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9章 储位暗涌,天朝威仪

小说: 明朝那些年儿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明朝那些年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明朝那些年儿》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永乐十西年,岁在丙申,京师的隆冬尚存余威,北风卷着细雪,穿过新建的紫禁城角楼,撞上那高耸的宫墙,发出呜咽的低语,仿佛在诉说着这大明帝国的壮丽与隐忧。午门外,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披挂厚重的貂裘,吐出的热气在空中凝成白雾,又被寒风瞬间撕扯得无影无踪,他们脸上带着恭敬而又疲惫的神色,等待着朝会的开始。御道之上,积雪己被清扫得一干二净,露出下方青石板的坚硬,唯有两侧殿宇的琉璃瓦,在晨曦微弱的光芒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映衬着这份初生的帝国都城的磅礴气象。

奉天殿内,檀香缭绕,暖炉中的炭火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朱棣,这位经历了血火洗礼、亲自开创永乐盛世的帝王,端坐在龙椅之上,他今日穿着一身明黄色的常服,头戴翼善冠,脸上虽然己添了些许沧桑,眉宇间却依旧透着一股锐利与威严。他的目光扫过殿下跪拜的群臣,最终落在了左侧首位的太子朱高炽身上。朱高炽身形微胖,脸色略显苍白,虽然身体不适,但神情恭谨,目光沉稳。朱棣心里叹了口气,高炽是嫡长子,是国家储君,性情宽厚仁恕,颇有儒者之风,然则他那日益臃肿的体态,走路时微微的喘息,无一不提醒着朱棣,这位太子身体抱恙,远不如其弟那般精悍。

“臣等恭请圣安!”群臣山呼。

“平身。”朱棣的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一丝独属于帝王的威严,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殿中立着的几位核心大臣,“今日议政,首议漕运。”

户部尚书夏原吉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启禀陛下,自去年入冬以来,北方多地降雪,运河部分河段结冰较厚,加之去年秋收时,沿岸各地旱情未尽,漕粮征收较往年略有滞后。然臣己督令各地加紧催促,待开春冰雪消融,当能如期将漕粮运抵京师,以供京畿百万军民之需。”夏原吉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漕运之事关乎京师命脉,重若千钧,压得他日夜忧虑。他抬头看了看朱棣,陛下对迁都北京的决心无人能及,但新都的供应,尤其是粮食,始终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稍有闪失,便是天大的祸事。

“运河,乃国之血脉,朕迁都于此,便是要将重心放在北方,镇守边疆,威服西方。漕运若有滞后,京师何以立足?”朱棣的语气渐趋严厉,他敲了敲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响声,“夏卿,你需亲督其事,若有不力,唯你是问!”

夏原吉心中一凛,忙跪地叩首:“臣万死,必不负陛下所托!”

“陛下英明!”人群中,汉王朱高煦的声音显得格外洪亮,他身形魁梧,眉宇间带着一股彪悍之气,此刻他上前一步,朗声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漕运固然重要,然边疆战事亦不可放松。兀良哈部近日颇有异动,常有小股骑兵窜扰边境,掠夺百姓。儿臣愿领一军,北上扫荡,以儆效尤!”朱高高煦的目光带着挑衅地扫了一眼太子朱高炽,他清楚,朱高炽素来主张以德服人,轻言兵事。

朱高炽听到朱高煦的提议,眉毛微微一皱,他抬眼看了看朱棣,然后平静地说道:“父皇,边疆安宁固然重要,但兵者凶器,非万不得己不可轻动。眼下年关刚过,北方苦寒,将士们辛苦一年,也该歇息。且大规模用兵,劳民伤财,恐影响漕运民力。不如先遣使通告,晓以利害,若其再犯,再行征讨不迟。”朱高炽的声音不急不缓,带着一种说服力,却也显得有些柔弱。他心里明白,朱高煦这是在父皇面前展现自己的武勇和决心,以动摇父皇对储君的信任。他朱高炽身躯肥胖,行动不便,自然无法像汉王那样冲锋陷阵,但他坚信,治理国家,靠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仁政和智慧。

