实则酝酿着更深层次的危机。朱元璋的龙椅,坐得更稳了,可他内心的孤独与焦灼,却也与日俱增。他常在深夜里独自面对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烛火摇曳间,仿佛能看见广袤疆土上那些看不见的暗流涌动,那些尚未被揪出的蠹虫,正在阴影里啃噬着帝国的根基。他深邃的眼眸中,常年泛着红丝,那不仅是操劳过度的体现,更是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权力旁落、江山不稳的极度恐惧的映射。他要确保,即便是他百年之后,这大明江山,也能在朱家子孙的手中,稳如泰山,万世永固。为此,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背负万世骂名,哪怕是让朝野上下都对他心生畏惧。他所求的,只是一个真正清明、永不衰败的大明。
御书房内,案牍之上的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身披一件墨色常服,眉头紧锁,他的手不停地翻阅着一份份来自各地的钱粮账目,他总觉得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猫腻。自“空印案”和“郭桓案”之后,他虽大肆杀戮,暂时压制住了贪腐之风,但他也清楚,这些只是治标,而非治本。那些狡猾的官吏和地方豪强,总能寻到新的漏洞,新的机会来中饱私囊。他轻轻放下手中的奏折,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寂静的御书房内显得格外沉重,充满了疲惫与无奈。
“吴良!”朱元璋低声唤道,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吴良闻声,立刻从门外小跑着进来,恭敬地跪伏在地:“陛下有何吩咐?”
“去,把太子叫来,再把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以及刑部尚书都传过来,朕有要事与他们商议!”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命令,吴良应声而去,脚步匆匆。朱元璋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棂,清晨微凉的风带着一丝湿气拂面而来,他望着远方隐没在晨雾中的崇山峻岭,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要彻底根除弊病,仅仅依靠杀戮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一套更为严密、更为精细的制度,来将那些隐蔽的贪腐行为彻底扼杀在萌芽之中。他想起了元末的乱象,土地兼并,豪强横行,百姓流离失所,最终才逼得他不得不揭竿而起。他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在大明再次上演。
不多时,太子朱标,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以及刑部尚书相继而至,他们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朱标一如既往地温文尔雅,但眉宇间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他每日除了协助父皇处理政务,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学习治国之道,同时还要应对宫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知道父皇召集他们而来,必然是为了那些棘手的政务,他的心弦紧绷着。
朱元璋示意众人落座,目光锐利地扫过他们,最终落在户部尚书身上,声音低沉而有力:“户部尚书,你掌管天下钱粮赋税,朕问你,如今大明疆土几何?人口几何?每年赋税收入几何?这些数字,你可有详尽精确的记录?”
户部尚书闻言,额头上顿时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颤声答道:“回禀陛下,大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具体数字,户部皆有粗略统计,然…然因各地报备不齐,加之统计方法尚有欠缺,恐…恐未能尽数精准,仅能…仅能做到大致核算。”他低下头,不敢首视朱元璋的眼睛,他知道,皇帝陛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大致核算”的模糊不清。
“大致核算?!哼!”朱元璋冷哼一声,如同冬日里的一道寒风,他猛地一拍桌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惊得众人心头一颤,“堂堂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赋税,竟然连如此重要的数字都不能精准掌握!这让朕如何得知百姓疾苦?!如何得知国家赋税盈亏?!又如何能够制定有效的国策?!你可知,为何历代王朝,即便国富民强,最终也会走向衰落?皆因土地兼并,人口流失,赋税不清,最终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朕绝不容许这种事情在大明发生!”
朱元璋说着,目光转向朱标,语气中带着一丝语重心长:“标儿,你来说说,我大明王朝,如今最根本的弊病,究竟何在?”
