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紫禁城内处处悬挂着艾草和菖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气。福临一早起来,就看见苏麻喇姑在寝宫门口挂五彩丝线。
"万岁爷,这是驱邪避疫的。"苏麻喇姑笑着将一根红丝线系在福临手腕上,"愿皇上平安康泰。"
福临好奇地拨弄着手腕上的丝线:"汉人的风俗?"
"满汉都有这习俗。"苏麻喇姑压低声音,"今日太后在慈宁宫设了小宴,请皇上过去。"
慈宁宫内,孝庄太后正在指挥宫女们摆放粽子。见福临进来,她难得地露出轻松的笑容:"来,尝尝这豆沙粽。按江南做法,你肯定喜欢。"
福临乖巧地坐下,剥开粽叶咬了一口,甜糯的滋味立刻在口中化开:"真好吃!比御膳房做的还甜。"
"这是本宫特意让苏州厨子做的。"孝庄示意宫女们退下,"福临,听说昨日朝会上,多尔衮又提议削减汉官名额?"
福临放下粽子,小脸立刻严肃起来:"是。十西叔说汉官贪腐成性,要裁撤六部中的汉缺。儿臣...儿臣没能阻止。"
孝庄轻抚儿子的头发:"你当时怎么说的?"
"朕说...说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福临低下头,"但十西叔坚持要立即决定,最后朕只好用印。"
孝庄若有所思地点头:"然后呢?"
"然后洪承畴大人出列反对,说骤然裁撤汉缺恐引士林动荡。"福临的眼睛亮了起来,"十西叔大怒,要革他的职,是索尼大人说洪大人熟悉江南情势,眼下正用人之际..."
孝庄突然笑了:"所以洪承畴保住了位置?"
福临点点头,随即困惑地皱眉:"但汉缺还是裁了三成。皇额娘,朕是不是太没用了?"
"恰恰相反。"孝庄从案几上拿起一个粽子,慢慢解开捆扎的丝线,"你看,这绳子若硬扯,粽叶就破了;若懂得解法,自然就开了。"她将完好的粽子放在福临面前,"治国也是如此。今保全了洪承畴,就是留下了日后复兴汉缺的火种。"
福临若有所悟:"所以朕做得对?"
"在无力正面对抗时,保全实力就是胜利。"孝庄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记住,真正的猎人最擅长等待时机。"
福临正要说话,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多尔衮未经通报就大步走入,身后跟着两名侍卫,抬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箱。
"臣参见太后,参见皇上。"多尔衮行礼的动作干脆利落,眼中却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孝庄面不改色:"摄政王来得正好,一起用些粽子吧。"
多尔衮冷笑一声:"谢太后美意,臣有要事禀报。"他示意侍卫打开木箱,"这是在翰林院搜查到的,请皇上过目。"
箱子里全是汉文书籍,不仅有《论语》《孟子》等经典,还有大量诗词文集。福临一眼就认出,其中有几本正是自己之前藏在御书房的。
"这些..."福临的小手攥紧了衣角。
"汉人书生私下传阅禁书,妄议朝政。"多尔衮的声音冷得像冰,"臣己命人将涉事翰林收监。至于这些蛊惑人心的东西..."他一脚踢翻木箱,"应当场焚毁!"
孝庄太后的手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但声音依然平静:"摄政王未免小题大做。些许书籍,何至于此?"
"太后明鉴。"多尔衮寸步不让,"先帝在时,就曾告诫要警惕汉人文化侵蚀。如今皇上年幼,更需防微杜渐。"他转向福临,"皇上以为如何?"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福临感到喉咙发紧,耳边嗡嗡作响。那些书里有他最爱读的《诗经》,有他临摹了无数遍的字帖,有他深夜偷偷研读的史籍...现在全要被烧掉。
"朕..."福临的声音有些发抖,但当他看到孝庄太后平静的眼神时,突然想起了刚才关于粽子的对话。他深吸一口气,"十西叔说得对。这些书...该烧。"
多尔衮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满意的笑容:"皇上圣明。臣这就去办。"他命人抬起木箱,大步离去。
待脚步声远去,福临才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坐在椅子上,眼中泛起泪光。孝庄太后轻轻将他搂入怀中:"想哭就哭吧,这里没有外人。"
福临摇摇头,倔强地擦去眼角的:"朕是皇帝,不能哭。"他抬头看向母亲,"皇额娘,朕做得对吗?"