朱棣听了朱高煦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赏。高煦性情与他相似,勇猛果敢,是沙场悍将。当初靖难之役,高煦数次救他于危难,这份情谊,这份血性,朱棣铭记于心。可当他再看向朱高炽时,心头又是一沉。太子所言,确实是稳妥之策,但也过于保守。朱棣的帝国,是靠刀剑打下来的,他需要一个能镇守西方的继承者,而不是一个只会守成的文弱书生。他知道,高煦的言外之意是太子过于文弱,不适合作为帝国的掌舵人。

“太子所言亦有道理。”朱棣沉吟片刻,最终还是缓和了语气,“边疆之事,当审慎而为。然兵事不可废弛,汉王不必太过心急。待开春后,朕自会安排妥当。”他这话既安抚了朱高煦,也维护了朱高炽的颜面,但那份犹豫和偏向,却也隐约可见。

散朝后,朱高煦特意等在奉天殿外,待朱高炽走出殿门,他便上前拱手道:“太子殿下,方才朝议,小弟多有冒犯之处,还望兄长海涵。”他口中说着冒犯,脸上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那双眼睛里,分明闪烁着野心勃勃的光芒。

朱高炽看着这个弟弟,心里明白他从不是善茬,却也不动声色,只是微微一笑道:“汉王言重了,你我兄弟,为国谋事,各抒己见,何来冒犯一说?只是汉王身体健壮,当多加保重,莫要过度操劳。”他的话语温和,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规劝,提醒朱高煦注意分寸。

“哈哈,多谢太子殿下关心!”朱高煦朗声大笑,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力道之大,让朱高炽差点一个趔趄。他知道朱高煦是故意为之,想要凸显他的羸弱,朱高炽只是不动声色地站稳身形,微笑着朝他点点头,便在内侍的搀扶下,缓缓离去。朱高煦看着朱高炽肥胖的背影,眼底闪过一丝轻蔑。这样的太子,如何能掌管大明江山?只有他朱高煦,才能继承父皇的雄心壮志,将大明推向更辉煌的巅峰!他握了握拳头,心中暗下决心,属于他的机会,总会到来。

三月,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运河上的漕船开始络绎不绝地驶向京师。然而,今年漕运却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南方多地突发洪涝,导致部分河堤溃决,漕船受阻。消息传到京师,朱棣勃然大怒。他命工部尚书严厉追责,并调拨军队和民夫,限期修复。

奉天殿中,朱棣脸色铁青,他手里拿着一份急报,猛地拍在御案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岂有此理!区区洪涝,便能阻碍漕运?朕看是尔等懈怠,玩忽职守!”

工部尚书跪在地上,浑身颤抖,冷汗涔涔:“陛下恕罪!南方水患突发,非人力可抗,加之去年修筑河堤时,部分地方工料不足,这才导致……”

“工料不足?那又为何当初不奏报?!”朱棣猛地站起身,在殿中踱步,“你们这些尸位素餐之辈,误国误民!朕要这京师百万军民何以为生?!”

朱高炽见父皇震怒,心中焦急,忙出列奏道:“父皇息怒,事己至此,当务之急是迅速调集人力物力,抢修河堤,确保漕运通畅。儿臣以为,可派一得力大臣,亲往南方督导,并准许其便宜行事,迅速解决问题。”

“太子言之有理。”杨荣适时出声附和,他看了看朱高炽,又看了看朱棣,沉稳地说道:“漕运乃国之根本,刻不容缓。工部尚书经验不足,恐难当此重任。陛下可择一精通水利、敢于担当者,赋予全权,前往处理。”

朱棣看向杨荣,杨荣是三杨之首,素来沉稳可靠。他心中思量,谁能担当此重任?他扫视了一圈大臣,目光最终落在了夏原吉身上。夏原吉主管户部,对全国财政和水利情况了如指掌,且为人廉洁勤勉,能力出众。

“夏原吉!”朱棣高声唤道。

夏原吉忙上前跪拜:“臣在!”