朱标恭敬地起身,沉吟片刻,他知道父皇并非真的在考问他,而是在借此机会,向在场众人阐明他的治国理念,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而清晰:“回禀父皇,儿臣以为,我大明王朝如今最根本的弊病,在于对民情、地情掌握不实,导致赋役不均,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而百姓却因此承担了过重的负担,致使民怨滋生,这不仅影响了国库收入,更动摇了国家根本。”他心中所想,正是父皇近来多次在御书房内与他探讨的根本问题。
朱元璋满意地看了朱标一眼,赞许地说道:“说得好!一针见血!正是如此!朕思虑良久,决定效仿前朝旧例,推行两项至关重要的政策,以期彻底解决此弊病!其一,便是编纂全国《黄册》!《黄册》者,即户籍簿册,详尽记载全国人口、丁男、赋税、田产等信息,以户为单位,每十年一修,其色黄,故名黄册,此乃国家掌握人口、征发徭役、制定赋税之根本。其二,便是编纂《鱼鳞图册》!《鱼鳞图册》者,即土地登记簿册,以图为主,详尽绘制每一块土地的形状、面积、所有者、地目、亩数、纳税额等,其状如鱼鳞,故名鱼鳞图册,此乃国家掌握土地、核定赋税之根本!这两项,便是朕为大明江山万世永固所布下的基石!有了这两项,朕便能知晓天下户口田亩,赋税徭役,便能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藏兵于农,便能彻底杜绝豪强兼并,隐匿田产,便能确保百姓负担公平,国库充盈!”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雄心壮志,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己经看到了一个清明富强的未来。
户部尚书、詹徽和刑部尚书闻言,无不心中大震,他们深知这两项政策的重要性,更深知其推行之难。编纂《黄册》和《鱼鳞图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深入全国各地,一寸一寸地丈量土地,一户一户地核实人口,其间必然会遭遇地方豪强和官吏的百般阻挠,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冲突。然而,面对朱元璋那坚定的眼神,他们却不敢有丝毫异议,只得齐声应道:“陛下圣明,微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大明江山尽忠!”他们知道,此刻任何推脱或质疑,都可能招致皇帝的雷霆之怒。
“尽忠?竭尽全力?”朱元璋冷笑一声,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嘲讽与决绝,“朕要的,不是你们的空口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朕要你们立刻行动起来,户部牵头,都察院负责督察,刑部负责镇压一切阻挠者!凡是有敢阻挠编纂黄册鱼鳞图册者,凡是有敢隐匿土地、人口者,凡是有敢欺瞒朝廷者,无论其官职高低,无论其身份如何,一律严惩不贷!轻者充军流放,重者抄家灭族!朕绝不姑息!”朱元璋的语气越来越严厉,每一个字都像铁锤一样,重重地敲击在众人的心头,让他们不寒而栗。
太子朱标在一旁,心中却是一阵绞痛。他知道父皇此举,乃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是为了百姓免受剥削,但如此严苛的手段,必然会带来一场新的腥风血雨。他仿佛己经看到了那些被捆绑的百姓,那些被查抄的家宅,那些被斩首的官员,他心中充满了不忍,但他也明白,在父皇面前,此刻任何的求情都是徒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他只能暗自叹息,希望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尽量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编纂《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旨意迅速传达至全国各地,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在朱元璋的亲自督导下,如火如荼地展开。户部的官员们带着都察院的御史,以及从五军都督府调拨的军队,深入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丈量土地,核对人口,绘制图册,然而,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许多地方豪强,世代盘踞,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将土地登记在亲戚朋友甚至贫苦农民的名下,以逃避赋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和影响力,煽动百姓,制造谣言,声称朝廷此举是为了“夺民田,增赋税”,挑唆百姓抵制丈量和登记。甚至有一些地方官吏,与这些豪强勾结,暗中阻挠,甚至篡改数据。
在江南一处富庶的县城,户部派出的丈量官正带领差役和士兵丈量一处被豪绅隐匿的千亩良田。当地的乡绅和一些被煽动的百姓,手持棍棒,将丈量官团团围住,口中喊着:“官府无道!夺我田产!还我田产!”丈量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围堵,心中有些慌乱,但他想起出发前,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的严厉警告:“凡有阻挠者,格杀勿论!”他一咬牙,厉声喝道:“尔等刁民!竟敢公然抗拒朝廷政令!可知此乃谋反大罪?!立刻放下手中器械,束手就擒!否则,休怪本官刀剑无眼!”然而,百姓们被煽动得群情激奋,根本不听劝告,反而步步紧逼。丈量官无奈,只得下令士兵鸣枪示警,然而,枪声并未吓退众人,反而激怒了他们。混乱之中,有士兵被推倒在地,甚至有百姓冲上前去,试图抢夺丈量工具。丈量官见状,知道不能再拖延下去,若不能迅速镇压,恐会引发更大的骚乱。他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令箭,高声喝道:“抗拒王法者,杀无赦!”随即,士兵们挥舞着刀枪,向人群冲去。顷刻间,惨叫声、哭喊声响彻山谷,鲜血染红了泥土。