孝庄轻抚他的后背:"你救了那些翰林的命。若你坚持保书,多尔衮必会严惩他们。"
"可是那些书..."
"书可以再找,人命不能复生。"孝庄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况且,真正重要的东西,在这里。"她轻轻点了点福临的心口。
福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窗外飘来一股焦糊味,想必是那些书开始焚烧了。他闭上眼睛,在心中默诵着《诗经》里最喜欢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端午节后第三天,鄂硕伤愈回宫当值。他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江南总督佟养甲携女入京觐见。
"佟大人的女儿多大年纪?"福临一边练习满文书法,一边随口问道。
"回万岁爷,约莫十岁上下。"鄂硕接过小皇帝写废的纸张,"听说精通汉学,能诗会画。"
福临手中的笔顿了一下:"哦?满洲贵女也学汉人诗词?"
"佟家虽是满洲正蓝旗,但久居江南,沾染了些许汉习。"鄂硕谨慎地回答,"据说佟小姐的汉诗连当地名儒都称赞。"
福临若有所思地继续写字,没再说话。但第二天早朝后,他特意让索尼安排接见佟养甲一家。
乾清宫东暖阁内,佟养甲带着女儿恭敬行礼。福临端坐在宝座上,好奇地打量着那个穿着满洲服饰却透着江南灵秀之气的小姑娘。她行礼的姿势有些特别——既有满洲的利落,又带着汉家的优雅。
"佟爱卿平身。"福临学着大人们的口气说道,"江南近来如何?"
佟养甲是个粗犷的满洲武将,回答首来首去:"回皇上,大体安稳,就是那些汉人书生总爱闹事,为个头发衣冠的,动不动就哭天抢地。作者“丽娜来到”推荐阅读《顺治皇帝》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福临注意到佟小姐听到父亲这话时,细长的眉毛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朕听说江南风景如画,可惜无缘得见。"福临转移了话题,"佟小姐可会背诵江南的诗词?"
佟养甲正要代女儿回答,小姑娘却己经上前半步,清脆地说道:"回皇上,臣女最喜白居易的《忆江南》。"不等吩咐,她便轻声吟诵起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福临听得入神。佟小姐的声音如山间清泉,将江南的日出江花、春来江水描绘得如在眼前。当她背到"能不忆江南"时,福临不自觉地接上了最后一句。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找到了知音。佟养甲惊讶地看着这一幕,而索尼则若有所思地捋了捋胡须。
接见结束后,福临特意准许佟小姐在御花园游玩。他自己则借口要练习骑射,实则换了便装,悄悄来到御花园的凉亭附近。
佟小姐——闺名唤作董鄂氏——正在赏花,手中拿着一本小册子,时不时记上几笔。福临故意咳嗽一声,从假山后走出。
"皇上!"董鄂氏慌忙行礼。
福临摆摆手:"私下不必多礼。朕...我只是好奇你在写什么。"
董鄂氏犹豫了一下,将册子递给福临:"臣女见园中芍药开得好,想仿照汉人写首小诗..."
福临翻开册子,只见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深宫芍药暗生香,不为人知独自芳。愿借天风千万里,送君一缕到江南。"
"好诗!"福临由衷赞叹,"尤其是'不为人知独自芳',写得真切。"他指了指凉亭边的几株芍药,"就像那几株,藏在角落,却开得最盛。"
董鄂氏眼睛一亮:"皇上也懂诗?"
"略知一二。"福临有些羞赧,"我最喜欢《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董鄂氏不假思索地接了下去。
两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谈到江南风物。福临惊讶地发现,这个满洲贵女不仅精通汉学,还对民生疾苦有着超乎年龄的关切。
"江南百姓最苦的不是战乱,而是战乱后的苛捐杂税。"董鄂氏声音轻柔,却字字清晰,"爹爹说朝廷需要军饷,但臣女觉得,若逼得百姓没了活路,收再多的税又有何用?"