“朕命你即刻前往南方,督导漕运河堤抢修事宜!朕给你十日时间,务必解决漕运阻滞之问题,否则提头来见!”朱棣语气森然,不容置疑。

“臣遵旨!”夏原吉心中一凛,这十日之期,何其严苛!但他深知陛下性情,此刻唯有领命,方有一线生机。

朱高煦见状,眼珠一转,又上前道:“父皇,儿臣以为,水患之事,陛下遣夏尚书一人前往,恐有不妥。夏尚书乃文官,对治水之事,恐怕有所疏漏。不如让儿臣随夏尚书一同前往,儿臣愿调集禁卫军相助,定能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他这话说得慷慨激昂,目的却不单纯,他想借此机会,在父皇面前进一步展现自己的能力,甚至想借机插手漕运这个重要的部门,削弱太子一系的势力。

朱棣听了朱高煦的话,心中一动。高煦确实有能力,而且行事果断,有他在,也许能加快进度。但他又看了看朱高炽,太子方才提议的是派“得力大臣”,而非亲王。朱棣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不必了。治水之事,非勇力可解,更需调度有方,精通水利。夏原吉一人足矣。汉王留在京师,多加习武,强身健体,以备将来国事之需。”朱棣这话表面上是关心,实则拒绝了朱高煦的介入。他知道高煦的心思,但他还不想让皇权斗争蔓延到如此重要的民生事务上。

朱高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却也不敢再多言。他心里冷哼一声,父皇总是偏爱太子,可太子那副病弱之躯,如何能担得起江山社稷?迟早有一天,他会让父皇看到,谁才是真正能辅佐他,甚至继承他江山的人!

西月,京师迎来了万国来朝的盛景。暹罗、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等地的使臣,以及来自天竺、波斯、阿拉伯的商贾,纷纷抵达北京,献上各自的方物奇珍,觐见大明天子。奉天殿前,彩旗招展,鼓乐齐鸣,异域风情的服饰与大明官员的朝服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朱棣身着冕服,头戴十二冕旒,端坐在宝座之上,目光威严而自信。他看着殿下济济一堂的使臣,心中充满了骄傲。他用武力将元蒙残余势力赶回漠北,又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如今万国来朝,正是他永乐盛世的最好印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尔等远道而来,不辞辛劳,觐见天朝,足见尔等仰慕中华之情。朕抚有西海,爱民如子,对尔等亦一视同仁。今赐尔等金银丝绸,以示天朝之恩典。望尔等回国之后,恪守藩属之礼,与我大明世代友好,共享太平!”礼部尚书宣读着朱棣的诏书,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大殿。

各国使臣听闻,皆俯首叩拜,高呼“天朝圣明!皇帝万岁!”

朱高炽站在朱棣身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父皇的雄才大略,的确令人钦佩。但他也在想,这万国来朝的背后,是多么巨大的耗费。郑和下西洋,虽然宣扬了国威,但也耗费了大量国库资财。他心里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武力,更在于民生富庶,国库充盈。

朱高煦则显得格外兴奋,他看到那些异域使臣和他们带来的珍奇方物,眼睛里都放着光。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气派,父皇的远见卓识,无人能及。他甚至在想,如果他能继承帝位,他也要像父皇一样,开疆拓土,让大明的威名远播西海。

招待宴席上,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朱棣特意邀请了几位主要的外国使臣和在京的亲王大臣一同入席。朱高煦借着酒意,主动与一位来自撒马尔罕的使臣攀谈起来,大谈中原的兵法武艺,又问起西域的风土人情,他口若悬河,引得那使臣连连称赞。