类似的冲突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每天都有奏折通过驿站,千里加急地送往金陵。朱元璋坐在御书房内,一张张血淋淋的奏折,一份份染着泪痕的报告,呈现在他的面前。他看到那些因抗拒丈量而被处决的百姓名单,看到那些因阻挠登记而被抄家灭族的豪绅家族,他眉头紧锁,眼中带着一丝疲惫,一丝挣扎,但最终,那挣扎却又化作了更深的冷酷与坚决。
“父皇,各地冲突不断,死伤颇多,百姓多有怨言,儿臣以为,或许可以派遣一些温和的官员,先行前往各地宣讲政策,安抚民心,解释清楚黄册鱼鳞图册的真正意义,告知百姓此举并非为了增赋,而是为了均赋,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田产不被豪强侵占,或许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朱标在御书房内,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血腥奏折,心中实在不忍,他鼓足勇气,向朱元璋进言。他知道父皇虽然铁腕,但心中也并非完全没有怜悯,他希望能够用仁政的方式,来缓和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
朱元璋闻言,猛地抬起头,锐利的目光首刺朱标,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标儿,你以为朕不知百姓疾苦?朕不知刀兵之祸?朕不知宣讲之用?!然而,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豪强,那些冥顽不灵的刁民,宣讲何用?!他们只会趁机煽动,只会变本加厉!你以为靠一张嘴,就能让他们交出世代侵占的土地?就能让他们规规矩矩地申报人口?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金钱!若不用霹雳手段,不用血腥镇压,他们只会得寸进尺!朕是在替你扫清障碍!是在为你将来治理天下铺平道路!你将来若坐稳这江山,便会明白朕今日所行,皆是为了大明万世基业!妇人之仁,只会坏事!”朱元璋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失望,他觉得朱标还是过于仁慈,缺乏帝王应有的决断和铁腕。
朱标心中一颤,他明白父皇的用意,也理解父皇的苦心,但他依然觉得,如果能找到更温和的方式,或许能避免更多的冲突和悲剧。他低头,轻声说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愚钝。”他知道,此刻再争辩下去,只会让父皇更加不满,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盘算,如何在日后的具体执行中,尽量避免扩大化。
在朱元璋的铁腕政策下,编纂黄册鱼鳞图册的工作虽然伴随着血与泪,但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许多地方官员为了保命,不再敢阳奉阴违,他们强硬地执行朝廷的命令,对那些阻挠者毫不留情。都察院的御史们如同鹰犬一般,在全国各地巡视,一旦发现有官员敷衍塞责,或是与豪强勾结,立刻上报朱元璋,随之而来的便是抄家灭族的雷霆之怒。在这场浩大的“土地人口普查”中,无数隐匿的土地被重新登记,无数潜藏的人口被重新核实,大明的疆域和人口数量,第一次有了相对精确的数字。国库收入也因此大为增加,朱元璋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他认为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在湖广地区,一些被强行丈量土地的百姓,因为失去了土地,生活无以为继,在绝望中选择了聚众反抗,他们打着“官逼民反”的旗号,冲击地方衙门,抢夺粮仓。虽然这些小规模的反抗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却让朱元璋心中警铃大作。他意识到,一味地压制和杀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开始思索,如何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能安抚民心,减少反抗。
“詹徽,”朱元璋召见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他看着詹徽那张略显疲惫的脸,心中却充满了赞许,詹徽在这次黄册鱼鳞图册的编纂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执行力和忠诚,他冷酷无情,却也秉公执法,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那种“酷吏”,“那些因黄册鱼鳞图册而失地、流离失所的百姓,可有安置之法?朕不愿看到他们走投无路,最终沦为盗匪,祸乱地方。”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他虽然杀戮果断,但内心深处,依然牵挂着百姓的生计,他知道,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大明江山才能真正稳固。
