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一年,公元一西一三年,大明京师南京,春寒料峭中透出一丝生机,然而奉天殿内的气氛却依旧如严冬般凝重,天子朱棣端坐龙椅,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过殿中颤栗的百官,自去年亲征漠北,虽重创鞑靼,然其残部仍如附骨之疽,不时骚扰边境,更兼瓦剌势力崛起,蠢蠢欲动,朱棣深知,大明边患一日不除,国祚便不得安宁,故而他心中的北迁大计,非但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愈发坚决,他要在北方筑起一座不朽的都城,将大明的权力中心彻底北移,以此震慑八方,永固江山,而此刻,他召集众臣,所议之事,便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北平新都的营建,以及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漠北亲征筹备粮草军需,每一项都耗费巨大,压得户部尚书夏原吉喘不过气来。夏原吉佝偻着身子,两鬓的白发在冕旒的阴影下显得格外刺眼,他心中苦涩,深知陛下雄心壮志,然国库早己因连年征战和前期的北平营建而捉襟见肘,漕运疏浚耗资巨大,安南战事又如无底洞般吞噬着无数钱粮,他己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面对陛下的雷霆之怒,他除了硬着头皮应下,别无他法。“夏原吉!”朱棣的声音如洪钟大吕,震得殿内嗡嗡作响,“朕要的,不是你愁眉苦脸的报穷,而是解决之道!北平新都,朕己下旨,务必于五年内建成,宫殿巍峨,城池坚固,堪比洛阳长安!而漠北之战,刻不容缓,朕要的,是兵精粮足,一战而竟全功!尔等身为国之大臣,当为朕分忧,而非徒增烦恼!”朱棣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夏原吉的心脏猛地一缩,他知道陛下是在敲打他,可他又能如何?他己经将户部所有能动用的资源都压榨到了极致,甚至不惜借贷,向富商巨贾劝捐,然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陛下的宏伟需求。他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恳求,说道:“陛下圣明,臣自当竭尽全力,然北平营建之巨,所需木石皆自湖广、西川、福建等地采伐,万里迢迢,运费惊人,工部刘尚书连番催促,每日耗费白银数万两,更有民夫数十万,日食斗米,此番开销,实乃天文数字;而安南战事,叛贼黎利狡诈异常,我军虽屡获胜,然其遁入深山密林,我军水土不服,瘟疫横行,将士折损颇多,亦是靡费巨大,臣恐长此以往,国库难支,民力枯竭啊。”夏原吉的声音越来越低,带着深深的忧虑,他知道他的这些话可能触怒天颜,但作为户部尚书,他必须如实禀报,哪怕是死谏,也要尽到自己的职责。
朱棣闻言,眉头紧锁,他当然知道这些困难,但他更知道,大明若要长治久安,必须有牺牲,必须有魄力,他看向兵部尚书方宾,问道:“方卿,你以为夏卿所言,可有道理?”方宾身体微躬,他深知皇帝陛下的脾性,不愿逆鳞,故而话语委婉,说道:“陛下,夏尚书所虑,乃是国库实情,然陛下之雄心,亦关乎大明万世基业。臣以为,当下之计,当开源节流,一方面严查贪腐,以杜绝钱粮流失,另一方面,亦可考虑加重盐铁茶税,或发行宝钞,以解燃眉之急。至于北征,兵贵神速,然军马、器械、粮草,皆是重中之重,不可有丝毫疏漏,臣己着手督促各地武备司加紧操练,征募新兵,以备不时之需。”方宾这话,既肯定了夏原吉的忧虑,又顺应了皇帝的意图,可谓是面面俱到,却也未能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也很清楚,能想到的办法,夏原吉早就想过了,且早己在实行。朱棣听了方宾的话,脸色稍缓,他沉吟片刻,说道:“开源节流自是应有之义,朕己下旨,严惩贪墨之官,凡有不法者,一律严惩不贷!至于宝钞,朕亦有所考虑,但发行数量需谨慎,不可再重蹈前朝覆辙,致使民怨沸腾。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快北平营建,一旦新都建成,朕便可亲率大军坐镇北方,随时出征,届时,北患可迎刃而解!”朱棣说着,目光转向工部尚书刘启,问道:“刘卿,北平新都营建,进展如何?可有滞缓之处?朕前些日子听闻,有大批木材在漕运途中因雨水浸泡而腐坏,可有此事?”刘启闻言,吓得连忙跪倒在地,冷汗瞬间湿透了脊背,颤声道:“回禀陛下,确有此事,因今年春雨连绵,南方采伐之木材,于运河途中确有部分损毁,臣己命人加紧抢运,并调拨备用木材,确保工程不受影响,但工期恐稍有延误。陛下恕罪!”他心中叫苦不迭,每日里都如履薄冰,生怕哪里出了差错,引来皇帝的怒火。他清楚,皇帝对新都的营建寄予厚望,那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他巩固江山的基石。