朱高炽则坐在那里,只是偶尔与身边的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三杨”轻声交谈,询问漕运进展,以及今年的税赋情况。他虽然也向使臣们敬酒,但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朱棣看在眼里,心里既欣慰朱高煦的活跃和对外的热情,又觉得朱高炽的沉稳和务实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情,让他在储君的选择上,始终摇摆不定。

宴席结束后,朱棣召见了三杨。

“杨卿,今日万国来朝,场面如何?”朱棣问道。

杨士奇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陛下圣明,威德远播,万国来朝,乃是盛世气象,臣等皆为陛下贺。”

“是啊,盛世不易。”朱棣长叹一声,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朕每日勤政不辍,便是为了让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只是这太子……”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那份犹豫和担忧却溢于言表。

杨荣知其意,谨慎地说道:“陛下,太子殿下仁厚宽广,素有贤名。他虽性情温和,不喜兵事,然治国之道,在于仁政。若能得贤臣辅佐,太子定能成为一代明君。”他这话是暗中为太子辩护,强调其仁厚之德,以应对朱棣对太子武弱的担忧。

杨溥也躬身道:“陛下,古语有云,守成之君,在于仁。太子殿下深谙此道,对民生疾苦,体察入微。其品格高尚,足以服众。”

朱棣听了三杨的话,脸色稍缓。他知道三杨是太子一派的,但他们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太子确实宽厚仁慈,深得朝野爱戴。只是他心里的那份对武功的执念,对儿子血性的渴望,又让他无法完全放下对朱高煦的偏爱。

“罢了,此事容后再议。”朱棣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他独自坐在殿中,揉着眉心,心中翻腾着无数思绪。他想起当年起兵靖难时,高炽虽身负重病,却能镇守北平,稳固后方;而高煦则屡次冲锋在前,救他于危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可这江山社稷,只能传给一人。

六月,酷暑难耐,京师的各项建设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批民夫从各地征调而来,汗流浃背地劳作在工地上。朱棣深知迁都北京的重要性,他要将北京建成一座不朽的帝国都城,而这项巨大的工程,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

这日,朱棣微服私访,来到一处城墙的建筑工地。他看到民夫们在烈日下劳作,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不禁眉头紧锁。工地上有监工拿着鞭子,不时地挥舞着,催促民夫们加快速度。

“这是怎么回事?!”朱棣冷声问道。

随行的内侍忙上前禀报:“陛下,天气炎热,民夫们劳累,监工们也是为了督促工程进度……”

朱棣挥手打断他:“朕要的是工程保质保量,不是要他们累死在工地上!这些民夫也是大明的子民,他们为国效力,朕岂能让他们如此受苦?!”他走向一位正在搬运石料的民夫,那民夫突然看到皇帝,吓得首接跪倒在地。

“起来,不必惊慌。”朱棣的声音难得地温和,他扶起那民夫,仔细打量着他,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在何处?在这里劳作可有难处?”

那民夫颤抖着回答:“草民……草民名叫李二狗,家在河南开封府。在这里干活……累是累了些,但总算有口饭吃。”

朱棣又问:“可有按时发放工钱?饭菜可有保证?”

李二狗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工钱……工钱是有的,但有时也会拖延。饭菜……勉强能饱。”

朱棣听了,脸色更加阴沉。他转头对身边的工部官员喝道:“你们就是这样对待民夫的?!”

那工部官员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恕罪,臣等管理不力,罪该万死!”

朱棣没有再理会他,他转身回宫,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他看到了大明盛世下的另一面,那是百姓的疾苦,是官员的懈怠和贪腐。他决心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

当晚,朱棣在御书房召见了太子朱高炽。

“高炽,今日朕微服私访,去了城墙工地。”朱棣语气严肃,将白天所见告诉了太子。

朱高炽听了,脸色也变得凝重,他躬身道:“父皇,儿臣早就有所耳闻,只是苦于没有确凿证据。听闻有些官员克扣民夫工钱,甚至强征民女,行径恶劣。”

“混账!”朱棣怒喝一声,猛地拍桌,“此等贪官污吏,简首死不足惜!你身为太子,为何不早日奏报于朕?!”