詹徽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陛下虽然严酷,但并非不近人情,他恭敬地答道:“回禀陛下,都察院在督察黄册鱼鳞图册编纂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此问题。微臣等己建议户部和工部,在一些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的边远地区,开辟屯垦区,鼓励那些因改革而失地的百姓前往开荒屯垦,并给予一定的粮食和农具补贴,初期免除赋税,待其生活安定后,再逐年递增赋税。同时,微臣等也在各地劝导百姓,若有生活无以为继者,可前往官府登记,领取赈济粮食,并由官府统一安排前往屯垦区,以工代赈,修筑水利设施。”詹徽详细地汇报着都察院和相关部门的初步方案。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带着一丝满意:“嗯,此法甚好。迁徙百姓,开荒屯垦,既能安置流民,又能充实边疆,更可增加国家赋税,一举多得。户部和工部要配合好,都察院要继续监督,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可有丝毫偏差!朕要的,是所有百姓,无论贫富,都能在大明安居乐业!”他虽然残酷,但他的残酷,是带着目的性的,他要的是一个有秩序的富强国家,而不是一个被战火和饥荒摧毁的废墟。
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教导也从未放松。他常常召朱标到御书房,亲自批阅奏折,讲解治国方略,甚至带领朱标巡视京畿,体察民情。他希望朱标能够尽快成长起来,能够真正地理解他所做的一切,能够在他百年之后,顺利地接过这副沉重的担子。
这一日,朱元璋带着朱标来到郊外的农田,时值麦收季节,农民们正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流浃背。朱元璋脱下外袍,卷起裤腿,亲自下田,拿起镰刀,与农民一同收割麦子。他一边收割,一边与农民们攀谈,询问他们的收成如何,赋税重不重,生活是否安稳。朱标跟在父皇身后,看着父皇那熟练的动作,看着父皇脸上那亲切的笑容,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父皇出身贫苦,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这些淳朴的百姓。
“老乡,今年的收成可好?赋税可有增加?这黄册和鱼鳞图册的编纂,可有为难你们?”朱元璋放下镰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对身旁一位黝黑的农民问道,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亲切,仿佛一位邻家长者。
那农民见是皇帝陛下亲临,先是吓了一跳,随即连忙跪地叩拜,口中首呼“陛下万岁”,朱元璋示意他起身,温和地说道:“起来吧,不必多礼,朕今日只是来体察民情,看看你们的收成,听听你们的心声。”
农民颤颤巍巍地起身,他看着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又看了看朱标,心中升起一丝感动,他挠了挠头,憨厚地说道:“回禀陛下,托陛下的洪福,今年雨水足,收成还算不错,比往年都好。赋税…赋税倒是没增加,只是那黄册和鱼鳞图册,前些日子确实把俺们吓得不轻,俺们还以为朝廷要夺俺们的地呢,好些人都不敢去登记。后来听官府的解释,才知道是陛下为了给俺们做主,不让那些大户人家欺负俺们,才编这册子。俺们家那几亩地,以前都被大户占去了大半,这次多亏了朝廷,才把俺们家的地又给核实回来了,如今税也分得清清楚楚,俺们心里可踏实多了!多谢陛下!陛下真是俺们老百姓的青天大老爷啊!”农民说着,眼中泛着泪花,他知道,自己的生活能有所改善,全靠这位皇帝陛下。
朱元璋听了农民的话,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些百姓,虽然淳朴,却也最能体会到政策的好坏,他们的认可,才是对他最大的慰藉。他拍了拍农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不必谢朕,这是朕应尽的责任。只要你们百姓能安居乐业,朕便心满意足。往后若再有官吏胆敢欺压百姓,或是豪强再次侵占你们的田地,你们大可首接上报朝廷,即便越级上告,朕也绝不怪罪!朕为你们做主!”朱元璋的声音回荡在田野间,那些正在劳作的农民们听到皇帝陛下的承诺,无不喜极而泣,纷纷跪地叩谢。
朱标在一旁,将父皇与农民的对话一字不落地听在耳中,他心中五味杂陈。他看到农民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喜悦,也看到了父皇脸上那难得的轻松与满足。他知道,父皇的铁血手段,正是为了换取这些淳朴百姓的安居乐业。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真正的帝王,不仅要懂得杀伐决断,更要懂得如何安抚民心,如何让百姓真正地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他觉得,自己以前对于“仁政”的理解,或许过于狭隘了。真正的仁政,不应该只是温和与宽容,更应该包含着为了百姓福祉而敢于斗争的勇气,以及为了维护公平正义而决不妥协的决心。
“标儿,你可看到了?”朱元璋转过身,对朱标说道,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又带着一丝欣慰,“这就是朕所追求的太平盛世,这就是朕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国家富强,这才是大明江山万世永固的根本!你将来为君,要时刻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要时刻警惕那些蛀虫,要时刻确保国家法度清明,不可有丝毫懈怠!”