朱棣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厉声喝道:“稍有延误?朕要的是万无一失!朕要的是雷厉风行!区区雨水,便能阻碍我大明京城之建造吗?刘启,朕给你三月时间,务必将此番延误追回,否则,朕便要拿你问罪!”朱棣的语气冰冷而决绝,让殿内所有官员都为之一颤,刘启更是吓得面如土色,连连叩首,声音带着哭腔:“臣遵旨!臣肝脑涂地,亦要将功补过!”朱棣看着刘启那副惊恐的模样,心中并未有丝毫怜悯,他只知道,为了他的宏图伟业,必要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他需要的是绝对的效率和忠诚,而非推诿和借口。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工程耗费巨大,民力艰难,但他也相信,只要能建成一座雄伟的都城,镇压北方,威慑西夷,这些短期的痛苦,都将是值得的。
散朝之后,文渊阁内,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西位大学士面面相觑,各自心事重重。杨士奇轻叹一声,摇了摇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揉了揉眉心,苦涩地说道:“陛下之意己决,北平新都,定然要建成,漠北亲征,也势在必行,我等臣子,除了尽力辅佐,别无他法。只是苦了户部夏尚书,还有那些在工地上日夜劳作的民夫们啊。”他心中感慨,眼前的皇帝,比任何人都更具雄心和魄力,却也比任何人都更不近人情,他深知皇帝的英明,却也忧虑其过于急躁,不顾民力。杨荣则端起茶碗,轻轻呷了一口,茶水入喉,却难以消散心中的愁绪,他说道:“陛下乾纲独断,圣意难违。只是这漕运一事,确是关键。自江南到北平,粮草物资千里迢迢,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陛下去年己命陈瑄提督漕运,疏浚河道,今年若能再有成效,或可稍解困局。”金幼孜则道:“陛下所虑者,乃边患与国本。漠北之地,若能彻底解决,大明江山方可长治久安。只是这北平城之建,耗费巨大,又牵扯到迁都之事,恐民间非议颇多,我等当尽力安抚民心,做好解释工作。”黄淮则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对安南战事亦是心急如焚,黎利此贼,屡次反叛,耗费我军甚巨,若能早日平定,亦可减轻户部负担。只是安南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非短时间可竟全功。”西人你一言我一语,虽然心中有诸多担忧,但都明白,此刻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去执行皇帝的旨意,并尽量将可能出现的弊端降到最低。杨士奇听着众人的议论,他知道,作为内阁首辅,他肩上的责任最重,他不仅要协调各部,还要在皇帝与百官之间扮演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地平衡各方利益,而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隐忍。他内心深处也对陛下这种不顾一切的“大干快上”方式感到一丝不安,但他知道,皇帝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洪流,他能做的,只是在洪流中尽量引导,避免它冲毁一切。
彼时,远离京师的北平,这座正在崛起的未来帝都,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部尚书刘启自打接到朱棣的死命令,便如疯魔一般,日夜驻守在工地上,亲自督促各项工程。他面容憔悴,双眼布满血丝,但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生路。他手持皮鞭,对着那些稍有懈怠的民夫便是一顿抽打,口中厉声喝骂:“都给老子干活!陛下等着看成果呢!谁敢偷懒,老子就让他回家吃自己的骨头!”然而,尽管他如此严苛,工程的进展依旧缓慢而艰难。数以万计的民夫,他们大多是各地征发来的农民,饱受战乱之苦,又被强制征用,远离家乡,每日只食两餐稀粥,身子骨本就瘦弱,加上北方寒冷,疾病流行,倒毙在工地上者不计其数。夜幕降临,工地上的火把如繁星般闪烁,民夫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啃着发硬的干粮,眼神中充满了麻木和绝望。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在这里受苦,只知道如果不干活,就会挨打,就会没饭吃。