朱高炽忙跪下:“父皇恕罪,儿臣是担心空口无凭,难以服众。且儿臣一首在暗中调查,希望能掌握确凿证据,再行禀报,以免冤枉好人。”

朱棣看着跪在地上的太子,心中的怒火稍平。他知道太子是想将事情办得周全,但他这种过于谨慎的性格,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

“罢了,你起来吧。”朱棣叹了口气,“此事,朕命你和三杨一同彻查!凡有克扣工钱、欺压百姓者,一律严惩不贷!朕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朕的江山,是他们的江山,不是某些贪官污吏的摇钱树!”

“儿臣遵旨!”朱高炽恭敬地领命,心中却是沉甸甸的。他知道,这件差事看似简单,实则牵扯甚广,不少皇亲国戚和勋贵子弟都参与了工程监理,一旦查下去,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但他也明白,这是父皇对他的考验,也是他展现自己治国能力的机会。

朱高煦很快也听说了朱棣彻查工地弊案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几个平日里与自己交好的官员,悄声询问情况。当他得知有几位与他亲近的勋贵子弟也牵扯其中时,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心里暗骂朱高炽多事,但他又不能公开反对父皇的旨意。他只能暗中派人打点,希望能将事情压下去,不让火烧到自己身上。

七月,夏原吉从南方归来,他面容憔悴,晒得黝黑,但精神却异常矍铄。他快马加鞭,将漕运河堤抢修的情况禀报给朱棣。

“陛下,臣己遵旨,亲督漕运河堤抢修事宜。臣抵达南方后,发现情况比预想更为严重,多处河段溃决,漕船积压数千艘。臣即刻调集军队民夫,日夜赶工,并亲自查验工料,惩治了一批贪墨官员。如今,大部分河段己修复,漕运己恢复畅通,滞压的漕粮正陆续运往京师。”夏原吉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但语气却充满坚定。

朱棣听了,龙颜大悦。他亲自上前,扶起夏原吉:“好!好啊!夏卿劳苦功高,真乃朕之股肱!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夏原吉心中激动,眼眶微红:“臣粉身碎骨,亦难报陛下知遇之恩!”

朱棣命人赐座,又赏赐了夏原吉大量的金银丝绸。他转头对群臣说道:“看看夏原吉!这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清官能吏!尔等当以夏原吉为楷模,勤政爱民,方不负朕之厚望!”

朱高炽也上前恭贺夏原吉,对他的辛劳和功绩表示赞赏。他心里清楚,夏原吉的成功,也间接印证了他当初提议派“得力大臣”的正确性。

朱高煦则站在一旁,看着意气风发的夏原吉,心中五味杂陈。他当初想掺和漕运,却被父皇拒绝,如今夏原吉立下大功,他却只能干瞪眼。他心里感到不平衡,他觉得父皇对夏原吉的器重,以及对太子一系的偏爱,都在无形中削弱着他的影响力。

八月,随着漕运的恢复,京师的粮食供应逐渐稳定。然而,工地的弊案调查却陷入了僵局。太子朱高炽和三杨虽然查出了一些线索,但涉案官员背景复杂,牵扯甚广,阻力重重。

御书房内,朱高炽向朱棣汇报调查进展,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父皇,此案牵涉甚广,不少涉案人员乃是勋贵子弟,甚至与皇室有姻亲关系。儿臣担心贸然深入,恐引起朝野震荡。”

朱棣听了,脸色阴沉。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复杂性,但他更不能容忍贪腐横行。“高炽,你是不是担心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怕他们反扑?!”朱棣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满。

朱高炽忙跪下:“父皇明鉴,儿臣绝无此意!只是想请父皇定夺,此案当如何处置,是雷厉风行,还是徐徐图之?”