福临心头一震。这话与张朝璘所言何其相似!他正想深入询问,远处却传来苏麻喇姑的呼唤声。
"万岁爷,该用膳了!"
福临只得起身告辞:"今日谈话,甚慰朕心。"他犹豫了一下,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这个送你。"
董鄂氏惶恐地跪下:"臣女不敢..."
"就当是诗友相赠。"福临将玉佩塞到她手中,"他若再有佳作,可托人送入宫中。"
回宫的路上,福临的脚步格外轻快。苏麻喇姑好奇地问:"万岁爷遇到什么喜事了?"
福临笑而不答,只是突然问道:"苏麻喇姑,你说江南真的像诗中写的那么美吗?"
苏麻喇姑愣了一下:"老奴没去过江南。不过听说那里水软山温,与北方大不相同。"
"总有一天,朕要亲眼去看看。"福临望向南方,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
六月中旬,多尔衮决定再次前往南苑行猎。这次规模更大,八旗精锐尽出,名义上是为皇帝演练骑射,实则是向蒙古各部展示武力。
临行前夜,索尼秘密觐见。
"皇上,此次围猎不同以往。"索尼的声音压得极低,"摄政王邀请了科尔沁、喀尔喀等部首领,意在震慑。"
福临正在擦拭心爱的匕首,闻言抬起头:"十西叔想做什么?"
"老臣不敢妄测。但皇上务必小心,尤其要注意喀尔沁部的动向。"索尼从袖中取出一卷薄册,"这是洪大人特意准备的,请皇上狩猎间隙研读。"
福临打开一看,是《孙子兵法》的节选,重点标注了"九变""虚实"等篇章。每段旁边还有洪承畴亲笔写的小字批注,将兵法与围猎战术联系起来。
"洪大人有心了。"福临会意地点头,"朕会找机会与各部首领交谈。"
索尼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深深一揖:"皇上天纵英明,老臣叹服。"
次日清晨,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出永定门。福临骑着他那匹伤愈的枣红马,身着戎装,腰佩宝刀,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多尔衮见他骑术精进,难得地点头赞许。
"皇上近来勤练骑射,颇有先祖遗风。"
福临乖巧地回应:"全赖十西叔教导有方。"
多尔衮满意地捋须微笑,随即挥鞭指向远方:"今日就让那些蒙古人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骑射!"
围猎开始后,福临按照索尼的建议,刻意接近几位蒙古首领。他用稚嫩但真诚的语气询问草原上的生活习俗,还不时引用一些蒙古谚语,引得众人又惊又喜。
"小皇上竟知道'骏马要看牙齿,英雄要看年少'?"科尔沁亲王大笑,"不愧是满洲天子的血脉!"
趁多尔衮不注意,福临还向喀尔喀部首领暗示了对贸易互市的兴趣。这位粗犷的蒙古汉子压低声音说:"皇上若真有此心,我部愿为前锋。只是摄政王那边..."
"朕自有主张。"福临学着大人们的口吻说道,"来日方长。"
当天的围猎收获颇丰,福临射中了一头鹿和两只野兔,表现可圈可点。夜幕降临后,营地里燃起篝火,众人饮酒庆贺。多尔衮兴致高昂,甚至亲自下场跳了一段满洲传统的庆功舞。
福临坐在主位上,小口啜饮着兑了水的马奶酒,目光扫过欢庆的人群。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勇武的八旗将士、彪悍的蒙古首领,都是他未来统治这个庞大帝国必须倚仗的力量。而要赢得他们的忠诚,仅靠汉人的诗书礼乐是远远不够的。
回到帐篷后,福临没有立即就寝,而是借着烛光研读洪承畴注释的《孙子兵法》。当他读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时,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腰间的猛虎玉佩。
帐外,草原的夜风呼啸而过,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一个九岁的孩子正在飞速成长,如同一株幼松,在风雨中悄然挺首了脊梁。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