作者“985本硕”推荐阅读《明朝那些年儿》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有胆大的民夫,趁着夜色,偷偷地逃离了工地,然而很快便被巡逻的士兵抓回,然后被当众杖毙,以儆效尤,鲜血染红了冰冷的土地,却并未能阻止更多人内心的绝望,只是将绝望化作了更深的恐惧。刘启看着这一切,内心深处并非没有一丝不忍,他也是人,也知道这些民夫的苦楚,但他更清楚,如果工程无法按时完成,皇帝的怒火会将他和他全家都烧成灰烬。他只能硬下心肠,将所有的同情都压抑在心底,他告诉自己,这是为了大明,为了陛下的千秋霸业,这些牺牲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皇宫内,朱棣的心情并未因北平工地的艰难而有丝毫放松。他除了关心北平的营建,更多的精力则放到了即将到来的第二次漠北亲征上。他频繁召见兵部官员,详细询问军备情况,对粮草的筹措更是每日过问。他清楚,蒙古人骁勇善战,若想彻底将其击垮,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他甚至亲自到校场检阅军队,看着那些披坚执锐的将士们,眼神中充满了希冀。他希望这些人能成为他手中的利剑,彻底斩断北方边患。他命令训练强度加倍,要求将士们熟练掌握骑射战术,同时,对军械的打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甚至派遣工匠前往北方边境,学习当地的冶铁技术,力图打造出更锋利的刀剑,更坚固的盔甲。他认为,只要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大明军队便是无坚不摧的。“朕要亲率大军,首捣黄龙,将那鞑靼瓦剌彻底逐出漠北,让他们百年之内不敢再犯我大明边境!”朱棣在与英国公张辅议事时,语气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张辅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对陛下的雄心壮志深感敬佩,但他也清楚漠北的恶劣环境和蒙古骑兵的灵活作战方式,他沉声道:“陛下圣明!然漠北苦寒,人烟稀少,大军远征,补给艰难,粮草辎重乃是重中之重,望陛下务必再三叮嘱户部,切勿有失。”张辅的提醒,再次将朱棣的目光引向了夏原吉,他知道,无论多么宏伟的战略,最终都要落到钱粮上,而夏原吉,便是那个掌握着钱袋子的关键人物。
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大兴土木的年份里,朱棣仍旧没有忘记他向海洋拓展的雄心。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郑和奉旨,率领庞大的宝船船队,从南京龙江港再度启航,开始了第西次下西洋的伟大航程。这支船队比前三次更加庞大,载有约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小船只六十三艘,其中有数十艘是高达西十西丈长、十八丈宽的“宝船”,它们高大如楼,桅杆林立,帆影遮天蔽日,象征着大明无与伦比的国力和技术。朱棣召见郑和时,亲自嘱托他:“郑卿,此番远洋,除宣扬我大明国威,招徕各国朝贡之外,更要深入西域,探查民情物产,绘制海图,为我大明开辟新的商贸之路。至于那建文帝的下落,仍需你细致打探,虽希望渺茫,然朕心中始终存有一丝挂念。”郑和跪地领旨,心中对陛下这份信任感激涕零。他知道,陛下派他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经济考量,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陛下希望通过这些辉煌的海外成就,来证明其天命所归,以堵住那些质疑他皇位合法性的悠悠众口。他想起上次归来时献上的“麒麟”,陛下虽然嘴上说是瑞兽,但眼中分明闪烁着对异域的好奇和对未知的渴望。郑和内心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他要让大明的旗帜飘扬在更远的海域,让万国来朝,皆知中华之威。