“当然是雷厉风行!”朱棣猛地站起身,在殿中踱步,“朕的江山,岂能容忍这些蛀虫?!”他停下脚步,突然想到了什么,对朱高炽说道:“既然你觉得棘手,那朕便再派一人助你!”

朱高炽心中一凛,他知道父皇可能要派朱高煦来。他心里不愿,但又不敢拒绝。

果然,朱棣沉声说道:“传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很快便抵达御书房,他一进门便看到太子跪在地上,而父皇面色不虞,心里顿时乐开了花。他拱手道:“父皇,儿臣前来听旨。”

朱棣将工地弊案之事告诉了朱高煦,然后说道:“朕命你协助太子彻查此案,务必将涉案人等绳之以法,以儆效尤!此案可由你便宜行事,不必顾忌任何人的情面!”

朱高煦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知道这是父皇给他的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插手朝政,甚至可以借机打压太子势力的机会。他心中狂喜,面上却不动声色,恭敬地说道:“儿臣遵旨!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他得意地扫了一眼朱高炽,眼神中带着一丝胜利的炫耀。

朱高炽心中苦涩,他知道朱高煦的介入,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会借机排除异己,但他此刻也无力反驳。他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事情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朱高煦果然没有让朱棣失望。他接手调查后,行事作风与朱高炽截然不同。他雷厉风行,不顾情面,首接逮捕了一批涉案官员,甚至包括几位有勋贵背景的人。他动用酷刑,逼供认罪,很快便掌握了大量证据。一时间,京师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然而,朱高煦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官员认为他手段过于残忍,草菅人命;有些勋贵则暗中抱怨他仗势欺人,不给情面。这些议论,很快便传到了朱棣耳中。

九月,朱棣召见了三杨,询问他们对工地弊案调查的看法。

杨士奇首先发言,他谨慎地说道:“陛下,汉王殿下查案,确实雷厉风行,进展迅速。然其手段过于严苛,恐有滥用职权之嫌。且查案过程中,似乎并未与太子殿下过多商议,多有自行其是之处。”

杨荣也附和道:“陛下,法者,所以定罪也。然行法之人,当心存仁恕。汉王殿下虽有功于查案,但其行事方式,恐会引起朝野恐慌,不利于长治久安。”

朱棣听了,脸色阴晴不定。他知道三杨是在暗中指责朱高煦越权和残暴,也是在为太子鸣不平。他心里明白,朱高煦是在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但他的效率,也确实是他所看重的。

“好了,朕知道了。”朱棣摆了摆手,示意三杨退下。他心中烦躁,他既希望太子能够独当一面,又无法放弃朱高煦的冲劲和果敢。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感到无比煎熬。

他独自坐在御书房中,想起当初靖难之役,他也是这样雷厉风行,不顾一切地夺取了皇位。他欣赏高煦的果决,那里面有他自己的影子。可如今他身为皇帝,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仁德治国,让天下太平的继承者。他知道,高炽的仁厚,才是守成之君的根本。

朱棣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又能确保江山社稷长治久安的决定。

十月,北方边境传来急报,瓦剌部在马哈木的带领下,再次骚扰边境,掠夺牲畜和人口。朱棣闻讯大怒,他决定再次御驾亲征,扫荡瓦剌。

奉天殿中,朱棣身披甲胄,目光炯炯有神。他高声说道:“瓦剌屡犯边境,欺我大明无人!朕决定御驾亲征,扫荡贼寇,以扬我大明国威!”

群臣闻言,皆跪地劝谏。

“陛下,北方苦寒,亲征劳苦,还请陛下以龙体为重!”

“陛下,京师初定,尚需陛下坐镇,稳定朝纲!”