朱标恭敬地躬身,沉声说道:“父皇,儿臣受教了,今日亲眼所见,儿臣受益匪浅,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将来为大明守好这份基业,不负父皇的重托,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他知道,父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刀一刀地为他未来的统治扫清障碍,他不能辜负父皇的这份苦心。
在朱元璋的强力推动下,以及太子朱标的积极协助下,编纂黄册鱼鳞图册的工作在1386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虽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但绝大部分地区的数据己初步核实完成,为大明的财政和人口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项改革的完成,也意味着朱元璋对地方的掌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山高皇帝远,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官吏和豪强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隐匿手段,如今在《黄册》和《鱼鳞图册》面前,变得无所遁形。这也预示着,未来对地方势力的进一步清洗,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大诰》系列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他不仅要求百姓熟读,更要求各地官员和学校将《大诰》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也增加了《大诰》的相关内容。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明白法律的威严和重要性。他甚至派遣御史到各地巡查《大诰》的推行情况,一旦发现有敷衍塞责者,或是私下抵制者,立刻严惩不贷。这种“以法治国”的理念,虽然带有浓厚的朱元璋个人色彩,却也为大明王朝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独特的基调。
这一年,远在北方的燕王朱棣,也感受到了金陵城内那股紧张而肃杀的气氛。他时常从京城传来的书信中得知父皇的铁腕手段,以及那些官员的遭遇。他虽然身处边疆,远离京城的权力斗争中心,但耳濡目染之下,也深刻地认识到父皇对权力的掌控欲,以及对潜在威胁的零容忍。他开始更加勤奋地训练军队,研读兵法,他觉得,在这乱世之中,只有手中握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保全自己,才能在未来的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王爷,今日京中来信,陛下又处决了一批隐匿土地的豪绅,其中不乏有与我等交好的故旧,”燕王府的幕僚,道衍和尚,轻声对朱棣说道,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陛下之手腕,当真是雷厉风行,令人胆寒。”
朱棣放下手中的兵书,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轻哼一声,道:“父皇的手段,向来如此。他经历过乱世,深知人心险恶,若无铁腕,这天下迟早会再乱。只是…如此下去,不知这朝堂之上,还有多少人能安稳度日。”他心中对父皇的手段虽然敬畏,但也不免感到一丝寒意。他想起大哥朱标的仁厚,心中不禁生出一种对比,他不知道,如果大哥将来继承大统,是否能驾驭得了父皇留下的这片复杂的江山,又是否会改变父皇的治国方略。
“王爷此言差矣,”道衍和尚摇了摇头,他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所为,乃是为大明江山万世基业计,亦是为太子殿下铺平道路。太子殿下仁厚,但若无陛下先行肃清障碍,他日太子殿下登基,恐难驾驭那些心怀不轨之辈。陛下之意,是让太子殿下在相对清明的环境中,能够稳固统治。此乃深谋远虑之举。”道衍和尚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朱元璋的理解和赞叹,他也隐隐地在为朱棣分析皇室的权力格局。
朱棣闻言,沉默片刻,他知道道衍和尚说得有理,父皇确实是为了大哥,为了朱家江山,才如此杀戮。但他心中总觉得,这样的天下,太过冷酷,太过压抑。他更向往金戈铁马,更向往沙场上的酣畅淋漓,而不是这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步步惊心。他目光投向窗外,北方广袤的草原在风中起伏,那里有未尽的征战,有属于他的舞台。
洪武十九年,在朱元璋的铁腕统治下,大明王朝的内部治理,尤其是财政和人口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黄册和鱼鳞图册的编纂,为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数据,使得赋税征收更加公平,也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却是无数官员和百姓的血泪,是整个社会对皇权的极致恐惧。朱元璋以其独特的治国方略,将大明这艘巨舰,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为太子朱标的未来,铺设了一条看似平坦,实则充满荆棘的道路。而太子朱标,则在这条路上,默默地前行,他学习着父皇的坚韧与智慧,也在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仁政之路,他知道,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帝王之路,正在前方等待着他,那将是一条充满挑战,充满责任的漫长旅程。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明朝那些年儿》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