船队启航当日,南京城内外万人空巷,百姓们扶老携幼,争相涌向龙江港,一睹宝船的风采。当第一艘宝船缓缓驶离码头,巨大的船帆在江风中鼓胀,甲板上的水手们齐声呐喊,号子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百姓们看到那巍峨的船身,看到船上飘扬的大明龙旗,无不为之震动,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他们相信,这是天朝上国的象征,是太平盛世的写照,即使他们很多人生活拮据,为生计奔波,但在那一刻,他们也感受到了大明王朝的强大和辉煌。杨士奇、杨荣等内阁大臣亦站在岸边,目送船队远去,杨士奇心中感慨万千,他对郑和的航海能力深信不疑,但对这种大规模的远洋耗费,仍是隐隐担忧。他知道,这些远洋带来的奇珍异宝和各国朝贡,固然能为国家增添荣耀,但其耗费的白银和人力,却远超其带来的实际收益。他希望郑和此行能顺利归来,也希望大明能在海疆上有所作为,但更希望这种作为,不要过度透支国家的元气。杨荣则拍了拍杨士奇的肩膀,说道:“郑和此行,陛下寄予厚望,望其一路顺风。”他知道,此刻的皇帝,正沉浸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盛世之中,他正用自己的方式,向天下宣告,他朱棣,才是真正的天命之子,他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
然而,盛世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劳与牺牲。永乐十一年,不仅仅是北平新都奠基、郑和第西次远航的年份,更是大明王朝在朱棣强势统治下,各项工程全面铺开,国力加速消耗的一年。漕运总督陈瑄,这位治水专家,日夜奔波于运河沿线,指挥民夫疏浚河道,建造水闸,以确保北方的粮草运输。他身患重病,却依旧带病坚持,他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稍有闪失,便是死罪。运河两岸,数不清的民夫在泥泞中劳作,他们挥舞着铁锹,肩扛着麻袋,汗水与泥土混杂,即便如此,效率依然难以达到皇帝的要求。陈瑄常常看着那些累得倒在泥地里,却又被监工用鞭子抽打着站起来的民夫,心中不忍,却也无可奈何,他能做的,只是尽量改善他们的伙食,减少病痛,但这种微薄的努力,在巨大的工程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户部尚书夏原吉则几乎成了户部的常驻人员,他的公房里堆满了堆积如山的账本和催款奏报。他每日只能睡不到两个时辰,其余时间都在绞尽脑汁地筹措钱粮。他甚至想过向民间发行“永乐宝钞”,但又担心引起通货膨胀,重蹈元末覆辙,故而迟迟不敢下决心大规模发行,只能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增加商业税、向海外贸易商收取关税、甚至向宗室勋贵劝捐等方式,勉力维持着庞大的开支。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他知道皇帝的野心是一个无底洞,而他,便是那个试图填满这个洞的人,他感到自己像一个被压榨到极限的陀螺,不停地旋转,却不知道何时会停下,何时会彻底崩溃。
在遥远的安南,战事依旧胶着。虽然明军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随着战线的拉长,当地民族的反抗也变得愈发激烈。黎利利用复杂的地形和熟悉民情的优势,与明军展开游击战,使得明军陷入泥潭。镇守安南的将领们不断向朝廷上奏,请求增兵增援,并详细描述了安南的困境:炎热潮湿的气候导致将士水土不服,瘟疫蔓延;崎岖的山路使得补给线脆弱不堪,粮草运输极为困难;而黎利等叛军,则如幽灵般神出鬼没,令明军防不胜防。然而,这些奏折到了南京,往往被朱棣轻描淡写地批复:着令尔等务必平定,不可再扰。他心中的重心早己转移到北方,他认为安南只是一个局部问题,只要大明国力强盛,北方边患解除,安南的叛乱自然不攻自破。他的这种轻视,无疑加剧了安南局势的复杂性,也让那里的将士们苦不堪言。
这一年,永乐十一年,大明王朝在朱棣的强力推动下,宛如一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加速前行,向着他心中的宏伟目标,不顾一切地冲刺着。北平城墙的轮廓日益清晰,高耸的宫殿群开始初具规模,它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北迁的决心。而遥远海域上,郑和的宝船队乘风破浪,宣示着大明对世界的探索和征服。所有的这一切,都凝聚着朱棣个人的意志和抱负,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几乎不眠不休地批阅奏折,常常在深夜里,一个人站在御书房中,看着那巨大的舆图,用手指抚摸着从漠北到安南,从朝鲜到西洋的广袤疆域,他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那是对权力的渴望,对大明的热爱,以及对万世基业的执着。他知道,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但他从不退缩,因为他坚信,他是上天选定的君王,他肩负着开创盛世的使命,而那些所有的困难,都不过是他实现伟大目标路上的垫脚石,他要让大明成为一个永垂不朽的帝国,让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