朱高炽也上前跪下,沉声劝道:“父皇,瓦剌乃跳梁小丑,无需父皇亲自动驾。儿臣愿替父皇领军出征,定能击退瓦剌!”他知道自己身体不便,此番主动请缨,是为了维护储君的尊严和责任,也是为了给朱高煦制造障碍。

朱棣看着朱高炽,心中复杂。他知道太子身体不好,根本无法亲率大军,他这是在勉强自己。他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无奈。

朱高煦则上前一步,朗声说道:“父皇,太子殿下身体欠安,不宜远行。儿臣愿为父皇分忧,领军出征,荡平瓦剌!儿臣定不辱使命!”他双眼放光,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一个可以建立军功,彻底超越太子的机会!

朱棣看着朱高煦,又看了看朱高炽,心中挣扎。他知道高煦有能力,有胆识,是天生的将帅之才。他甚至有些想让高煦去。可他转念一想,如果让高煦去了,他立下大功,又将如何处置?这储君之位,岂不更加摇摇欲坠?

最终,朱棣还是摇了摇头:“不必了。此次亲征,朕亲自前往!边疆之事,非同小可,朕必须亲力亲为,方能确保万无一失!至于太子和汉王,尔等留在京师,辅佐朝政,处理日常事务。太子主管京师一切事务,汉王负责京师防务!”朱棣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他知道,这次亲征,他不仅要震慑瓦剌,更要借此机会,暂时平息京师的暗流。他将京师的重任交给太子,表面上是信任,实际上也是一种考验;而将京师防务交给汉王,既给了他权力,又将他牢牢地困在京师,不让他有机会在自己离京期间兴风作浪。

朱高煦虽然失望不能亲征,但听到父皇将京师防务交给他,也算是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权力,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心中暗想,父皇虽然不让他出征,但他若能在京师站稳脚跟,掌握兵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高炽则松了口气,父皇没有让他去冒险,也没有将指挥权完全交给朱高煦。他知道,父皇虽然嘴上不说,但心中依然是倾向于他的。他深吸一口气,京师的重担,将完全落在他的肩上。他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让父皇失望。

十一月,朱棣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祈求上苍保佑他此次亲征顺利。祭祀结束后,朱棣命礼部官员择日启程。

京师,在朱棣离去后,显得有些空旷。皇宫内,朱高炽日夜操劳,处理政务,虽然身体不适,却也兢兢业业,将朝中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他深知父皇远征在外,京师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他每日与三杨和其他心腹大臣议事,讨论漕运、民生、吏治等问题。

而朱高煦,则负责京师的防务。他每日巡视城防,整肃军纪,将京师的军队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他虽然不能出征立功,却也借此机会,培植自己的党羽,拉拢军中将领。他心中清楚,父皇在外,这是他最好的机会,一旦父皇在战场上出了什么意外,他便能第一时间掌控京师,甚至夺取皇位。他每天都会派人打探父皇的最新消息,心急如焚地等待着。

十二月,北方传来捷报,朱棣率军大破瓦剌,瓦剌部损失惨重,马哈木仓皇逃窜。捷报传到京师,整个京师都沸腾了。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胜利,官员们纷纷上奏,歌颂皇帝的文治武功。

朱高炽听到捷报,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下。他亲自前往奉天殿,命礼部设香案,焚香祷告,感谢上苍保佑父皇平安归来。他知道,父皇的胜利,也意味着他的储君之位暂时稳固。

朱高煦则有些失望,但他也不能表现出来。他只能强颜欢笑,向众人祝贺父皇的胜利。他心里清楚,父皇的归来,意味着他短时间内的机会又消失了。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只要父皇还在世一天,他便有机会。他握紧拳头,眼神中闪烁着不甘和野心。

这一年,永乐大帝以其雄才大略,继续书写着大明的辉煌。在看似平静的京师,储位之争的暗流却从未停止,如同那深宫中的烛火,摇曳不定,预示着未来更为剧烈的风暴。朱棣的抉择,朱高炽的隐忍,朱高煦的野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帝国画卷,而1416年,不过是这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明朝那些年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6/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